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低碳经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乔海燕

  摘 要:从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低碳经济”起,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碳排放”的攻击就没停止过。其中,最猛烈的攻击就是声称中国的碳排放已居世界第一,而中国的高耗能产业还在高速增长,因此,中国将成为灭绝北极冰川的“始作俑者”。并且,种种事实已经表明,未来的竞争就是碳生产率的竞争。所以,有必要对我国的碳排放现状和怎样发展低碳经济进行研究。
  关键词:低碳经济 本土排放 转移排放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039-02
  
  低碳经济是指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从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低碳经济”起,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碳排放”的攻击就没停止过。其中,最猛烈的攻击就是声称中国的碳排放已居世界第一,而中国的高耗能产业还在高速增长,因此,中国将成为灭绝北极冰川的“始作俑者”。并且,种种事实已经表明,未来的竞争就是碳生产率的竞争。所以,有必要对我国的碳排放现状和怎样发展低碳经济做一下研究。
  一、我国的碳排放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长迅速。2007年我国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已超过美国,比2000年翻了一番;2006年人均年排放量4.27吨,接近世界平均水平4.28吨,为美国的2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1/3,发展中国家的1.7倍;2000―2005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增量占世界同期增长量的56.5%,而美国只占3.2%。由此可见,我国碳排放现状是多么地不容乐观。
  但碳排放是一个历史问题,我们必须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
  1.不能只看总量,还要看人均。一个国家的人口对碳排放是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的。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基本的生活需要都涉及到碳排放,所以,我们要看人均。我们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所以即便是哪一年我们的碳排放总量超过了美国,但我们的人均也只有他们的1/4。虽然这些年我国的人均碳排放增长很快,但离发达国家距离还远。
  2.不能只看当前的排放量,而且要看历史的累计排放量。当前的环境问题,是一个历史累积的过程,必须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气候变化可以说与发达国家工业革命以来无节制地排放了100多年有很大关系。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22%,但却消耗了世界70%以上的能源,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排放总量的6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尚不能满足其人民的基本需求,其人均温室气体排放仍然很低,所以,我们还要看历史的累计排放量。
  3.不能只看排放的数量,还要看发展阶段。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强度是不同的。科学家们说,呈现出一种倒U字型的变化,就是抛物线。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排放强度是增加的趋势,实现工业化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开始减少。一个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合理性,不仅中国如此,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
  4.不能只看本土排放,还要看转移排放。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一国生产的产品要在多国消费,一个国家又要消费多个国家的产品。所以,生产出口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国家,要承担本应在进口国排放的二氧化碳,而进口消费这些产品的国家,在他们的排放总量的计算中,就没有计算这部分产品的排放量。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每年都向国外出口大量的服装、鞋子、钢铁等物品,承担着大量的“碳逆差”。很长时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产品内涵能源的净出口国,其净出口内涵能源占当年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从2002年的16%增加到2007年的28%左右。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1.资源禀赋。我国的资源条件可以简要概括为:“富煤、少气、缺油”。中国原煤产量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超过70%,对煤的依赖性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而在煤炭、石油、天然气中,煤的含碳量最高,每吨标煤含碳量是0.68吨,排放2.5吨CO2,天然气只排放1.4吨CO2。这就使我国在能源使用过程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问题不可回避。比如:在发电上,我国火电占比例达77%以上,而在很多国家,核电、水电、风电这些零碳能源占的比例比较高。比如:法国,核电在其整个电力结构中占的比例超过了2/3;北欧的挪威、瑞典、南美的巴西,它们水资源丰富,水电占70%以上;我国只占20%左右。风力发电上,风太大或太小都不行,三级到五级最好。欧洲的风速比较均匀,风力利用小时比中国多。一般来说,年有效风力小时数达到2300小时,风力发电才算经济可行,而中国一般在1900小时左右。
  2.能源技术。碳生产率是由其技术水平决定的。比如说同样生产一吨钢,中国在20年前要1.3~1.4吨标煤,现在才不到0.7吨标煤。再比如说建筑节能,过去很多建筑是木窗户,后来是钢窗户,再后来是单层玻璃的铝合金,现在是双层的断桥铝,房屋外面加了节能层,建筑节能水平提高了很多。然而,中国的能源技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对中国而言,无疑是“不能承受之重”。
  3.观念。在观念上,很多人包括一些政府官员对发展低碳经济存在一些误解。比如:认为低碳经济是贫困的经济,咱们不能搞;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那么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工业就不能发展了;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我们就不能开车、住大房子、享受空调了;认为搞低碳经济要用先进技术、低碳能源,成本太高,我们做不了;认为低碳经济是好东西,但太遥远,我们现在还没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水平,以后到了那个水平再说等等。这就使得在推行低碳经济政策时出现一些抵触情绪,甚至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
  4.消费者行为。消费者的行为对碳排放量有很大的影响。而我国的居民却有很多不良的消费习惯。比如:超市使用敞开式冷柜。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又比如塑料袋的使用。据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还有“面子消费”。我国很多人使用私家车来炫耀自己。日本私家车普及率达80%,但出行并不完全依赖私家车。在东京地区私家车一般年行使3000至5000公里,而上海私家车一般年行使1.8万公里。这些都会阻碍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5.缺乏金融支持。虽然我国对低碳经济非常重视,但我国的金融体系尚没有充分发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因为低碳经济的社会效益与金融机构的利润追求存在矛盾。受技术水平、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所限,再加上欠缺相应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制度,向低碳转型的相关企业往往会导致经营成本大幅上升,盈利能力下降,虽有社会效益,但缺乏现实即期的经济效益,这直接导致融资机构信贷风险的上升。另外,在现有金融监管与运行体系下,金融机构无力分担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社会成本,银行对于贷款的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的强调,以及证券市场要求企业利润实现的双重压力,使得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项目面临较为严苛的融资环境。

  三、怎样发展我国的低碳经济
  发展我国的低碳经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能源效率。在工业化阶段,提高能源效率是减少碳排放最为有效的方式,而且能源效率提高的空间非常大。目前我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33%,比发达国家低近10%。电力、钢铁、有色冶金、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
  在发展低碳建筑方面,要从设计和运行两个方面入手。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选用低碳装饰材料,避免过度装修,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
  在提高工业能源效率方面,要加速淘汰小火电、小水泥、小造纸。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最先进的技术有,最落后的技术也有。像钢铁行业,我国有一些领先技术,例如大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吨钢的综合能耗水平比较低,但小炼钢和落后技术则能耗高、排放多。这就意味着要加速淘汰落后产能。电力方面,中国现阶段肯定离不开火电,那么就要上大压小,用超临界、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使单位度电的排放量降到最低。
  在发展低碳交通方面,我们也有很多工作可做。比如:航空交通耗费的燃油量比地面交通高很多:与低效率的小汽车相比,高出一倍以上;与大容量的公交,与高速铁路相比,至少高出三倍、四倍。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少坐飞机。再比如:在城市交通上:一是大力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例如,可推行城市自行车租借系统,让自行车租借点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在城市交通系统中设立自行车专用道等。二是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如轻轨和地铁系统,这些是低碳交通的标志,尽管轻轨和地铁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以高碳排放为代价,但从该系统低碳运行几十年或上百年的角度看,仍属城市低碳交通。三是限制城市私家汽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例如,可在市区推行单双号汽车上路规则。这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还能减轻城市交通压力。此外,城市交通应该倡导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以实现城市运行的低碳化目标。
  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很丰富,虽然可再生能源成本较高,但相当一部分已经商业化。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农村的小沼气,运用得很普遍;水电、部分发展较好的风电(如新疆塔里木的风电)等,也非常有竞争力;中国每年所利用的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能,折合标煤约3亿吨,如果每年的商品能源消费总量是30亿吨,生物质能占了10%。已经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可以进一步推广。除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很多大文章可做,核能也很有前景。目前的核能利用,尽管在核废料处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相对来讲它是经济可行的;从安全的角度看,核电大国――法国就没有发生过核事故。中国也在大力发展核电,原来是在沿海地区,现在延伸到了内地。但有一个问题,发展核电所需的铀矿资源,中国比较缺乏。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世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国际协定,要求铀矿资源丰富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中亚国家给中国提供铀矿资源。
  3.推进生物固碳。推进生物固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森林固碳。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陆地碳汇中约有一半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国际社会对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汇聚作用越来越重视。《波恩政治协议》、《马拉喀什协定》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鼓励各国通过绿化、造林来抵消一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并将造林、再造林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因此,植树造林的功能并不是简单的绿化生态环境,而是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生物固碳、扩大碳汇、减缓温室效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经济和最有效途径之一。二是草地固碳。草地作为陆地植被巨大的碳库,在减少和固定二氧化碳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草地大国,拥有草地面积达392.8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40%(农业部,2006),其面积总量是农田的4倍,可以说草地是我国第一大陆地生态系统。因此,通过合理放牧、灌溉、施肥和品种改良等措施合理管理好草地,对我国草地固碳量的增加、生物量碳的累积和土壤碳储量的提高都有很大意义。三是农地固碳。耕作土壤是有着巨大固碳潜力的碳库,应该通过各种技术来增加其固碳量。国际农业已经走向固碳农业,国际粮农组织、美国、欧盟等纷纷发起研究农业土壤固碳途径,开发固碳农业技术体系,加强评估国家农业固碳能力与固碳效益,以争取最大利益。欧美国家由于畜牧业和农业的生产量稳定和管理技术的发展,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下降。但发展中国家由于仍然是耕作农业,施肥强度高,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仍将增加,控制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目前的农田面积为9500万公顷,可以说,我国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的固碳潜力是巨大的。
  4.政策引导。在政策引导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低碳教育政策。把低碳教育纳入国家和地方教育体系中去,从孩子抓起。使孩子从小都懂得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滴油,一张纸,不用一次性纸杯、一次性餐具,拒绝使用塑料袋,在家中添花种草,减少生活垃圾,降低家庭生活对环境的污染。二是低碳经济政策。低碳经济政策主要有:第一,开征二氧化碳税,也称碳税,是为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征收的一种环境税。它的实际征收往往是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征收,而不是直接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征收,这主要是由于直接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征税对象,在技术上不易操作。第二,建立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制度。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影响的各项行为活动,如各类矿产资源的开采、能源开采(包括煤炭开采和石油开采)、森林砍伐、草原的过度使用、地下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土地开发等开征生态环境补偿费。根据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征收目的,可采用产品收费、使用者收费等多种方式。三是低碳管理政策。低碳管理政策主要有:第一,建立针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低碳考核制度。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一要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权利和义务;二要推行“低碳GDP”考核制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将现行的GDP指标扣除因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退化的损失;三要将实施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纳入地方的经济核算体系和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第二,制定和实施低碳认证制度。低碳认证一方面有利于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促进低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企业低碳意识。四是低碳技术政策。低碳技术政策主要有:第一,实施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推行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低碳产品开发人员的技术入股、专利入股、管理要素入股、成果入股和持股经营政策,采取期权、期股等各种分配激励方式,以奖励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使他们的薪酬水平与人才市场接轨。第二,实施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采购政策。在低碳新产品、新技术刚刚推向市场,产品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低碳”采购是一种很重要的激励手段。为了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政府应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低碳采购制度,科学规范地制定政府低碳采购标准、清单和指南,指导具体的低碳采购活动。第三,发展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政府部门应给予优惠政策,扶持建立一批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由这些机构承担低碳技术成果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过程中的风险,若低碳技术开发应用成功,投资机构可从企业生产新产品所得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风险投资的回报。五是低碳投入政策。低碳投入政策主要有:第一,增列低碳经济发展支出预算项目。政府预算支出是低碳经济发展资金的根本保证。要确保低碳经济发展资金的稳定,把低碳经济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的支出范畴,把低碳经济发展资金作为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为财政履行发展低碳经济职能提供制度保证。第二,完善调动企业、个人等主体投资低碳经济积极性的政策。以当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现状,要想在一定的时期内发展低碳经济,遏制能源、气候、环境整体恶化的势头,仅仅依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支撑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理的。引导市场力量自觉防范、减排、治理污染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作者简介:中共焦作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 河南焦作 454000)(责编:若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29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