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养老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年问题日益严峻,养老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集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应对老龄化迫在眉睫。本文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分析,探讨我国应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完善人口调整政策、改革养老模式、发展老龄产业、健全养老金制度、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更新理念、加大基础和前沿研究支持等对策建议,全面提升包含老年人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8-0005-02
  中国是人口排名世界第一的经济发展中国家。自1999年进人老龄化国家行列以来,老龄化速度加快,而且未富先老。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去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数2.4949亿,占总人口比重17.9%,首次超过了0-15岁的人口。世界卫生组织曾预测,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高达35%。积极、健康、成功的老龄化任重道远。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们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经历了从识别问题到忧虑恐慌再到积极应对的转变过程。1956年,联合国提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为老龄型人口,具有老龄型人口特征的国家(或地区)被称为老龄型国家(或地区)。1982年,维也纳老龄大会提出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总人口的10%,即为老龄型人口。JAMESH.SCHULZ指出多数在进入老年期之前就已经处于弱势状态的人们在步人老年之后仍然是弱势的,此外,一些独特的经济问题还迫使许多人在晚年加入了弱势人群。BULTER(1975)写到“年老的悲剧并不在于我们每个人都会衰老、死亡,而是由于麻木、无知和贫困,有时候要饱受痛苦、羞辱、虚弱和孤立,而这些并不是人们在老年期所必须经历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老年人的看法也在逐渐转变,开始从积极的角度来审视老龄化。美国学者Rowe和Kah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成功老龄化理论。20世纪90年代初期,“健康老龄化”的理念在世界卫生组织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对于绝大多数老年人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状态的人口老龄化国家而言,其社会发展受到过度的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较小。应对老龄化社会难题的良策是让老年人身心健康。老年人本身是“社会的资源”,《马德里国际老龄行动计划》要求各国“要充分保障老年人的就业权利”。
  2002年世界老龄大会提出“实现积极老龄化、倡导健康老龄化”的主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逐渐形成共识:建立积极老龄化社会,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2002年,美国护理学专家Flood将成功老龄定义为个人适应随着时间变化而逐渐发生的生理和功能的改变,同时能够经历精神的连通性和感知生命的意义和目的。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已将老年学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并设有老年学的硕博研究生学历教育网。发达国家已普及老年护理学。
  陆杰华、刘芹将中国改革开放40年老龄研究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老龄趋势及其原因探索、老龄社会特征及其政策应对、跨学科与本土融合研究阶段嗍。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学界也提出过“生产性老龄化”和“成功老龄化”等战略命题。
  穆光宗认为养老的实质是谁来提供养老资源嘲。中国学者季红认为成功老龄即老年人能够适应机体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的改变,同时能够和家庭及周边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对目前的生活状态满意。
  二、當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一)中国老年人生存质量现状及特点
  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然而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依然滞后。与边富边老、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未富先老、未富快老,养老服务压力更突出。当前空巢老人、留守老人、高龄失能老人困境凸显,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少子老龄化时代的养老困局亟需破解。
  城市家庭养老负担沉重,养老机构床位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养老人群的需求,社会养老设施建设良莠不齐、居家养老设施不健全、老年医护资源紧张、养老机构床位数缺口巨大、养老服务水平较低等难题亟需解决。
  农村养老问题更严峻。城乡之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下养老与收入差距显著,农村医疗保障不完善、情感寄托缺失,养老问题更为突出。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1.人口红利缺失,劳动力相对短缺
  老龄化引起劳动力供给减少,“用工荒”现象频繁出现,劳动成本上升,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维系。发展人工智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前景广阔,但目前技术环境下,AI有很大的局限性,尚不能弥补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大面积缺失。就养老而言,无论是儿女、护士、保姆还是护理机器人,看护照料的供给远不能满足需求。
  2.财政负担压力大,养老金缺口隐患
  职工养老金增速递减,随着老龄化人口增加,领取养老金人数迅猛增长,缴纳养老金人数急剧减少,20世纪90年代,平均5个人养1个人,2018年底2.66人养一个人,仅仅依靠财政资金显然难以填补。今年4月,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预测,当期养老金结余将于2028年出现赤字并不断扩大,并在2035年耗尽。
  3.医疗保险压力
  医疗与看护消费日益增长,隐形社会成本持续上升。当人步入60岁时,是慢性疾病的多发阶段,许多老年人深受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心脏病、糖尿病或呼吸系统疾病等的困扰。失能失智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严峻,失去劳动能力和经济收入的农村老年人现状堪忧,医疗条件的相对落后和匮乏不是远虑而是近忧。
  4.冲击传统养老模式   当前“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空巢青年”与“留守儿童”现象普遍。生活、医疗、教育成本攀升,年轻劳动者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善待老年人问题凸显,人口老龄化使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传统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化成为必然趋势。
  三、当前我国人口老化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完善人口调整政策及配套政策
  “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理念是“整体性治理”的应有之意,强调老龄社会治理模式及相关政策体系的可持续性和代际公平原则。平衡短期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从双独二孩到单独二孩再到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人口调整政策与时俱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调整计划生育对策的同时,应着力完善就业保障、学前教育、医疗服务等相关政策及配套设施,降低生育的“机会成本”和养育的“实际成本”。
  (二)完善社会保障,健全养老金制度
  完善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体系,确保养老基金充分保值增值,利用市场化手段提升养老金造血能力,增加养老金的来源和渠道,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规避基金中长期风险、保障养老保险制度的平稳执行,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缓解养老金缺口压力,提供足够的劳动力以支撑经济发展。
  (三)实现健康老龄化,建立老年医疗健康保险制度
  建立健全老年医疗健康保险制度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现实路径。满足老年人特别是贫困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减少因病致贫情况的发生。制定并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相关政策,为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全覆盖、多层次、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保障体系,改善老年人当前医疗条件水平,破解高龄老年人疾病缠身的困境。
  丰富老年人的医学常识,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率,政府组织面向全社会的健康教育宣教,广泛普及护理知识、保健常识、急救措施等。向老年龄社会开展医学教育,同时强化保健卫生工作者队伍建设,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成员提供优质便捷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推动老年人医疗保障的多样化、多元化、差异化发展,为所有老年人过上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安、老有所乐的品质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四)发展老龄化产业,培育朝阳产业
  老年市场消费需求将带动老龄产业的市场发展,我国老年设施、产品与服务短缺,老龄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把握老龄产业的发展机遇,着力整治食品安全问题和保健市场、旅游行业乱象,为广大老年消费人群提供安全、绿色、优质、性价比高的产品和人性化、个性化服务。政府应加大对老龄产业的支持,促使老年产业经营具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五)改革养老模式,养老服务以人为本
  上海率先提出“9073”养老目标,即居家养老老年人90%,社区养老7%,机构养老3%。传统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服务相互促进,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人性化的供养体系和模式确保老年人生活质量。
  (六)更新理念,强调年龄平等观念
  合理开发使用人力资源,使老年人和年轻人在知识、特长、阅历、职业、经验等方面优势互补,倡导文化养老、知识养老、运动养老、思想养老的新理念,鼓励和引导老年人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教育传授、社区服务、自我服务等活动。
  1.构建积极老龄观。营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良好氛围,在尊老爱幼的基础上树立年龄平等的原则,增强老年人自信,激发活力和热情,保持年轻的心态,促进老年人老有所为,老当益壮。
  2.办好老年大学。老年大学是终生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优质的老年教育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提供有效路径,助推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享受高生活品质和高幸福指数的晚年生活。
  3.发展老年体育。完善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培养与老年体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开展老年体育活动,保证老年体育配置、设施建设、服务范围、需求满足的全覆盖,对老年人健身锻炼予以专业指导,提升健康老龄化效果。
  4.丰富老年文化生活。完善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文化礼堂、乡村书屋等文化设施,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七)加大基础和前沿研究支持
  1.夯实医学研究
  发展全科医学,攻克老年医学难题,实现健康老龄化。倡导医养护结合,培养不同层次的老年医学人才,普及医疗深入基层、社区和家庭,有效应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老年人慢性病。
  2.构建老龄科学学科群
  心理学有关晚年生活中人们所经历的自我整合与绝望之间冲突的发现,医学、社会学、经济学、体育学、建筑学等为老年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角,老年学也丰富了其他学科的内容。
  建立老龄科学新兴学科群,梳理总结老年人的养老、健康、医疗等具体问题,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老龄社会学、老龄健康学、老龄经济学等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加快加强高校涉老学科及养老服务类专业的建设,鼓励本科和职业院校扩大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引导高校开设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老龄产品市场开发、老年医学、老年人康复治疗与训练、老年健康照护等重点课程。
  3.跨学科交叉研究支持
  老龄社会的问题具有系统性,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众多学科,涉及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国际竞争等诸多领域。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积淀为老龄学科研究提供支持,老龄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相辅相成。
  4.发展人工智能,智慧养老
  陪伴机器人兼具检测老年人健康和聊天谈心的功能。各种可穿戴设备自动实时检测和记录,监控摄像机等家庭安防系统、人脸指纹识别技术、物联网、云数据、大數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到智慧养老领域,多样化、高效化、人性化的智慧养老技术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良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470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