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前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杨

   一、问题的提出
   1949年至今,中国经济大致经历了三种指导思想下的发展方式:其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战略,其实质是举全国之力发展重工业;其二是改革开放背景下,秉承“又快又好”思想指导的经济发展战略,其实质是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方式;其三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逐渐形成的“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思想,其实质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和发展。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2010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54%,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发展结果我们需要转变方式吗?同时,由于过去的贫穷使我们不愿意看到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由于我们经济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人均水平依然很低,我们仍然是一个中等偏低收入国家;由于改革开放使沿海地区受益更多,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由于我们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等,使人们从思想上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在30年前的经济条件下制定的,中国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经济基本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中国经济在原有发展路径上运行已经发生内外经济失衡,使经济运行面临诸多矛盾和困难。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只有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从根源上化解。否则,中国经济当前虽然有通货膨胀压力,其实还存在通货紧缩的隐忧。本文将通过分析当前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揭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二、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类型及成因
   中国经济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通货紧缩中走出来后,进入到了快速增长阶段,2003年至2007年GDP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2008、2009两年虽然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GDP增长仍然分别达到8.9%和8.7%。同时CPI指数也在悄然上升,2008年2月达到8.7%。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2009年CPI降至-0.70。2010年以来,我国CPI又逐渐提高,2011年第一季度CPI上涨5.0%,第二季度CPI同比上涨5.4%。
   当前中国通货膨胀是需求和供给双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是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共同作用,具体表现为流动性通货膨胀、输入性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性通货膨胀。
   我国的流动性通货膨胀与现有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的流动性被动投放有直接关系。米德尔顿・弗里德曼的一个著名论断――“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无一例外都是货币现象”。其根源在于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而中国的流动性通货膨胀正是配合了这一结论。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人民币信贷投放9.59万亿,2010年投放7.95万亿,中国M2总量居世界第一,但是GDP总量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通过下表中GDP与M1、M2数据对比,中国经济中相对应1元钱的价值创造,经济运行中的流动性有11.5块钱(M1)或7.73块钱(M2)。这必然反映出通货膨胀。
   其实,一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下,经济运行长期积累的结果之一是导致货币的供应量扩大,造成流动性过剩。一般来看,货币当局投放基础货币有三个渠道:一是直接发行通货,二是变动黄金、外汇储备,三是实行货币政策,而中国当前的基础货币投放主要通过外汇占款被动的执行。2010年9月我国外汇占款195 222.49亿元,基础货币161 320.34亿元,外汇占款是基础货币的1.21倍。中国实行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成功的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也形成中国国际收支连年的双顺差,造成外汇储备的大量积累。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外资换汇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增加了货币的需求量,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造成央行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形成外汇占款,被动增加货币投放。因此,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流入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快的增长。
   输入性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逾加密切,进口大量增加,2011年第一季度国际收支出现逆差10.2亿美元。而同期受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影响美元走弱,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上涨。国际原油价格2010年末收于91.38美元/桶,全年上涨15.1%,2011年第一季度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当季平均价格环比上涨11.8%,同比上涨12.0%。黄金价格屡创新高,2010年12月份创下1 423.75美元/盎司的历史高点,全年涨幅达29.5%。工业金属价格大部分呈现上行走势,其中铜价上涨迅猛于2010年全年涨幅达30.2%,2011年伦敦金属交易所铜和铝现货当季平均价格分别比上季度上涨6.6%和11.4%。农产品价格还受到恶劣天气影响,自2010年下半年起持续攀升,小麦、玉米、大豆价格全年分别上涨了46.7%、51.7%和34.0%。从进口依存度来看,我国对原油、铁矿石、铜等生产要素的依存度超过50%,使国内商品价格形成上涨压力,导致输入性通胀。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发生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世界经济发展角度来讲,是中国日益融入世界市场,全球化带来对生产要素需求大量增加所必然引起的。从中国自身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人工资上调、原材料价格上调、甚至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等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带来通货膨胀的发生。依据经济学原理分析,如果没有总需求的配合,这些也只能是短期的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当流动性过剩充斥经济运行之中,那么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经济中就会出现叠加效应,通货膨胀上行压力陡增。
  
   三、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要性分析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治理中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根本方法。转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方式,其根本是要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消除通货膨胀发生的货币性根源。仔细分析国际收支顺差所挣回来外汇收入的企业,大多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少,停留在制造业低端,企业没有定价权。当人民币升值时,企业不敢也不能通过产品价格的上涨抵消汇率变动的损失。国家为了保护这些企业,必须保持汇率的稳定,当大量国际收支顺差造成人民币需求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时,央行只有通过增加外汇储备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从而被动投放货币供应,增加国内流动性。因此,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到了必须转变的时候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方式是在中国GDP为3 645亿元条件下制定,当年我们是既缺资金又缺技术,因此我们从指导思想高度建立发展战略,以市场换技术,获取经济发展的积累,而且我们的战略是成功的。2010年中国GDP为397 983亿元,经济总量世界第二,我们就应该从指导思想的高度重新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使中国经济从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靠数量的增加而是靠质量的提高来发展经济的道路。
   输入性通货膨胀根源依然在于中国发展方式,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产生大量对矿产、资源、能源需求,而且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对我国的影响更大于能源利用效率高的国家,大量需求必然推高其价格。以至于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存在“中国买什么什么贵,中国卖什么什么便宜”的现象。2001年铁矿石到岸价每吨不到10美元,2010年年初为130~140美元。2010年我们花了1万多亿进口石油2.39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55%左右;铁矿石进口6.18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6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某种程度抑制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增量资本产出率是衡量增加一单位GDP,需要投入多少资本。数值越大,意味着生产单位GDP需要的投入越多,即投资效率较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增量资本产出率大约是1~2,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增加1元的GDP需要投资1到2元,我国每增加1元GDP,需要投资4到5元。也就意味着增加1单位价值,我们对要素需求更多,高速增长带来大量的生产要素需求,必然造成要素价格的上涨。中国现在经济发展方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率。结果是经济增长越快,对资本和劳动的需求越多,资本和劳动的价格上涨,造成通货膨胀压力。

   进一步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是投资拉动和出口导向型的,目前虽然表现出通货膨胀的趋势,但同时经济中还存在着通货紧缩的隐忧。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是一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总需求由投资、消费和出口构成,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中总需求过多地依靠投资和出口,消费不足。在强劲的两位数的总供给增速中,要保持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中国将自己的经济中心过多依靠于外部环境,这是不安全的。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的发生就给中国敲响了警钟。经济发展过多的依靠投资,一方面增加需求,另一方面增加供给。当国内需求不足以消化这些产能时,出口就成为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运行和增长的一个重要依靠。在国外需求旺盛时,产能过剩的矛盾并不显现。但是过多的依靠出口使中国贸易收支的顺差加大,给国内造成通货膨胀压力。当外需不足以消化过剩的产能时,国内消费不足的影响就显现出来,又有发生通货紧缩的可能。因此,当前经济发展方式造成的投资消费比例失衡,在短期会形成通货膨胀压力,长期中又会出现通货紧缩的局面,造成宏观经济难以平稳运行的压力。
  
   四、总结
   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解决中国通货膨胀压力需要从减少流动性入手,其根源在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需求供给角度看,中国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阶段:1949年~1992年需求大于供给的阶段,经济总体表现为短缺经济,对外经济所占份额较少,经济运行的主要目标在于内部经济的均衡;1992年~2009年需求小于供给的阶段,经济总体表现为生产过剩。随着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的召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对外经济部门对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影响不断加大,宏观经济运行的目标不仅在于内部经济均衡,而且必须兼顾外部经济均衡。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依然沿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短缺经济提出的发展方式,其核心思想就是追求经济数量的增加。中国经济通过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是时候转到追求经济质量的模式中来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发达工业化国家从1870~1970年时期,就已经进入到依靠技术进步驱动经济增长的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也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否则,经济的运行被诸多的两难局面所困扰,经济中的通货膨胀会不断攀高,经济增长还难以保持。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功转变,我们需要像改革开放、南巡讲话一样的,再一次的思想解放,从宏观上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从微观上改革现有体制矛盾,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856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