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应用型高校一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014年,教育部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到了重要议程,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则是转型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文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例,诠释了一流本科专业“校企交互式”一线管理岗位商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思路、实施措施和成效,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转型发展;校企交互;应用型人才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24.101
  [中图分类号]F590-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9)24-0-02
  0     引 言
  在国家启动地方高校转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为贯彻落实吉林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积极谋求转型发展、改革创新,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成效显著,“校企交互式”一线管理岗位商业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自己的独特之路。
  1     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发展思路的探索
  近年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主动响应国家和吉林省“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决策部署,被吉林省教育厅确立为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是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地区唯一一所为职业学校培养师资的本科高校。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按照职教师资教育的核心功能,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主线,满足应用性、师范性和学术性的“三性”统一的办学要求,秉承“管智经世,厚德博学”的文化理念,坚持人才培养“立足地方,定位精准,特色突出”的办学思路,凭借基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优势,按照“校-企-校”联动、“教-学-做”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致力于为吉林省经济发展培养知识结构合理、业务技能突出、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双师型”职教师资和一线管理岗位应用型人才。
  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措施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在应用转型过程中,积极打造一流管理本科专业,经过深入调研探索,通过将“企业搬进校园,校园融入企业”双向融合模式,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推动产学研协同育人,构建“校-企-校-企”教学实施过程,开启了“校企交互式”一线管理岗位商业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内容转型,具体做法如下。
  2.1   人才培养定位精细化
  学院立足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双师型”职教师资和企业一线管理岗位人才需求为培养目标,全部专业都按照不同行业具体岗位确立培养方向和具体能力,例如旅游管理专业按照宾馆酒店、旅行社的导游、计调、外联、销售、前台等岗位,市场营销专业按照汽车、房地产、证券和零售企业的市场调研、产品销售、营销策划等岗位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核心点。并依此在专业通识教育模块基础上开设方向选修课程模块;同时学院还注重推动企业基于学校现有学生个性、特长和能力实施岗前培训、因才用人,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尽快成长,适应专业岗位要求。
  2.2   人才培养形式校企双元化
  以社会需求契合点为校企合作融合的着力点,构建校企需求契合探寻机制、协调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依据“三三制专门化”人才培养模式,前5学期实施企业参与支持下的校内专业知识学习与能力培训,第六学期实施学校理论指导下的企业岗前培训与顶岗实习,第六学期末开始至第八学期根据校企合作需求实施校内(或校外)岗位专业知识的专项学习与技能训练以及毕业设计。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吉林省商域阳光科技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从第六学期的第十五周开始“把校园搬进企业”,一致持续到第七学期末,在企业一边实训、一边实习、一边上课,理实完全一体,在让学生体验企业岗位工作实践的同时,强化理论能力和动手能力,实现校企共赢。
  2.3   课程体系动态柔性化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及选择,按照“岗位—能力—课程”原则设置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的职责要求为核心,课程群按照“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岗位技能”逻辑主线展开,例如市场营销专业搭建了“理论—实践—理论”及“实践—理论—实践”的课程设置方式。第七学期课程既基于学院办学特色与专业特色,也充分融入企业岗位需求,按社会所需灵活选择模块化动态调整的“契合市场、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专业技能包柔性施教。例如旅游管理專业按照社会需求设计了动态的人才培养方向课程包,根据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对能力素质的需求,在第七学期再进行4~6周的校内或企业的专题学习和岗位培训,动态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需求。
  2.4   实践教学模拟仿真化
  在第六学期末之前,针对学生在校阶段对企业和岗位认知的模糊现状,工商管理学院建立了工商管理仿真模拟创新创业平台,融创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培训教育于一体的跨专业模拟仿真实训中心,建立了虚拟商业社会和专业岗位“赛、练、训”多功能平台,集教学、交流、竞赛、科研、就业等功能于一体,开发了“平台+模块”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依托5个专业成立的13个教师指导下的专业协会,通过探索开放的办学体制机制,实现了人才培养的两个转变:即人才培养模式由单一主体的封闭式育人模式向“校企校联动、教学做一体”的开放式育人模式转变;课程体系构成从注重学科知识传授向注重实践和就业能力转变。同时还依托校企校联盟,形成了三方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2.5   课程教学改革实务化
  学院鼓励教师积极改革、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改革落到工作岗位实处,确保知识“学为所用”,例如《茶文化理论与实践》是笔者所在学校首门慕课,教学内容与实务需求完全保持一致,采取了线上学习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导游业务、电子商务等课程则直接针对旅行社和电商需求设置教学内容,同时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从学科体系转向工作体系,从知识导向转向行动导向,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做、评”一体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6   评价标准校企双重化
  通过校企协同深度融合,由专业教学咨询委员会与学院共同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包括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协同设置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协同开发理实一体化教材,还包括协同实施教学、协同监督考评。针对专业顶岗实习(含教育实习)、毕业实习,建立校企按照权重分设的人才评价标准、双向考核机制,充分保证学生成绩评价的公正化;毕业论文实施校企双重导师制度,从理论和应用层面保证论文撰写工作中对专业综合能力的锻炼与考核。
  3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效
  3.1   专业水平提升
  市场营销专业为笔者所在学校首批转型专业,是“十二五”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吉林省品牌特色专业,在吉林省2018年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获评A类,为国家级中职骨干教师培训专业,已经办学22年,“三三制专门化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各界广泛认可,获得吉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财务管理专业被评为省高校“十二五”本科特色专业,在2017年吉林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二,“‘校企校’联盟——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模式创新与实践”获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获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旅游管理是笔者所在学校首批转型试点专业、学校特色专业,办学18年,向社会输送了近1 700名酒店与旅行社专业管理人才。
  3.2   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3.2.1   毕业生工作成绩显现,就业情况趋于好转
  就业质量持续提高,工商管理学院2017年度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3%,专业对口率保持在75%以上。用人单位普遍对毕业生职业行动能力评价较好,虽然专业办学时间不是很长,但有些已经做到商场总经理、高星级酒店副总经理、人力资源总监、百强旅行社优秀领队等企业中高层,还有些成为中职院校骨干教师。
  3.2.2   赛事参与度提高,成绩取得较大突破
  学生参与课外专业技能竞赛活动明显提高,工商管理学院1 500名学生最近3年来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项目7项、省级12项,共计25项;5个专业专业学生参加的省级以上赛事获奖达到53项、316人次。
  3.2.3   科研参与率显著提升
  转型发展以来,工商管理学院学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教师科学研究项目中来,目前财务管理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8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篇,申请专利2项,科研参与热情明显提升。
  3.3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经毕业生回访和问卷调查,企事业用人单位对笔者所在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良好以上的达到94%;对学生的工作态度认可的达到93%;对技术工作能力评价认可的达到92%;愿意和笔者所在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用人单位占92%以上,仅2017-2018学年与笔者所在学院签约校企合作基地企业就达50余家。吉林日报和长春晚报分别以“立足地方,突出应用”“吉林工师的特色办学之路”为题进行了报道。
  主要参考文献
  [1]甄国红,王硕.基于“校企校”联盟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模式创新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5(5).
  [2]王艳丽.基于吉林省地方经济需求的高职财經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10).
  [3]才华,甄国红,张天蔚.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问题[J].职业教育,2014(6).
  [4]甄国红,王娟,张天蔚.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四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869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