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公允价值应用的SWOT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倪娟

  一、引言
  2008年全面爆发的金融危机在导致全球数万亿美元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引起了会计界和金融界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空前激烈的辩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人们正确认识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学术界与实务界纷纷加大了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视程度,并认真对其进行研究。本文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研讨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在众多计量属性中,为何报表使用者如此偏爱公允价值计量,极力支持公允价值会计,尤其近几年其发展势不可挡,这不仅要归功于公允价值自身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也要得益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契机。当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在其应用历程中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本文通过SWOT分析,提出了未来公允价值应用的WO战略和ST战略,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未来要得到广泛应用,不仅要从其自身计量的精确度方面加以改进,从而改变其当前的劣势,同时也要注重有效沟通、消除威胁。
  二、公允价值应用的SWOT分析
  SWOT是战略管理中的一种分析方法,主要用来确定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公司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笔者借助SWOT分析法,将公允价值计量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同时也对公允价值计量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ies)以及威胁(Threats)做一定探讨。
  (一)公允价值应用的优势 近年来公允价值计量之所以得到会计界和金融界的大力推崇,主要在于其自身具有的一些比较优势。公允价值的核心竞争力构成了其在众多会计计量属性竞争中的竞争优势。
  (1)消除利得交易。所谓利得交易,是指对于企业已经出现的利得和损失,企业管理当局会通过选择其实现的时间以及金额来控制报告期间的净收益。通常的做法是卖掉价值上升的部分而继续持有价值下跌的部分。这样的处理将使得会计信息失去可比性(裘宗舜,2009)。而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在期末资产和负债都要进行“新起点计量”(Fresh-start Measurement),价值的变动都将反映在未实现利得或损失中,从而很好地消除利得交易。
  (2)增强相关性。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必定要权衡,过度的稳健性(如历史成本计量)会损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价值,进而降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过度地追求相关性而完全置可靠性于不顾,也会使会计信息变得毫无用处。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以市场为基础,不受时间和计量主体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纵向的时间维度和横向的空间维度内均具有可比性,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能更加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及偿债能力,继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因其遵循“真实与公允”,凸显相关性和透明度,兼具合理可靠性,因而具有其优势。
  (3)提高透明度。在当前会计实务中广泛应用的各类会计计量属性中,公允价值是唯一能够提高金融机构财务报告透明度的计量基础(于永生,2009)。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2008)也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能够提供最透明的财务信息。由于以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计量的基础,管理层通常能够采取一些会计手段来掩饰其经营管理方面的失误。除非出现重大经营问题,管理层总可以使其财务报告指标达到既定水平,从而获得高额薪酬与奖金。而如果全面有效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则可以透明地反映金融机构内在的财务状况,以降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有利于投资者正确地评价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因此,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
  (二)公允价值应用的劣势 公允价值计量的劣势,是指公允价值计量相对于其他计量属性而言,存在的能力上的限制或缺陷。没有任何一种计量属性是完美无缺的,因而没有一种计量属性能够完美地计量一切会计要素,公允价值计量也存在备受指责的劣势。
  (1)可靠性不强。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也是其应用广受争议之处。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来看,都将其定义为当前市场的脱手价格。脱手价格是建立在预期交易而不是现实交易之上,出售资产时是用所能收到的价格来表示,而不是已收到的价格;转移负债时采用所愿意支付的价格,而不是已支付的价格。即公允价值计量是以预期的而不是以已发生的虚拟交易为对象(葛家澍,2010)。具体到实务操作时,又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公允价值计量技术本身比较难以掌握,其涉及许多的估计、假设和判断,因此容易导致可靠性较差;二是有人会利用这一点,故意去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总之,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不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应用。
  (2)估值技术不完备。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公允价值可以分为三层次:一是活跃交易市场资产和负债的市价;二是类似资产和负债的市价;三是运用估值模型进行估价。当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时,则需要按估值模型进行估价。然而采用模型估价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采用模型估价时往往都要求扩展使用不可观察信息,这些信息来源随时都可能消失;其二,大多数金融工具的估价模型都是针对繁荣经济条件而设计的,并没有考虑经济衰退时的情况,这些模型也没有包括所有相关风险因素;其三,近几年迅速发展的金融产品经过组合打包证券化后,再以新的金融衍生品向市场出售,这些连续证券化的过程增加了风险水平,即使能够考虑相关风险,计算这些新的金融工具风险水平也是很困难的。
  (3)顺周期效应。所谓顺周期效应,是指在经济萧条时期,采用公允价值将迫使金融机构确认大量的投资损失和贷款减值准备,从而降低了资本充足率以及信贷和投资能力,使本来已经恶化的经济状况更加糟糕;在经济繁荣时期,采用公允价值将导致金融机构确认更多的投资收益和计提更少的贷款减值准备,从而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及信贷和投资能力,使本来已经过热的经济环境更加火热。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一直备受争议,Wallison(2008)指出,公允价值不仅在经济萧条时造成资产价格的非理性下跌,而且在经济繁荣的时候造成资产泡沫,具有鲜明的顺周期效应特征。但也有学者,如Laux和Leuz(2009)认为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需要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更为细致的经济分析。张荣武和伍中信(2010)则认为所谓的“顺周期效应”只是金融界等利益集团强加给公允价值的“莫须有”的罪名。本文认为,不管公允价值是否具有顺周期效应,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出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促进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目的,应该采取措施缓解顺周期效应。
  (三)公允价值应用的机会 会计信息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深受会计环境的影响(张荣武,伍中信;2010)。就机会而言,公允价值应用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机会。
  (1)报表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改变。20世纪60年代末的实证会计理论“信息观”认为:首先,有效市场的投资者有能力寻找和吸纳所有相关信息,会计师们没有必要去帮助他们;其次,不需要改变计量属性,只需要通过充分披露来补充信息就可以提高历史成本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这种信息观因不能完整及时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遭到各界的批评。谢诗芬(2004)认为会计人员已经日益有责任把现行价值或者公允价值体现在财务报表中,以提高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这是因为所有权与经营权互相分离,财务报表最初是报告管理当局对企业资源的受托责任,公允价值变化所导致的未实现损益不能反映管理层的业绩,因此被认为是典型的在控制范围之外的事项,从而更倾向于使用历史成本计量。然而市场经济是动态的,服务于市场与企业的会计不能够无视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尽管真实的信息对所有的投资者决策都有用,相关的信息不一定有助于每个使用者作出决策,但相关却并不可靠的信息仍然受到一些决策者的偏爱(葛家澍,2010)。

  (2)衍生金融工具的迅猛发展。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迅速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重逐步易位,无形资产大量涌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使得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受到巨大冲击,而更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运而生。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最大的特点是价值波动大,反映其价值的不确定性是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的一项要求,也是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会计实践已经证明并且将继续证明:公允价值是计量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也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的相关计量属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98)。即使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过去了,但在可预见的未来,金融创新也不可能消失,而是在更加健全的控制与监管下发展,只要金融创新存在,公允价值的应用就有展现其魅力之处。
  (四)公允价值应用的威胁 威胁是指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发展不利的外部因素,它们有可能会损害公允价值计量目前或未来的竞争地位。市场上也确实存在很多不利于公允价值发展的因素,即威胁。
  (1)市场化程度较低。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可靠性取决于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如果市价在一个活跃的、流动的和健全的市场形成,那么它就为公允市价提供了最好的依据;相反,若市场缺乏活跃性、不健全或者在市场上交易的资产或金融工具较少,那么市价的公允性可能就有待商讨。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育尚不充分,市场化程度还不高,资产交易不活跃和大量私人信息等现象十分普遍,所需要的数据资料较难获得,公允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及估计。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实践中要得到广泛的运用还存在一定困难。
  (2)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公允价值要得到广泛应用,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如财务报表的编制者、注册会计师、财务分析师等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掌握公允价值计量中的一些技能。就我国广大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而言,目前尚没有完全达到公允价值广泛应用的条件,这主要是因为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使会计人员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职业判断和分析训练的结果。
  (3)缺乏专门的公允价值应用理论。公允价值在理论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除了可靠性差、估值技术不足和顺周期效应等几大难题之外,还有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另外,虽然当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大量引入了公允价值,但到目前为止,尚无一套专门的有关公允价值的理论框架体系为其具体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公允价值计量还没有形成一套较为规范、标准的方法体系。
  三、公允价值应用的未来:基于SWOT分析的建议
  通过SWOT分析后,可得到如表1所示的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等四种战略。在理想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面临优越的机会,并且也具备足够的核心竞争力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此时,公允价值计量所要做的就是牢牢把握机会,快速发展,即SO战略;WT战略则完全相反,公允价值计量面临许多外部威胁,同时内部条件也差,公允价值计量在各计量属性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想要快速发展十分困难。实际情况是,公允价值既不是完美无缺的,也不是毫无价值的。虽然公允价值应用的威胁因素仍然存在,但市场已经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了很多机会。因此,本文不考虑两种最极端的SO战略和WT战略,只对相对符合公允价值应用实际情况的WO战略和ST战略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有助于公允价值应用的发展。
  (一)公允价值应用的WO战略
  (1)厘定可靠性。关于可靠性问题,有几点需要澄清。首先,估计、假设和判断是会计固有的,并不因为这些影响其可靠性;其次,可靠性不等于精确性和肯定性,会计是一门相对准确(合理可靠),而非精确的学科。若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可以采用第一层次(资产和负债的市价)和第二层次(类似资产和负债的市价)的估计,不仅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可靠性也完全不逊色于历史成本。当需要运用估值模型来估计公允价值时,用合理成本、合理可靠地估计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折现率是可行的。因此,在市场处于正常情况下,应该最大限度地采用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估计,只有当市场已经不正常,如金融危机时期、市场不活跃或交易无序,才不得不采用第三层次估计。
  (2)扩展信息披露。会计要素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5年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定义的资产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的结果,并且由实体控制或获得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若严格按照会计要素的定义,则财务报表需要报告的是价值的分布而不是单个数字(王守海、孙文刚和李云,2009)。但会计实务中,会计很少使用现代数学工具来描述概率价值,特别当资产没有活跃市场的时候,仍使用点估计来代替资产的真实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信息使用者。虽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发布了相关规定来指导在非流动市场上资产公允价值的估计,但有关风险的信息和计量误差的信息披露仍然较少,因此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披露。
  (3)缓解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在缓解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方面,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具体包括:第一,改革金融资产减值模型,以预期损失模型替代已发生损失模型;第二,为缺乏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提供更加详细的指引,允许报告主体在业务模式发生变化时对金融资产重分类;第三,赋予报告主体更大的公允价值选择权,降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计量上的错配效应。目前,部分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缓解顺周期效应方面正在做出努力,相信这一问题在未来能够较好地得到解决。
  (二)公允价值应用的ST战略
  (1)提高会计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公允价值应用能力。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是一项艰巨而又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会计规范的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使会计人员基本上都能够掌握和熟练应用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及其指南。另外,对社会公众实施大众化的公允价值应用能力教育也是极其重要的,当然也应有一个足够的过渡期以使各方掌握专门技能。总之,对会计人员和社会公众进行公允价值应用能力教育是公允价值广泛应用的关键。
  (2)协调监管部门之间的联动。协调会计规范与金融审慎监管,有益于维护金融稳定,保持经济持续发展,这也是国际社会从金融危机中取得的重要经验教训之一。陈旭东和逯东(2009)认为会计规范制定机构应该与金融监管机构合作,在现行金融监管制度中加入逆周期因素。20国集团会议一再呼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该根据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采取行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针对20国集团会议的要求提出了一套解决和分段实施的方案,包括建立与监管部门和各利益攸关者之间的对话机制,与巴塞尔委员会定期举行相关会议等。而且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加强合作,以回应金融危机对会计准则提出的挑战。只有协调好会计规范与金融审慎监管,才能发挥会计在稳定金融体系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结论
  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作为重要的会计计量属性,前者是预期的,但却是当前的市场信息;后者是过去的,但却是比较真实可靠的。虽然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适度、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并未实现。另外,由于纯粹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只可能存在于理想状况,因此,笔者认为我国以及全球的会计计量模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仍然将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可能完全取代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在推进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向公允价值会计模式转变的同时,绝不能完全摒弃历史成本和会计稳健性原则。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会计政策选择管理理论与效应研究》、教育部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资助重点项目《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会计准则等效研究》(2010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会计研究》2010年第2期。
  [2]葛家澍、叶丰滢:《论财务报表的改进――着眼于正确处理双重计量模式的矛盾》,《审计研究》2009年第5期。
  [3]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会计研究》2009年第11期。
  [4]陈旭东、逯东:《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源起、争论与思考》,《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
  [5]柯东昌、裘宗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特征及约束条件探讨――基于<改进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征求意见稿)思考》,《财会通讯》(综合・上)2009年第1期。
  [6]王守海、孙文刚、李云:《公允价值会计和金融稳定性研究――金融危机分析视角》,《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
  [7]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9年第9期。
  [8]张荣武、伍中信:《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会计研究》2010年第1期。
  [9]周明春、刘西红:《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思考》,《会计研究》2009年第9期。
  [10]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言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赵彦锋、汤湘希、王昌锐:《公允价值会计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FASB. Accounting for Derivatives and Hedging Activities. 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No. 133. 1998.
  [13]Wallison, P. J., Fair Value Accounting A Critique.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Outlook Series, 2008.
  [14]Laux, C. and C. Leuz, The Crisis of Fair Value Accounting: Making Sense of the Recent Debate. Accounting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 2009.
  (编辑熊年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956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