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书画的“形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齐海军

  为何手卷频出天价?因为它的布局难,装裱更难。
  下一个亿元拍品会是册页么?无庸置疑,因为它非常珍贵。
  立轴为何始终成为收藏热点?只因它的存世量最大……
  中国书画市场的诸多价格之谜,其实就源于简单的形制之分。
  
  很多人喜欢用“一张纸卖了一亿元”来形容中国书画拍卖市场的火爆,其实这里面有一个误读:应该是“一卷纸”卖了一亿元。
  目前中国书画作品成交价过亿元的有四件:吴彬《十八应真图卷》(1.69亿元)、徐扬《平定西域献俘礼图》(1.34亿元)、曾巩《局事帖》(1.08亿元)朱熹、张景修等七家《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1亿元)。除了《局事帖》这件书法作品外,其余三件作品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手卷。
  
  手卷
  与如今电脑打印用纸要分A4、B5等不同格式一样,中国书画作品也有很严格的“形制”之分:手卷、册页、立轴、扇面、镜心和对联是最常见的作品样式。
  手卷是最古老的书画形制之一,又称“长卷”、“卷轴”,实际上就应该是古代的书。所谓“卷”,就是指横长条状的装裱样式,可以展开欣赏,即“横看”。纸出现以后,最初并没有一页一页的书,古人著书立说都是把一卷纸写满之后卷起来,读的时候从右边拉开。书画创作也是如此,从右向左创作,意尽而止,可长可短。
  吴彬《十八应真图卷》全长5.71米,徐扬《平定西域献俘礼图》更是匪夷所思的长达18.65米,仅凭这样的恢宏气势,买家掏出大钱来似乎也并不冤。
  因为手卷是一个细长条,作画布局就很困难,也很费艺术家们的心思,画山水还好点,若是画花鸟难度更大。书法也是如此,在一个横向很长,纵向又很局促的空间里,除了打着方格写正规的楷书、隶书和篆书外,即便是行、草都非常难于布局。
  所以,写手卷是需要特殊的功夫,手卷的价格通常也都是比较贵。
  
  册页
  从市场平均价格上区分,册页的收藏价值仅次于手卷。2009年秋拍中,仅差480万元失去晋级“亿元拍品”的就是一件齐白石的册页作品《可惜无声・花鸟工虫》,位列中国书画成交天价排行榜第5位。
  册页通俗解释就像一本相册,因画身不大,亦称“小品”。从唐代开始,某些卷轴画逐渐被切割成大小相等的单幅画页,但久翻易乱,且不易保存,于是有人将其装裱成册,取名为“册页”。
  《可惜无声・花鸟工虫》共包含了13张画页,卖了9520万元。在2004年北京翰海春拍中,陆俨少《杜甫诗意百开册页》拍出了6930万元的高价,而这套册页是由整整100张单幅画页组成,如果今后有机会亮相拍场的话,成交价过亿元应该顺理成章。
  
  立轴
  最常见的书画样式就是立轴了,也称“挂轴”,就是纵向的画幅。与手卷、册页“秘藏、私玩”的定位不同,立轴主要用于公开悬挂和欣赏。立轴是中国书画装裱最主要的形制。上为“天头”,下为“地头”,左右称“边”,最上的木杆称“天杆”,最下的称“地杆”,两头装有轴头。中间为“画心”,即书画的部分。立轴的画心一般以直幅为主。因最下的木杆称轴,又是直立悬挂的,故称“立轴”。稍大的立轴称“中堂”,特大的称“大中堂”。
  立轴的形制在古代是最受欢迎的。因古代房屋较为高大,层高又在3至4米以上,故收藏悬挂立轴极为适宜。而如今一般市民的房子较小,且层高在3米以下,挂挂一般的立轴尚可,要挂中堂已不可能。故中堂或大中堂的立轴作为私人收藏则可,但要作装饰悬挂已不再合适。自然,条件好的富家或机构收藏,立轴还是最好的投资形制。
  
  扇雨
  扇面大致可分为带有完整扇骨的成扇和扇面。成扇的价值要比扇面高得多,因为扇骨本身的材质、形制,尤其是雕工有很多讲究。
  扇面虽然尺幅不大,但由于其特殊的形制,再加上纸的质地非常厚实,是由多层薄宣粘合而成的,并且有折痕。有的材料,比如说色纸、金笺、发笺等,它们的落墨设色性都很难掌握,一般的书画家不敢随意渲染。明代书法家祝允明,曾经把在扇面上作画比做美女在瓦砾上跳舞。
  所以,书画家扇面的润笔费往往不以尺幅的大小计算,而是单独计价。价格远高于同尺寸的册页。扇面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延伸感,特别是山水画,往往咫尺千里、小中见大。画家在构图布局时必须成竹在胸。所以是一种独具一格的书画形式。
  
  镜心
  最直观的解释是:作品放入镜框中被悬挂起来,就叫“镜心”。既美观又防尘。但通常多为艺术家们的应酬之作。2009年秋拍中“亿元拍品”之一、曾巩《局事帖》即是一件“镜心”形制的作品。
  
  对联
  只适用于书法作品的形制,也许是中国尤其是农村地区最广泛使用的书法形制之一。除了行文对仗、字数相等,收藏对联时最应该注意的是:对联中的一整句可以从一首诗里面选,但一般不能从一首诗中全摘两句,即必须是集联,从两首诗里摘出来。比如一首唐诗,里面有一组联句,如果书者将其直接摘出来写成对联,是要被行家笑话的。收藏者遇到这种作品,不收也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442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