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行考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温 秀

  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谈房市下跌、股市波动影响及海外收购原则
  
  “破发”阴云不去。3月27日,建设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39,香港交易所代码:0939,下称建行)A股股价最低下探至6.46元,距离半年前6.45元的发行价一分之遥。
  股价的短期波动不足深忧,但2008年确是中国经济和银行业需要迎接考验的一年。
  宏观调控、信贷紧缩、次贷危机之下,银行股正面临新的价值重估。国有银行股改以来一直坐享风和日丽的经济增长与外部环境,创造出人们记忆当中最好的一段业绩。现在压力当前,表现又当如何?
  近日,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接受了《财经》记者专访,纵论当前国有银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中国的国有银行中,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以锐意改革进取知名。三年前,郭树清临危受命,在曝出原董事长张恩照受贿丑闻事件后接手建行,率先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并完成海内外先后上市;首推公司治理改革,力求透明公开和“民主决策”,将党委会和行政会职能分开;他将业务经营权交给行长办公会,并欢迎来自汇金的六名股权董事出席所有内部重要会议。
  同时,他在建行上市后继续推进内部改革,推动建行往零售业务、中小企业方向的战略转型,并首推分行行长一级问责制,也常常亲自扮演神秘人,以督促银行服务转向“以客户为中心”。
  这么一位银行家,在否认美国银行将减持建行股权的传闻时说,“我不认为他们还能找到像建行这样的利润创造机器!”你是否愿意相信他?
  4月12日,建行将公布2007年年报,答案并不远。
  
  房价下跌影响几何
  《财经》:建行在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个人房地产按揭贷款领域都是龙头老大,后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20%。但房地产业一直是宏观调控、信贷紧缩的重点对象。这是否会对建行的信贷资产质量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郭树清:到目前为止,建行的不良率仍在下降,且较2007年年初有较为明显的下降。
  住房金融既是建行的传统优势,也是未来重要的盈利来源。目前,个人房地产按揭贷款在建行新增贷款中仍占有相当的比例,而最近三年,房地产开发贷款在建行整个公司贷款中的比重一直在下降,目前份额已经比较低。
  去年我们就房地产调控对建行贷款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相应的压力测试,初步结论是,当房价下跌10%时,不会对我行产生影响;当房价下跌20%时,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当下跌到30%以上时,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财经》:上世纪90年代末,你在贵州担任副省长期间,曾首推住房制度改革试验。在去年“两会”期间,你建议,应借鉴香港、美国的经验,成立有政府背景的住房贷款保险机构,给中低收入者提供普遍的按揭贷款。能否谈谈有关的想法?建行目前在建立按揭贷款合资公司方面有何进展?
  郭树清:从整个银行业来说,目前贷款者基本是中高收入阶层,银行有责任改善放贷服务,有识别地为他们提供住房贷款,使得平均收入水平线以下百分之二三十的人都可通过贷款买到房子。从其他国家和香港的经验来看,这是可行的。如果政府针对收入最低的20%的人口提供廉租房服务,以及对其上30%左右的人实施担保补助,对银行而言,有极大的市场潜力。
  按揭担保合资公司肯定要搞,但究竟以什么形式推行,还在和有关部门讨论和研究。现在面临一些需要廓清的问题,如究竟是一步设立全国性公司,还是先从一两个城市开始;目前国内许多地方都已经有专门从事按揭贷款或质押担保的机构,能否在此基础上整合重组,还是完全新设立?另外,银行究竟能否作为发起人之一参加该类机构的设立,还没有统一的意见。银行入股是否涉及关联交易,会不会增加风险,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寻求新盈利点
  《财经》:去年资本市场的暴涨行情,令商业银行的相关收入和利润水涨船高。但今年前三个月A股市场已经整体下挫30%以上,建行的盈利是否会受累于资本市场的波动?
  郭树清:去年银行收益大幅增长确实得益于资本市场。建行是目前中国利差最高的银行。除贷款质量好、利差比较大,还得益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很多人买股票的钱、证券公司的钱都放在商业银行,基本都是活期存款,利息很低,降低了银行的资金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赚了很多钱。
  对商业银行而言,资本市场的波动会有影响,但是不会很大,因为历来都是东方不亮西方亮,贷款少的时候可能基金就多了,基金不多的时候,保险产品或许又后来居上。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有理财的需要,需要把钱放在银行里。
  我认为,即使宏观经济的增速下降到8%-9%,对建行的盈利能力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财经》:你刚才也提到,宏观调控也给银行带来了转型的机遇和挑战,今年建行是否依然能够保持盈利能力和增长水平?
  郭树清:紧缩政策下,银行的信贷投放量会减少,但并不等于其他业务也同样会减少。我认为紧缩政策对建行的利润影响不大,反而为建行提供了继续推进战略转型的外部环境。
  我们的盈利增长点有很多。首先,建行传统的优势不会丢。因为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会减少,反倒会增加。雪灾破坏了既有的道路、电网,灾后重建需要相当的投入,我们今年这方面的贷款比以前多。第二个新增长点是小企业。去年建行小企业贷款新增314亿元,增幅达16.3%。今年还会继续增长。第三个新增长点是农村地区的金融业务,特别是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农村地区,潜力极大。
  
  不做财务投资者
  《财经》:次贷危机可能导致全球金融格局和秩序的重新调整,许多著名跨国金融机构都急需补充资本,这是不是建行进行海外并购的机遇?
  郭树清:现在,美国市场还有很多不确定性,是不是已经到了最便宜的时候,目前还很难说,而且并购对象的风险是否完全暴露也不一定。更重要的是,如果到海外去并购,我们的定位是做战略投资者,而非财务投资者。我们首先考虑的一定是业务发展的需要,是为了增加网络、为客户提供服务,为了获取信息、技术和人才。而非仅仅通过投资获利,这是我们与其他一些以投资为目标的机构的根本不同。海外资产价格的变化,见底与否,不是吸引我们走出去的首要原因。
  
  《财经》:建行当年收购美银亚洲,开国内银行业海外并购先河,但之后却又一直按兵不动。原因何在?
  郭树清:我们确实做了一单很成功的并购,但“走出去”依然要面临很多风险。需要认真研究,稳步推进。
  最主要的原因是,风险太多。不是汇率的风险,就是利率的风险,要么就是整合的风险,甚至还有来自被收购对象所在国家的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有的国家在我们的收购问题上表现得不太友好,不提供便利条件。但是我们也不急于求成,反倒是大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并购问题,中国公司要更谨慎、更小心一些。毕竟我们在这些领域履历尚浅,涉世不深,审慎一些没有坏处。
  
  《财经》:什么时候才是海外并购的最佳时机?
  郭树清:首先取决于是否有我们需要的并购对象。价格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争取在价格最合适的时候出手。此外,还要考虑收购对象的资产质量如何,市场风险多大。这些都需要做充分的调查和论证。很难说什么时候是最佳时机。如果有很适合的收购对象,即便购买的时候价格高一点,我们也认为是合适的时机。
  海外并购需要综合考虑几个因素。首先是要满足国内客户到国外进行贸易、投资或旅游的各种需求,所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非洲、美洲、欧洲,我们都会考虑。当然我们肯定会优先考虑相对熟悉的地方。

  其次,是要考虑市场的成长性。现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都值得关注。这方面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性就会很关键。
  第三,我们希望通过并购,得到经验、产品、技术、人才。相对而言,发达国家和地区能够带来的人才和技术更多。
  第四,要分散风险,实现资产多元化。
  这是我们海外战略关注的几个要点。孰重孰轻,难以一概而论。
  
  《财经》:你刚才提到建行去并购要做战略投资者,这是否意味着建行很看重并购后的管理权和话语权?
  郭树清:我们实施并购的原则和标准是能够增强建行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主营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的投资方式和持股比例会有很大的灵活性。建行的对外投资始终会可以控制、能够有效管理的范围内做。一方面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另一方面则要特别审慎。我们要并购的对象,一定要非常合算、符合建行长远战略规划和利益,能够增加协同效应。
  但是,我所谓的“可控”,并非事必躬亲。事实上,从建行的实践来看,我们的六家海外分行、几个子公司都执行了本土化策略,本土人才在当地市场上有一定竞争力,而且更加了解市场和客户,熟悉当地的文化,不易发生内部冲突,成本也比较合算。正是因为如此,目前我们的六家海外分行,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很快都实现了盈利。
  我们已经向美国的监管机构递交了在纽约开设分行的申请,目前还在等待核准。
  
  未听说美银减持
  《财经》:建行的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在次贷危机中也未能够幸免于难,坊间不时传出美国银行有意抛售建行股票,以渡过难关的消息。据悉,美国银行所持有的建行股票今年6月以后就可以解禁,不知他们是否有减持的打算?此前淡马锡就曾少量减持过建行股票。
  郭树清:美国银行如果要减持建行的股份,沟通的对象应该是汇金。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听说他们要出售建行股票。我们所知道的是,还有不少机构愿意投资建行,我相信他们不会放弃期权。
  如果说有什么变化,变化是他们如果增持建行股权,幅度将会很有限。按照协议,美国银行最初约定的持股上限是19.9%。但这两年,我们一直与之在反复沟通,市场形势也发生了变化,目前他们同意即使在行权后,对建行的股权也基本保持在10%左右。目前美国银行持股比例在8.5%。
  美国银行是长期战略投资,他们每年通过分红从建行获得很多收益。我不认为他们在世界上还能找到更好的投资对象,找到像建行这样的利润创造机器。
  
  本刊实习记者张曼对此文亦有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157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