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新路径――低碳经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当前,气候变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而且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危机,低能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佳模式。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如何找到最适合的经济发展路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本文介绍了低碳经济的内涵,以及从内求外需两方面说明中国走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低碳发展 经济发展路径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提出,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但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一些地区风能发电价格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的上涨。从世界范围看,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有两个:一个是来自国际社会施加的巨大压力,要求中国承诺温室气体减少排放的义务;二是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重化工产业不可避免的要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
一、能源的供给和安全成为制约中国工业化的主要
因素
1.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主导是重化工产业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快速的城市化、基础实施建设以及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转化。从发展速度上来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并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用这一指标来衡量,中国已经从一个农业国进入了快速工业化阶段。国内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未来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7~8%是比较客观和实际的。中国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高增长的动力和压力。从发展规模上看,巨大而继续增长的人口意味着,中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比其他经济体都要大。
2.中国的环境压力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工业化特征相当明显。近年来,我国工业占GDP的比重出现了比较大幅度的增长,2000年超过了50%。2000年共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了60%,2003年达到63.5%,增长势头迅猛。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重化工产业具有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基本特征。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不同,发达国家工业化百年来分阶段出现、分阶段来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以为短短30年的发展中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呈现明显的“复合型”、“压缩型”特征。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已经不仅仅在于排污总量的增加、生态破坏范围的扩大和资源供需矛盾的严峻,而是资源、环境问题之间以及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互相影响,已经危及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有的研究足以表明: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是相当巨大的,按不完全的保守估计,就相当于GDP的7%~20%。由于中国面临着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艰巨发展任务,未来的发展必然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二、低碳发展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所谓低碳发展是指在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发展,重点是低碳,目的是发展,是一种更具有竞争力、更可持续的发展。低碳约束将制约经济发展方向的选择,决定经济社会向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方向演化发展。在保持现有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模式不变的情况下,碳排放的总量约束会限制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变甚至更优的条件下,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等措施可以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单位排放量的减少。由此而知,为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和经济规模持续增长的双重目标,我国需要重新审视现有发展模式,重新选择更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低碳经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选,低碳发展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当然,要实现低碳发展,关键是技术创新。
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一定可以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低碳发展之路。实现经济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能源战略研究组.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研究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3]齐建国: 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与环境分析
[4]潘家华: 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分析
[5]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65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