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对企业财务和会计的影响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出台了营改增的政策,有效地降低了大部分企业的经营成本,减少了企业重复纳税的可能性,营改增政策对于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求企业积极改进自身的经营模式和产业结构,以适应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促进自身顺应时代的潮流,以取得长远的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营改增政策的实施给企业财务与会计管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且提出了几点迎接挑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营改增政策;企业;财务管理
引言: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对企业财务和会计的管理有双面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提高重视,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对待营改增政策,积极地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同时将其不利的一面化作企业进步的动力,通过各项改革,促进企业科学有序地进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社会三者之间的平衡发展。
一、营改增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积极影响
1.完善了传统的做账方法
在营改增措施实施之前,企业的财务账目相对较为简单,核算机制也比较单一,对于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相对较低。但是在营改增措施实施之后,企业财务账目的做账程序变得较为复杂,而且由于核算的项目增多,核算机制比较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核算内容之外,还包括各项进出口的退税、各项增值税金等,所以就需要在企业的公司账户里设定相应的栏目,以确保这些项目的核算。这样的变化促进了企业账目管理制度的改革,使得企业的账目管理更加规范化和明确化。
2.降低企业重复纳税的可能
在营改增的政策实施之后,企业的重复纳税的可能性降低了。因为传统的营业税使用的是普通的一种发票,而增值税使用的是一种专用的发票,即增值税发票,在票面上可以詳细呈现企业的具体经济活动,比如购买了何种设备器材、提供了何种劳务服务等,这就可以作为一种有力的凭据,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防止企业在后期重复的缴纳这部分税金,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的缴税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方便企业进行相关的财务管理。
3.降低了企业固定资产的成本
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购进各种电子设备,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而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这类设备的价格一般较为昂贵,无论在购买和养护方面企业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这加重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但是在营改增措施实施之后,增值税替代了营业税,企业在购进设备时,可以按照政策的优势,将一部分成本进行抵扣,有效地降低了企业固定资产的费用比例,进而减少了企业的经济成本。
二、营改增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挑战
在看到营改增政策为企业财会管理带来好处的同时,也要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明白营改增政策给企业带来的挑战,在全面考量的基础上,积极迎接机遇和挑战,促进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质量,改革企业的经营模式,以顺应时代的潮流,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下面主要分析营改增政策给企业财务管理所带来的挑战。
1.对于企业发票管理的影响
在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各个分包商可以提供有效的增值税发票,那么就不存在企业发票管理困难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的情况里,由于各种原因使得企业的发票管理存在问题。一是部分外包业务在较为偏远的地区,分包商为了节约运输的成本,往往选择从小规模的供应商处购买所需材料,而小的供应商一般没有开具正规增值税发票能力,导致企业无法抵扣相关的进项税。二是大部分的材料会由企业进行采购,然后根据具体所需分配到分包商处,分包商需要采购的材料很少,取得的增值税发票不多,无法获得足够的进项税抵扣。除此之外,我们国家的目前规定是,企业必须在一年之内认证增值税发票,否则做无效处理,但是就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言,由于各个部门分工不同,收集汇总与认证增值税发票都较为困难,这就导致很多的企业由于逾期认证,而无法进行进项税的抵扣。
2.人工成本增加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工费用逐渐上涨,国家实施了营改增的政策,有效降低了社会上大部分企业的成本,但是对于人工费用过高的行业来说却没有明显的改变,因为人工费用无法进行增值,也无法使用进项税的抵扣,所以只能由企业自主承担,这对于企业的成本是很大的负担。
3.发票管理难度增加
在实施营改增政策之后,企业对发票的管理难度增加,由于相比较与一般的营业税发票,国家对于营改增发票的管制力度更大,关于发票的开具、使用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而且营改增发票在开具之后,对于某个商业行为中的双方都具有影响,而且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增加,在其经济活动中的各个方面都会涉及到增值税发票,如果对于发票处理不当,无形中就会给企业的财务管理造成风险。
三、营改增对企业财务和会计影响的对策
1.提升管理的质量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地改进自身的管理质量,以迎接营改增政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首先,在一些经济活动中,人工资源的流动较为频繁,而且涉及到的分包商较多,因此企业可以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加强对于具体商业行为的管理,选择合格正规的企业进行合作,获取相应的增值税发票。另外,也要加强对于人力资源的招工管理,确保劳务成本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在营改增政策实施之后,对于企业的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更高,因此企业要加强对于财务人员的管理,可以适当地为财务人员提供专业的技能培训,同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促进财务人员财务能力的提高。
2.降低人工的成本
在营改增政策实施之后,虽然部分企业的人工成本有所增加,但是这并不表明政策本身存在任何问题,相反,只要企业合理地利用营改增政策的优势,尽可能地优化企业的管理,依然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虽然会产生很多的项目,但是并不是每个项目环节都是核心的业务,企业在进行对外分包的时候,要尽量将一些非核心的项目实施外包,由第三方的企业完成,但是对于可以长远发展的核心业务与项目,企业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努力地发展经营,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减少人工的成本。二是,对于相关的管理人员做好培训,鼓励他们积极学习营改增政策的内容,在具体的经营管理中,可以合理地分配资源,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三,虽然在营改增政策实施之后,对于企业的人工的成本很难进行抵扣,但是企业器材的购买属于企业的不动产,可以进行进项税的抵扣,所以企业要尽量地采用先进的设备,同时对于相关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操作能力,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智能化技术代替了部分的人工,可以有效地减少企业的人工成本。 3.提升对于发票的管理力度
在营改增的政策实施之后,增值税的发票对于企业的影响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进项税的抵扣,因此企业必须加大对于发票的管理力度,首先,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要加强对于合作商的管理,确保其有开具正规增值税发票的能力,使得企业可以及时进行增值税的抵扣,进而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其次,制定相关的发票管理制度,严格规定发票的收集、管理程序,避免发票的造假以及丢失情况,提高发票收集的效率,及时从各个分包商及供应商处收取增值税的发票,确保按照国家法定的一年之内的期限,完成发票的认证工作,实现进项税的抵扣,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的经营成本。
4.加强对于风险的防控
面临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企业应该加强对于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关于营改增政策层面的内容,根据实际的政策变动来主导自身的税务思维,尽可能地发挥政策对自身有利的一面,而将不利的一面化作企业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动力,不断优化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以及经营模式,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在企业的经营中,要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对于一些不能及时开出正规增值税发票的企业,要及时终止与其合作,转而与具有相关资格,可以提供正规发票的企业进行合作,以提升企业发票的抵扣,减少自身的税收成本。三是各类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要随时关注自身行业的税收政策,如果存在相关的优惠政策,就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尽快抓住机会,降低自身的税收成本,实现经济效益。
5.优化企业经营模式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不仅降低了企业的重复繳税的可能性,对于一些不良的影响,只要企业可以积极优化自身的生产经营模式,就可以化不利为有利,以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为契机,促进自身结构和经营模式的优化升级,进而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首先,企业要在营改增政策的理念下,对于自身生产经营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到其中可以提升和改变的环节,然后对症下药,从管理和技术的层面出发实施变革,进而充分发挥营改增政策有利的一面。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邀请相关的专家参与,帮助企业实施变革,同时注意变革的力度和质量。其次,在进行改革之后,企业也不应该放松警惕,而要时刻关注改变之后的经营状况,并且根据在运营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业务流程,做好风险的防范工作,以加强企业的经营模式转型之后的实际成果。最后,由于营改增政策的实施让企业可以更加轻松地更新固定资产,所以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发展的需要,提升设备的质量,加强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结束语
国家实施营改增的政策,是社会经济市场化发展的必然,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发展,但是就具体的情况而言,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对于企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要求企业提高重视的程度,积极改进财务管理的模式,加大对于相关人员的培训,以发挥营改增政策的优势,变不利为有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允.论营改增对企业财务和会计的影响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 2017(05):120-121.
[2]王黎,蒲贝.全面推行营改增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深远影响[J].各界,2017(18):47-47.
[3]蒋杰,刘婉怡.营改增对企业财务会计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论,2018,No.752(13):109-110.
[4]赵安.营改增对企业财务和会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917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