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储蓄和投资近年来的变动趋势和特点:基于资金流量表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云开 申睿波

  摘要:本文主要利用资金流量表的数据,分析了我国储蓄和投资近年来在数量和结构方面的一些最新趋势和特点,并探讨其原因及涵义。国民储蓄率大幅提高的原因,是企业、居民和政府三个部门的储蓄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投资的部门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企业投资在资本形成总额中的占比有一定幅度的下降,而住户投资的占比有所提高。企业的资金缺口率扩大,表明企业投资需要外源融资的程度显著增强;住户仍是最主要的资金盈余部门;政府由资金短缺者变成资金盈余者,成为资金的净供给者。在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直接融资的地位逐渐提高,融资结构有所改善,但考虑到股市的非正常因素,上述趋势是否持续并不明朗;保险公司在媒介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关键词:储蓄;投资;资金流量表;间接融资;直接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9-0005-04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相对世界上其他国家而言具有较高的储蓄率和较高的投资率。表1显示了1978年以来历年的储蓄率和投资率,这里的储蓄率定义为支出法下国内生产总值减去最终消费之后的差额与支出法下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投资率定义为资本形成总额与支出法下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表中显示我国的储蓄率与投资率一直就较高,而且在波动中还不断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储蓄率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我们还注意到,储蓄率在大多数年份(31年中有23年)都超过或至少等于投资率。这意味着总供给大于国内总需求,有一部分资源(各种商品和劳务)以净出口的方式输出到国外,表现为大多数年份出现经常项目顺差。
  
  对此,学术界作了很多的分析和探讨,得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但那些文献采用的数据基本上都是早些年份的。本文侧重于利用近几年(2004年以来)的数据,来分析我国储蓄和投资在数量和结构方面的一些最新趋势和特点,并探讨其原因及涵义。
  表1显示,我国本来就较高的储蓄率近几年又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2003年的43.2%上升到2008年的51.4%,投资率也有进一步的提高,从41%增加到43.5%,储蓄与投资的差额不断扩大,反映为贸易顺差越来越大。
  
  一、储蓄率快速提高的原因分析
  
  本文从各部门储蓄的变动趋势来分析近几年国民储蓄率快速提高的原因。这里的国民储蓄率计算口径和上文稍有不同,利用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部分)的数据,我们把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居民和政府四个部门各自的储蓄量加总,再除以国民可支配收入得到国民储蓄率。前文计算储蓄率用到的分子和分母分别是支出下法国内生产总值减去最终消费支出的差额和支出下法国内生产总值,和这里所用的分子和分母在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计算出来的比率值也有些许差异,但在反映储蓄率的高低及变动趋势方面是相似的。我们只需比较一下表1和表2中近几年的储蓄率数据就会发现这一点。表2中各部门的储蓄率等于各部门储蓄量除以国民可支配收入,其中,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两个部门的储蓄率可以合计得到企业部门的储蓄率。本文虽然主要侧重于分析近几年的情况,但表2(包括以下各表)也列出了2004年以前一些年份的数据,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比较。
  
  表2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的国民储蓄率从2003年的42.90%大幅提高至2007年的50.88%,从各部门的储蓄变动情况来看,国民储蓄率的提高主要归因于三点。一是企业储蓄率从2003年的15.47%跃升至2004年的21.79%和2005年的20.04%,接下来的两年虽有所下降,但仍比2004年以前高出几个百分点。二是居民储蓄率从2004年到2005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从18.30%上升至21.16%,增加了2.86个百分点。之后的几年缓慢增加。2007年达到21.82%。三是政府储蓄率在2007年上升至10.64%,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最高的一年。
  企业储蓄率提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企业总体盈利能力近几年快速提升,2004至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年增长率为38.1%,22.6%和31%,2007年1-11月份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6.7%。为进一步考察居民储蓄增加的原因。这里采用李扬和殷剑峰(2007)的分析思路,把部门储蓄率分解为部门储蓄倾向与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的乘积,其中,部门储蓄倾向等于部门储蓄除以该部门可支配收入。表3列出了居民和政府两个部门储蓄率的分解情况。表3的数据显示,相对2004年以前而言,2004年以来居民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占比有相当幅度的下降,但是,居民储蓄倾向却在不断上升且幅度更大,这就决定了两者的乘积即居民储蓄率呈增加的趋势。2000至2007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为5.90%,6.84%,11.30%,8.24%,26.05%,18.44%,14.39%,19.20%,近几年增速明显大幅加快。根据消费和储蓄的宏观经济理论,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收入中用于储蓄的份额即储蓄倾向应该会越来越大,我国居民储蓄倾向近几年的表现,与理论预测是比较吻合的。而政府储蓄率之所以在2007年达到近年来的新高,一是由于我国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速明显加快,2000至2007年财政收入年增长率依次为17.0%,22.3%,15.4%,14.9%,21.6%,19.9%,22.5%,32.4%,使得政府的可支配收入占比在这几年不断提高,并在2007年达到近些年的最高点24.06%;二是政府的储蓄倾向也在2007年达到近几年的最高点44.22%,意味着政府储蓄比其可支配收入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二、投资的部门结构变化及部门资金余缺率的变动
  
  由表1知,我国投资率近年来一直保持在40%以上的高位,并在2008年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
  
   43.5%。在保持高投资率的同时,我们注意到投资的部门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表4显示,近些年来,企业投资在资本形成总额中的占比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住户投资的占比提高了几个百分点,政府的投资占比相对本世纪初来说虽有所上升,但幅度很小。
  表5的数据显示,近些年,企业和住户仍分别保持资金赤字部门和资金盈余部门的地位。企业的资金缺口率在2004年有大幅度下降,但随后快速上升,在2006和2007年都达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的最高点,表明企业投资需要外源融资的程度显著增强。住户的资金盈余率在2004年达到近十来年的最低点54.04%,随后快速回升,2007年达到68.01%,和2004年以前的水平相近。表中颇值得注意的一个地方是,政府部门在2005年第一次由前十来年的资金短缺部门变成资金盈余部门,资金盈余率为18.45%,并快速上升至2006年的54.14%和2007年的66.62%,成为资金的净供给者。上文提到的我国财政收入年增长率近年来明显加快,无疑是政府变成资金盈余部门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储蓄转化投资的结构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资金盈余单位(主要是居民),在把资金转让给资金赤字单位(主要是企业)使用时,主要是通过银行间接融资的渠道。下面考察一下近些年的融资结构是否有些变化。表6显示了我国非金融企业每年通过银行贷款和发行证券筹集的资金额,如果银行贷款和发行证券筹资量合计是100的话,那么发行证券筹集的资金所占份额自2004年以来在快速增加,依次是10.21,13.61,16.14,22.67,显然高于2004年以前的水平(2000年除外),表明直接融资的地位逐渐提高,融资结构有所改善。
  但应该注意的是,近几年证券筹资额增加较快主要归因于股票筹资大幅增加,2005至2007年,非金融企业债券筹资量为2009.5亿元,2266亿元,2177亿元,基本没什么变化,而股票筹资额为1074.9亿元,2814亿元,5583亿元,呈快速增加之势。2006和2007年,股票发行筹资额大增的一个主要原因,显然是这二年股市呈大牛行情。
  一旦市场逐渐回归正常和理性,股价将以正常的幅度升降,上述筹资态势将难以持续,那么,企业发行股票筹资额以及证券筹资总量快速增长的趋势或许不会继续下去。
  表7从居民每年新增金融资产结构的角度,显示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的一些变化。2006和2007年由于股市异常活跃,给居民的储蓄存款带来的分流力度相当大,存款占比从2005年的71.14%下降到2006年的61.93%,继而狂跌至2007年的29.65%,为近十年来的最低点,而与股票有关的金融资产占比则有相当幅度的增加,同样反映了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近些年的此消彼长关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保险准备金作为间接金融的一种方式,其所占份额近些年有了明显的提高,反映了保险公司在媒介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81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