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澳新银行:中国加息不应暂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7月6日晚,中国央行在其网站上宣布,提高基准利率25个基点,从7月7日起开始执行。这是今年以来中国央行第三次提高基准利率,也是自去年以来第五次调整基准利率。
  由于早前存在着广泛的加息预期,本次利率上调后,市场的反应相对温和。沪深股市也在“靴子”落地后,表现出了不温不火的走势。
  市场真正的争论焦点是,在本次加息完成后,央行是否应该暂停加息的进程。很多市场人士持有这一观点,其论点是通胀将在近期逐步见顶,未来通胀将出现走低,在“通胀压力”降低的情况下,利率政策应该显得有“前瞻性”,不应该再度调高。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进入相对减速期,过紧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经济进一步减速,并带来“硬着陆”的风险。此外,由于今年以来,银行信贷偏紧,因此,大量中小企业无法获得银行信贷,被迫转向民间融资渠道,如果再度加息,目前已经偏高的民间融资成本可能将再度攀升,这将威胁中小企业的生存。当然,利率的再度提高,也将对积弱已久的房地产市场造成冲击,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提出相应观点的人,似乎也和证券利益集团息息相关,又使人联想起今年3月就出现的要求央行停止紧缩政策的论调。
  这些观点看似很有道理,但其实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
  首先,在我们看来,中国的通胀率当然有可能在6~7月份见顶,但这样的“见顶”其实意义不大。这是因为,所谓的“见顶”并不是本轮通胀见顶,而是通胀在今年年内的“顶峰”,可能在6、7月份看到。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去年下半年的基数较高,即使下半年的环比通胀率出现加速的迹象,在8月以后,同比通胀率也很难达到6%的水平。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如果“前瞻性”放松,将很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为如果环比通胀率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到了2012年,我们将很快再度看到6%以上的同比通胀率,到时候,再度“突击”收紧货币政策,将影响政策的稳定性和可信度。
  与此同时,很多人开始讨论中国的工业经济减速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不断减缓而引发的。中国官方PMI以及汇丰PMI指数,都在近期出现了连续的下滑,汇丰PMI指数甚至逼近了50的关口。这也引发了市场关于中国经济严重减速的担忧,并由此呼吁应该放松货币政策。
  工业出现“疑似”减速,固然值得担忧,但另一方面,我们却看到,消费、投资以及出口这三驾推动经济增长的马车,都没有任何停滞的迹象,今年以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甚至还不断创出新高。在整体经济表现仍然较好的情况下,工业是否真的如很多人担心的,将出现“明显减速”,不禁让人怀疑。与此同时,PMI一向在第二季度表现较差,而从第三季度开始逐步上升,并在第四季度再度下降,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这样的一种“历史惯性”,很可能在今年重演。如果因为PMI数据短暂下滑,而呼吁宽松货币政策,那么,如果下两个月PMI出现上升,是否应该再度收紧货币政策呢?这样的一种“一叶障目”的逻辑,在政策制定中应该被摒弃。
  而中小企业融资难,则一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这个话题的产生,并不是由于货币政策本身产生的,而是相对僵硬的中国金融体系的必然结果。在现在的利率框架以及金融体系下,在任何一种货币政策环境中,银行资金的首选必然是大型国有企业。而中小企业被迫转向民间融资,也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情,只不过民间借贷利率出现了畸高的局面,但这样的一种局面,却正反映了社会高涨的通胀预期。我们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应从中国金融结构上来调整。紧缩政策与其融资问题没有本质联系。事实上,只要中小银行仍然被政府掌握,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情况不会改变。
  另一个值得指出的问题,是眼下正在热卖的各项理财产品,这种情况的产生,正反映了由于实际负利率造成的尴尬。由于实际负利率长期存在,大量资金开始用脚投票,从银行撤出,进入非银行金融领域。这样的一种情况,带来了两个风险,第一是银行本身“定期存款”减少带来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问题,这一问题如果长期存在,将埋下系统性金融危机的风险,第二是与银行相比,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不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不受到银监会硬性规定的“存贷比”的限制,因此由于“监管套利”的存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大量银行也选择将发展重点放在非传统银行业务上,也表明其看到了监管不足带来的盈利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央行也必须控制实际负利率的不断恶化,以防止资金过度流出银行体系。
  因此,从控制通胀以及保证金融稳定的角度来看,央行的加息进程不会也不应该停止。另外,从央行自己的社会融资总量占GDP的比重来看,历史上这个比重不会超过20%,但2009年以来的比重却高达40%~45%,这说明央行的从紧政策将是一个中期目标。利率政策正常化的进程将会继续进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504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