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路径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人民银行朔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摘 要: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融资难的问题却严重地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朔州市中小企业的资源禀赋、经营特征、融资困境和特定风险的个案分析,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约束;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4-028-04
  
  一、引言
  
  当前,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小企业的地位都越来越重要,被称为“新发展现象”(杨小凯、张永生,2003),逐步成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然而,从世界范围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为突出。据中国人民银行一份调查表明,有66%的中小企业发生了融资困难。国际金融公司在我国某些省份所做的调查也显示,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第一大障碍。近年来,理论界普遍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成因是银企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不高。信用等级较低、抵押担保品不足等导致了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成本过高,同时也使银行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为了降低风险,对中小企业实施信贷配给这种非价格手段成为其面对市场的理性选择。
  对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理论界作了相当多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Berger和Udell(2002)提出通过关系型贷款(relationship lending)解决银企关系中的“软信息”问题的思路,认为银行可以通过与中小企业发展非标准化的,通过密切关系而达成融资交易的准市场行为,来降低中小企业贷款成本,提高贷款的可获得性。国内学者林毅夫、李永军(2001)、和张捷(2002)等也从不同分析角度提出用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来克服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的思路;孙福国、史晋川(1997)则提出通过发展民营金融机构的“体制内”金融来支持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更有众多学者提出通过政府供给担保来解决中小企业的抵押担保不足问题。
  然而从国内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来看,仅仅立足于克服信息不对称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措施建议似乎效果不佳。首先,尽管各商业银行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抵押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但是,克服抵押品的不足又成为了一个新的棘手的难题。其次,商业银行不适合与中小企业发展关系型贷款。由于对意会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的传递成本相当高,而高成本的投入必须与高收益相对应,因此,关系型贷款更适合大银行和大企业之间建立的类似于日本主银行制度的关系(罗丹阳、殷兴山,2006)。
  本文认为,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必须考虑中小企业的特殊性和融资的特定风险。中小企业一般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缺乏市场和技术上的竞争力,在具有高成长性的同时,也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中小企业的上述资源禀赋和经营特征决定了其融资需求具有不同于大企业的一些特殊性。所以,仅靠正规性金融融资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只有从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内部融资、直接融资等多渠道共同汲取水分才能更好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资源禀赋、制度、信息、市场的多重缺陷: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剖析
  
  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大致可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一是业主的投入。据调查,初始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内部融资,有90%的初始资金来自于共同创业的成员、家族成员或者朋友。而且企业规模越小,业主投入所占比重越大;二是企业自身赢余。在企业经过一定发展后,其自身赢余留存所占比重增加。企业外源融资,一是银行、信用社贷款。企业规模越大,贷款所占比例越高;二是非正规渠道诸如民间借贷。往往企业以高出银行、信用社贷款利率1倍至数倍的利率进行民间借贷。私营小企业所占比重较大;三是股票、债券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本很少,甚至没有。
  (一)中小企业资源禀赋劣势和经营管理的不足严重制约着融资能力的有效扩张
  1.大多数中小企业经营不稳定,风险大。经营灵活性是中小企业的天然优势,但灵活性也意味着不确定性,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普遍有着较高的倒闭率和歇业率。中小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和较高的倒闭率,使银行和投资者面临较大的风险。根据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的统计:有近23.7%的小企业在开业后的两年内消失,由于经营失败、倒闭或转产,有近52.7%的小企业在4年内退出市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一种说法是2.9岁,另一种说法是3.7岁(许晓明,高健,2003)。中国中小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和较高的倒闭率,使银行和投资者面临较大的风险。
  2.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环保产品起步慢。大多中小企业经营粗放,产业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缺少真正有发展潜力的名优特产品,其在结构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即:资源性粗加工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大同产品多,优特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科技产品少;在环保方面表现为“污染比较严重”,很多企业还属于国家产业政策明令淘汰或禁止发展的对象;在产品市场上表现为“生命力较差”,发展潜力有限,产品严重老化,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如朔州市90%多的中小企业分布于煤焦、陶瓷、小电厂、化工、白酒等传统行业,这些行业能耗高、污染大,对资源的依赖性强,且大多为初级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对煤炭行业实行“关井限产”政策,致使近150家中小企业被勒令关停、取缔。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科技含量高,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型中小企业很少。
  这种严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与银行信贷投向的重点严重背离,在目前信贷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得不到或较少得到信贷支持也就成为必然。
  3.中小企业管理模式落后、监督机制不健全。中小企业虽然经过改制与产权重组,经济效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出于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在管理上仍带有浓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多数经营者素质低下,管理水平较差,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4.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淡薄,资信状况不佳。一是部分中小企业缺乏自我约束意识,信用观念淡薄,削弱了银行信用活动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有的中小企业在信贷活动中重贷轻还,随意拖欠银行贷款本息,有的业主以办企业为名,用来置房产、买汽车,大肆挥霍;还有的企业趁改制之机,蓄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银行业相当一部分不良贷款就发生在这些托管中小企业。如:朔州市28家悬空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均为托管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借改制之名,行逃废债之实,总计逃废银行债务达16508万元,欠息达4561万元,分别占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及欠息额的1.3%和2.49%。二是大部分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不高。如:在朔州市中国银行各县(区)支行开户的162家中小企业中,被直接认定为D级企业的140家,占86.4%。上报市行进行评级认定的22户企业中,A级企业只有3家,占上报企业户数的13.6%。
  5.贷款成本较高、“信贷歧视”严重。由于中小企业涉及行业多、地理位置分散,其信贷需求具有期限短、频率高、数额少、风险大等特点,因而信贷管理成本相对较高。据有关部门测算,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平均为大型企业的5倍左右。
  (二)制度安排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刚性增长严重不适应

  1.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中小企业缺乏股权融资渠道。中国现有资本市场基本上是一个单一层次的直接融资市场,缺乏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国家没有根据中小企业的发展实际,开辟适合中小企业融资多层次、不同风险的股票交易市场,直到2004年5月27日,中小企业板才在深交所正式启动,但由于实行“法律法规不变,发行上市标准不变”,能够通过股市融资的中小企业很少。同时,由于没有可交易的市场,中小企业职工手中持有的股权不具有流动性。这样一方面企业股权持有者承担着无限风险,另一方面也妨碍了企业以此方式进一步融资能力的发挥,未来更多地从职工手中募集资金会越来越困难。虽然发行债券和社会集资也是企业直接融资的另外两个渠道。但是,中央政府目前严格控制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目前发行的重点建设债券、中央企业债券和地方企业债券,利率固定,期限较长,主要用于大规模的工业技术改造、城市化进程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资本密集型项目的投资,带有政府主导垄断的推动色彩,中小企业几乎不可能以这种方式实现债券融资。至于社会集资,1994年以后中央政府明令禁止企业的社会集资活动,中小企业通过社会集资渠道筹集资金属于被取缔之列,极个别企业内部职工集资也是秘密进行。因此,尽管民间投资领域的极度狭窄,中小企业也根本无法通过债券和社会集资这两个渠道取得资金。
  2.银行体制改革缺乏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运行机制。一是体制上、政策上的决定作用影响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方向。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引进了国际先进银行管理经验进行业务操作。在改革取向及转换经营机制上,实施了强化一级法人管理,强化风险管理和加强成本核算。这必然集中信贷资金权限,信贷资源层层向上集中。在经营战略上,集中资金投向大城市、大企业、大客户和大项目,甚至下浮利率免费提供中间服务,主动上门送贷。一些县以下地域出现资金供给空白,甚至出现负增长。二是出于控制风险考核的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有悖于中小企业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需要。其一,信贷审批的复杂性有悖于小企业经营方式的灵活性。其二,银行抵押担保要求有悖于中小企业的资产条件和经营状况。其三,银行较高的信用等级要求有悖于中小企业的经营实际。中小企业普遍信用评级不高。这样,能够达到贷款信用等级的企业微乎其微,其四,严格的内控制度导致的银行风险规避行为使贷款营销受到抵制。目前,商业银行实行了贷款终身追究制度强调贷款的零风险,而与此相对应的利益激励制没有建立起来,导致信贷人员贷款营销积极性较低。三是缺乏面向小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形式。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县及县以下分支机构,而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在服务定位上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但机构设置却只准在地市一级,经济欠发达地市一级目前也未建立。虽然有农村信用社,但其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不能参加全国联行,汇路不畅,手续复杂,难以承担中小企业信贷主力军的作用。民间金融规模小,没有合法地位,也解决不了中小企业资金供求的矛盾。
  (三)信息不对称成为银行贷款供给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顺利衔接的重要障碍
  1.商业银行无法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目前,商业银行取得需求信息的方法、手段比较单一。银行客户源的开发主要来自于个人的直接接触,很少借助于大量的数据发掘,再加上各行之间的信息不能共享,使很多信息真假难辨,银行即使获取了真实的信息,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行业研究资料和统一的行业景气判断标准,也难以得出有效的结论。那些市场发展潜力大、效益好的中小企业也难以得到信贷支持。
  2.中小企业信息的自我封闭。中小企业封闭自身真实信息的目的,一类是出于逃避纳税的需要,另一类是急需外界尤其是银行贷款的大力支持,但受限于信用等级不高,若如实披露信息,则担心得不到贷款支持。这种非理性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市场上有效信息供给的短缺,从而影响了银行对中小企业借贷能力的判断,并最终挫伤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中小企业信息披露的不完全、不真实与不对称,已成为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的首要原因。
  (四)“市场失灵”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实质
  “市场失灵”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某些领域无能为力或出现种种问题。使资源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现象。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实质上是一种市场失灵:其一,在一个有效率的市场条件下,资金流动应该按照市场需求来进行,及时实现需求的吻合。但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由于存在着诸多壁垒,资金的供给与需求难以得到协调,也就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其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作为经济主体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中小企业单笔借款金额小、笔数多、手续复杂,一般金融机构认为对其融资风险大、成本高、盈利少,因此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融资也有较大障碍。无论是直接触资还是间接融资,都存在壁垒,市场的力量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其三,市场力量没有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效发挥作用的原因已如前述,即大银行的垄断,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充分、不对称,更高的交易成本及中小企业的有限理性等。
  
  三、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
  
  (一)对四大商业银行进行制度创新
  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质,在近阶段还未建立起一个客户细分、市场细分明确的立体化、多层次的银行体系,四大商业银行市场份额还占70%以上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融资依然要依赖传统的四大商业银行,因此对四大商业银行进行制度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
  1.商业银行要辨证地看待大、中、小企业的关系。要以经营效益为准则,打破以企业规模、性质作为支持与否的框框,支持中小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要遵循公平、公正和诚信原则,逐步提高对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比重,调整四大银行的信贷政策,修改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为中小企业营造公平的贷款环境。
  2.要在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方面有所创新。现在,各商业银行总行已按央行指导意见设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因此一级分行和作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二级分行也应尽快设置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机构,以制定和执行对本地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策略、贷款运营与管理模式。同时,要改革现行的贷款审批程序,形成合理的制度安排,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制度政策和程序,并在年度信贷总体计划中确定一个批发贷款和零售贷款的合理比例,适当扩大二级分行用于中小企业的零售贷款的份额。
  3.商业银行应在加强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使中小企业能够及时抓住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得到迅速发展。要针对中小企业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贷款办法,对一些规模相对较大、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也可考虑建立主办银行制度,减少对客户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适应中小企业资金“要的急、频率高”的特点,及时满足其合理的资金需要。
  4.可以尝试打开风险信贷渠道。商业银行应该划出一定规模的信贷资产,支持有市场前景的、高成长的、高新科技中小企业,进行封闭运作,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保证贷款本息,并通过合同约定持有借款人一定比例的股份,可以享有其权益资本升值的股差,来补偿贷款的风险。
  (二)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
  一是结合四大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在四大银行推行金融控股公司制。改一级法人为多级法人,以增强基层金融机构的独立性,使其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二是将四大银行的县城机构改造为独立的地方性银行,这一过程可吸收民间资本入股,从而发挥社会资本参与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积极性。三是在试点的基础上,以地市或经济发达县为单位,新设一批以民间资本为主的中小银行。四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使其逐步成为为农村社区服务的地方性金融体系。五是尽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逐渐形成金融机构风险的市场分担机制以增强金融机构改善经营的动力和压力,减少其经营的道德风险。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一是担保基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定期补充资金以保持担保基金的动态平衡;二是除了对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外,信用担保机构还可对中小企业提供相关的技术咨询、人员培训、管理指导及财务监督,保证担保资金的效率性和安全性,促进担保资金的良性循环;三是通过使信用担保制度规范化、法制化和长期化,引导我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四)大力发展我国创业板市场,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直接融资途径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的中小企业资本市场体系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二板市场和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就其分工来看,二板市场主要解决处于创业中后期阶段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则主要为达不到进入二级市场标准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包括为处于创业期间的中小企业提供私人权益性资本。创业板市场的上市规模可以定在不低于2500万元,经营期限不少于5年,不做盈利要求,股东持股份占发行总股本的30%,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最高可达35%,并且股本为全流通股,不再区分股权性质,只认可普通股性质这一属性,防止创业板将主板的一些做法移植过来,从市场发展初期就避免人为的市场分割,尊重和强化证券市场功能,以促进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五)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是培育信用环境。努力打造“诚信政府”,大力开展创建信用市(地)、信用县、信用村、信用户活动、加强诚信教育,珍惜诚信资源,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培育中小企业信用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客户黑名单制度,对按规纳税、及时还贷、诚实守信、规范经营的企业进行表彰,给予支持;对恶意逃避银行债务的企业,则要严格记入业主档案,公开曝光,打击逃废行为。二是帮助金融部门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确保一方金融平安。三是对金融机构采取扶持措施,不干预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在维护金融债权工作中,要坚决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切实解决当前金融案件受理难、判决难、执行难的问题。
  (六)中小企业自身要练好内功
  一是提高管理水平,打破传统的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规范经营,自我约束,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透明度;同时要牢固树立“诚信为本”的理念,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提高企业可信度,如实披露信息。做到“有约必践”、按期还贷、不逃废债务。二是研究产业政策,避免投资盲目性。三是注意技术改造。增强后劲和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四是中小企业应充分发挥“船小好掉头”的优势,走高科技发展道路,在融资方式上,由主要靠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向多元化融资转变;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选择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产品为主营对象,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步伐,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提高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胡竹枝,2006:《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供求、效率与机制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
  [2]杨小凯、张永生:2003:《新兴古典经济与超边际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林毅夫、李永军:2001:《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第1期。
  [4]罗丹阳、 殷兴山,2006:《民营中小企业非正规融资研究》,《金融研究》第4期。
  [5]许晓明、高健,2003:《民营企业“死现象”及其防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现》第6期。
  [6]董华、董丽,2005:《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第5期。
  [7]任厚、樊古,2002:《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剖析及路径选择》,《金融参考》第8期。
  [8]祝孔海,2004:《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实证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第3期。
  [9]张文汇,2005:《不完全信息与长期客户关系:民营经济融资研究》,《金融研究》第11期。
  
  课题组组长:康 义
  课题组成员:张业民 兰志亮
  郭志宏 苏 强
  刘淑萍
  (责任编辑 秦亚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232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