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来亚洲基金合伙人林亮 助力医药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礼来亚洲基金2008年起始于美国礼来制药的风险投资部门,2011年成为独立的投资管理公司,专注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风险投资。在其全球已投资的70多家企业中,近70%为创新药与创新医疗器械公司。
其中,中国是礼来亚洲基金最为看重的市场,不光其总部设在上海,而且其70%的投资布局在中国。近10年来,在礼来亚洲基金的帮助下,一批本土医疗创新企业的多个创新产品已获批上市,如贝达药业的埃克替尼(国内首个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用药),微芯生物的西达本胺(国内首个表观遗传学药物,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PD-1单抗,与美国礼来制药有深度国际合作),以及康希诺生物的埃博拉疫苗(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这些产品的上市填补了国内甚至國际空白,满足了巨大的临床需求。
21CBR:脱胎于制药企业,礼来亚洲基金有哪些特点?
林亮:主要体现在我们的专业度上。首先,我们的投资团队都具有医学、药学或者生物学背景,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密切关注全球业界动态和技术前沿,能更好地发现和发掘企业的价值;而且在投资之后,我们能帮助企业创造价值,包括协助公司充实完善高管团队,优化产品开发注册策略,对接国内国外行业资源等。
在项目判断上,我们坚持三个原则:一、创始人的经验和品格能否带领企业迈向更高目标;二、项目是否具有足够的竞争优势,前期数据能否提供有力的支撑或者佐证;三、估值合理。我们只选对的公司,并从种子期开始一直到IPO后的公开市场,持续对它们进行投资。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任何一家被投企业有估值下调或者清算的情况。
21CBR:过去12年,中国医疗领域私募的投资有哪些变化?
林亮:首先,中国医疗领域的私幕投资规模增长迅速,2018年达到创纪录的170亿美元,相较2017年增长了36%。其次,投资机构不断朝专业化方向发展,更多的医疗行业资深人士从事PE/VC投资。同时我们也看到,投资阶段不断前移,尽可能布局早期阶段,从事种子期投资甚至公司孵化的投资也越来越多。
而且,在技术门槛高的细分领域,投资占比正在增加。例如,技术门槛最高的生物医药领域,在前几年只占中国医疗私募投资的20%-25%左右(远低于美国约60%的占比)。在2018年,这个比例增加到40%左右。
21CBR:近年来,中国创新药企涌现,可不少人觉得目前国内创新药均是基于已验证靶点药物的国产化,你如何看待这个说法?
林亮:确实需要承认这一差距。生物制药领域要做到完全创新,是非常艰难的。对于同类第一(first-in-class)的创新药,其背后涉及大量的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等基础性工作。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经过临床验证的靶点,都属于金字塔尖的成就,经过了全球科学家和制药公司多年的沉淀和积累。比如PD-1,从对其发现到产品开发成功,历经数十年。从这个层面来说,要做全球首创,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中国企业完全可以瞄准国外最新前沿的技术和突破苗头,及早布局相关的靶点和通路,当一个快速跟随者,占据先机。对于某一个靶点,只会有一个first-in-class,其它的就都属于me-too或者me-better。关键要在开发速度和开发质量上多下功夫,争取以差异化竞争优势紧紧跟在first-in-class选手的身后。
21CBR:如何看待“4+7”带量采购试点政策对国内药企的影响?
林亮:带量采购政策对整个行业是好事,因为这更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创新药在美国市场占比超过70%,而在中国只占7%。仿制药占用了中国绝大部分的医疗花费支出和医保资源,这不合理,对创新也不利。带量采购有利于仿制药企业更深层次地思考自己的定位,是追求成本取胜的普药,科室集中的专科药,还是有技术门槛的特色仿制药?
仿制药企的资源与资金投入,将从营销转向研发与成本控制。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相对可以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这将促进仿制药行业的优胜劣汰,促进行业整合,长远来看是有利的。而对于创新药企业,这无疑是利好,可以让医保资金在使用用途上“腾笼换鸟”,从需求终端促进创新药的发展。
现在很多上市药企原来都是仿制药出身,带量采购会促使它们要么主动拥抱创新,要么被动接受创新,不管如何,都有利于生物医药创新。
从企业基因来看,创新药与仿制药差异巨大,传统药企要转型成为创新药企并不简单。但原本拥有营销渠道、生产能力的传统药企,或许可以与创新药企实现优质资源的嫁接与整合,形成良性的生态体系,实现共赢。相信后续可以看到很多的行业并购和业务合作。
21CBR:如何看待科创板为国内医药企业带来的机会?
林亮:科创板弥补了国内资本市场之前缺失的一环。研发投入多,资金需求大,投资时间长是生物科技企业的特点。有了科创板,企业可以专心做该做的事,不用为了在未实现收入的情况下实现IPO而去费时费力地搭红筹架构,也不用担心研发吃掉利润造成对估值的影响,而减缓研发投放力度或者将研发资金进行体外循环。
科创板有利于医药企业及时得到资金支持,实现快速发展,从而会有更多资本愿意关注生物医药行业,更多高端人才加入到生物科技公司,实现良性循环。
不过,科创板毕竟是新制度,国内的公开资本市场对在研管线中的创新生物医药项目的估值是相对陌生的。一、二级市场估值之间如何衔接,是需要面对的挑战。这需要生态系统的完善,尤其是卖方分析师队伍以及专业的二级市场投资人的成长。同一专业投资机构的一、二级联动也有助于这一过程的实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119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