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时尚文化的解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宣苓艳

  [摘要] 通过对T恤现象的分析,解读时尚文化:从其由男性时尚服装到男女混装来看,其间体现了女性对男性权力和地位的挑战;从现代时尚充满着身份模糊性来看,T恤体现了阶层差异性的缩小及社会群体对归属感的需求,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 时尚文化 权力 身份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的服饰可以被看作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风尚习俗的晴雨表。本文通过对T恤的文化解读,讨论当下的时尚文化:第一,T恤由男装到中性服装的转变,反映了女性通过模糊性别服饰挑战男性的权力和地位;第二,T恤时尚性的消失等级差异缩小,有利于社会协调发展。这一研究将对引导我们客观对待时尚,健康消费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男装到中性服装过程中的女性抗争
  T恤舒适休闲,原本不具备成为时尚的条件。在很多情况下,明星成为时尚传播的重要载体和狂热模仿对象。这要追溯到电影《欲望号街车》在好莱坞首映,马龙・白兰度饰演的硬汉斯坦利・科瓦尔斯基穿着那件朴实无华的白色T恤尽情释放着对传统礼节和上流品位的极度藐视,这一银幕形象被时人争相仿效。当马龙・白兰度再次身着T恤出演《野人》后,T恤便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流行。而后,随着一些女性将牛仔裤与T恤进行搭配组合,T恤由男性服装成为更加大众化的中性服装,这种转化是女性抗争过程中通常被使用的手段。传统文化力求以那些封闭的衣裙来造就女性温柔、端庄的性格,因此,当女性开始觉醒之后,她们就会脱去封闭性的衣服,以享受一下获得自由的感觉。
  几千年来,男性始终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并且从未放松过对女性服饰的限制。男性在社会上的主宰地位,使得女性的反抗有时只能采取一种曲折的手法,一些女扮男装的现象正是这种女性心态的表现。中国历史上就有木兰替父从军的例证。美国著名运动员兰娜不惜穿上男子服装,跑完马拉松的赛程,为女子马拉松的开展做出了贡献。如果说,女性通过女扮男装只是希望借助男性的地位来进行抗议,这种反抗还是在承认男性至尊地位的前提下进行的,是一种无力的表现,那么,女性服装男式化的趋势则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
  第一次女权运动更是将女性服饰的男式化现象推向高潮。由于女性社会活动领域的扩大,妇女的服饰已开始抛弃原先做工复杂的特点,而体现穿着简便舒适等现代特点的款式日益增多。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女性们也大多走出家门,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服饰就没有理由不适合人们的生活特点。正因如此,像T恤这种穿戴方便的男式服装很快得到了女性认可。今天,世界上的服装几乎没有一种不适合女性的穿着。衣物、发式、举止是社会区别男女的主要标准,一旦打破了其中的性界线,人们就会习惯从一个性别角色中解放出来。朱迪斯・巴特勒的男女混装观点认为:当人们不能确定自己的社会性别时,随着性别差异而出现的性压迫就有可能消失。由此可见,当男子尽情地炫耀着自己的社会主宰地位时,女性则通过模糊性别服饰对男性的权力和地位进行着挑战。
  二、T恤时尚性的消失体现等级差异缩小
  鲍得里亚曾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指出,我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例如阶级系统比较开放的社会中,社会上层人士通过穿着装束和佩带徽章来与相邻阶级区别开来。在现代社会中,上流阶层仍然占据着社会时尚潮流的主导地位,而工薪劳动阶层则有着自己的一套认同方式。如今,很多时尚青年通过穿着加印彩色图象和文字的T恤表明自己的生活方式,宣泄自己的各种情结,使T恤成为张扬个性的时尚阵地,使得穿这样“文化衫”的时尚青年有种群体归属感,而归属感的缺失往往是社会不稳定因子。当某种时尚被大众模仿并普及开来时,社会较低阶层的行为就会与社会较高阶层的行为趋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阶层之间在社会地位上的差距感。但时尚的差异性被削弱,也就失去了作为时尚存在的意义。这时,社会较高层次的群体便会创造出另一种时尚来重新显现社会阶层的差异性。
  由于时尚的生成直接牵涉到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权力关系的调节,因此它的存在及变化就不只是时尚界的事情,而是与社会结构的稳定性相关联,鲍德里亚就在《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符号价值”的概念:商品和语言符号一样,本身不具备意义;其意义产生在与其他符号之间的差异之中。因此,对商品的消费不仅是对文化意义的消费,而且是对文化差异甚至社会结构差异的消费。商品的卖点就是那些与众不同的特点,特别是那些能象征社会地位的特点。时尚消费在现代社会,依然是由社会权势操纵的某种时髦的行为方式和生活做派,与真正的普通大众没有实质性关联。时尚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依然是有产阶级和普通大众的分野,在商品的背后是等级的差异。因此,要维护社会的和谐、健康、稳定发展,必须调和各阶层之间的冲突,缩小贫富差距,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金钱观。
  三、结语
  T恤这一时尚服饰承载了超越其本身的文化内涵。时尚可以引导消费,促进经济的增长;时尚又是文化现象,折射社会精神状态。我国当前要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弘扬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Butler, Judith.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M].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1990
  [2]王宁: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3~60
  [3]Baudrillard, Jean. 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 [M],trans.by, Levin, Charles. St. Louis: Telos Press, 1981,1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50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