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程 柯 陈志斌

  摘要: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成为此次会计改革的亮点。本文分析回顾了公允价值应用历史沿革,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应用级次与应用范围,以及公允价值应用过程可能存在可靠性、操作性和盈余管理等问题,对此类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新准则 公允价值 应用范围
  
  一、引言
  
  公允价值的应用在我国起步较晚,最早运用是在1998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此后,公允价值又相继出现在投资和非货币性交易两项准则里。这些对于我国规范债务重组交易、投资和非货币性交易会计信息披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当时市场经济不发达,生产要素市场不成熟,公允价值在执行中数据难以取得,而且容易为关联方利用从而影响价格的公允性,进而给部分企业不法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留下空间。在使用这种计量属性不到两年,为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避免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恶化,财政部紧急叫停。2001年财政部对上述三项在内的具体准则进行修订,对于有关经济业务事项的处理尽可能地回避了按公允价值计价,而改按账面价值入账。公允价值仅出现在当债权人收到用于偿债的多项非现金资产时,要按各项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占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对其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进行分配;在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也仅仅用于在收到补价的情况下,要按补价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来计算换人资产的入账价值和应确认的收益。修改后的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大幅减少,或者间接地应用。2005年初,一方面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有大为提高,对会计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尤其在加入WTO后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已快速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也提出高要求。财政部在总结会计改革经验基础上,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面启动会计准则体系建设。2006年,财务部正式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首次构建完整协调的有机的统一体系,成为我国会计史上新的里程碑。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使得新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质的飞跃,成为此次改革最大的亮点。
  
  二、公允价值计量优势分析
  
  长期以来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一直在现代会计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衍生金融工具尚未迅猛发展时,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的传统财务会计没有太大压力,但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突飞猛进的发展,历史成本计量的弊端性逐渐体现出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IASC和FASB的努力方向和财务会计的发展动向看,准则制定机构在其他项目的准则上也体现了历史成本计量向公允价值计量的变迁,力求全面彻底地对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计量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真实反映企业财务信息
  历史成本是一个静态的成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但企业是动态发展的,市场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不可能动态地反映一个企业的现实状况。而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能够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因此,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所提供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二)符合收益配比原则企业收益是通过收入与成本费用的差值计算得到的,但目前的企业收入按现行市价反映,而相应的成本、费用,则是按历史成本计量的,两者显然无法配比,由此计算出的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不准确的。在实行新的会计准则后,由于企业的成本、费用是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收益和成本费用不配比的情况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企业计算出的利润也将更加合理、真实。
  
  (三)实现与国际接轨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准则中所运用的重要计量属性。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没有建立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准则,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经济地位。而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会计准则的发布和实施,是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对于提高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意义深远。
  
  三、公允价值应用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有30项具体准则涉及计量,在这30项中有17项运用了公允价值。由于我国当前经济环境的约束,金融工具市场化程度不高、交易行为不规范,加之会计人员主观因素,公允价值准确获取的条件目前尚不完全具备,鉴于过去经验教训,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引入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应用。
  
  (一)应用级次
  我国公允价值应用三个级次,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二)应用范围
  新准则中应用公允价值的17项具体准则分布如(表1)所示。这17项具体准则尤其以下五项体现明显:(1)金融工具。关于金融工具的4项具体会计准则主要适用于金融企业,这些准则对金融企业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如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价值变动差异计入当期损益。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这些规定将对企业利用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这就要求上市银行和证券公司善用衍生工具这把“双刃剑”,因为表内化将对企业利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企业不但要考虑现金流等经济因素,还要考虑衍生工具对报表的影响,以避免给报表带来过大波动。(2)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对投资性房地产作了新的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但限定了两个条件: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新准则将企业投资性房地产作为区别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一项资产单独进行反映,并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资产负债表中依据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账面价值,并将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3)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则以公允价值为会计处理基础,基本会计处理方法是购买法。购买法按公允价值记录收到的资产和承担的负债,企业合并成本与取得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应确认为商誉或计人当期损益。(4)债务重组。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即当债务人得到债权人全部或部分豁免时,可将豁免

的债务作为营业外收入,反映在利润表中。为防止企业滥用公允价值、人为操纵利润的事件再次上演,新准则明确规定:只有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做出让步时,才能按新准则确认为债务所得。(5)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再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规定:将换出(或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新准则中明确规定了应用公允价值的两个必要前提条件:一是资产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人资产或换出资产至少一方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只要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两个前提条件中任何一个不能满足,则仍按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入账成本,不确定损益。同时,为避免关联方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调节利润,新准则规定:一般情况下,交易双方若存在关联方关系,就认为不具有商业实质,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四、公允价值应用存在问题分析
  
  审慎地引入公允价值是基于对我国现阶段企业发展以及市场发展的全面分析和所作的可行I生研究。公允价值曾经因其计量的可靠性、操作性以及利润操纵等问题而被财政部全面叫停,但诱发此类问题的因素在当前理论和实务中依然没有完全消除,具体表现在:
  
  (一)可靠性问题
  从公允价值应用的级次来看,每一级次对公允价值的准确获取事实上都存在一定的难度,进而影响其提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第一级次是基于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获取的难度最小,但是并非所计量项目存在相应的市场价格,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出现市场价格失灵的现象,如处于财务困难的企业之间发生的交易价格、关联方企业之间发生的交易价格。第二级次即使通过测定现金流量的方式确定了类似项目,但是在判定一个项目是所计量项目的类似项目之后,并不意味着其市场价格就成了所汁量项目的公允价值或者成为该项目公允价值的参考价值,因为还应该考虑对出现市场价格失灵的情况做出判断和调整,这同样将直接影响同类或类似市场交易价格的获取。第三级次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的资产种类繁多,并处于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市场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认,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只能大致的估计或采取近似价值的操作,在市场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容易形成操纵利润的嫌疑;另一方面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管理当局之间对投资回报率的诉求存在差异,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导致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难度较大,无论是贴现率的选择还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均离不开对未来事项和不确定性的主观判断。以上这些增加了会计人员在“捕获”公允价值的难度。
  
  (二)可操作性问题
  尽管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引入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但对于如何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以及如何审慎使用公允价值等操作层面的问题,在新准则中说明有限,其应用指南也缺乏必要的解释,从而使会计人员应用起来方法不多。关于如何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问题,新准则缺少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相关应用指南,这可能会成为阻碍公允价值计量合理、有效应用的关键因素。在涉及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会计准则中,只有“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和“企业年金基金”等三项具体准则提供了具体的计量指引,而且提供的各项指导散见于具体准则中,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容易导致计量结果的不一致。关于如何审慎使用公允价值,新准则中仅规范了应用前提条件。基本准则强调“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这一原则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等具体准则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但由于我国在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推出同时,缺乏对如何审慎使用做详细的解释说明,容易传递出“公允价值存在较大缺陷,不宜采用”的错误信息,有违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初衷。此外,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地位来看,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仅仅是备选方案,处于从属地位,会计人员在具体应用相关具体准则时,可能会顾及其相对难以操作而尽力回避。基于上述原因,可能出现企业在具体执行相关准则时,会计人员出现尽量回避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既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又易步入“因噎废食”的尴尬局面。
  
  (三)盈余管理问题
  从适用条件和获取途径来看,新准则仍然存在利润操纵的“土壤”。首先,新准则虽然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有条件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这些条件本身就可能会使盈余管理弹性增强。如新准则规定,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如果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至少一方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人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通过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来改变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从而达到提升公司利润的目的。再如债务重组方面,新准则明确肯定了债务人的债务重组利得可以计入当期损益,公司通过债务减免或重组所获收益作为当期营业外收入而进入利润表。这意味着对于一些本来无力还债的上市公司而言,一旦债权人让步,债务被全部或者部分豁免,上市公司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因此,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可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人为地提升利润。其次,公允价值的准确获取途径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对职业判断的过度依赖使得公允价值被操纵存在可能。与其他计量属性相比,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最大特点在于大部分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其在每一会计期间的公允价值上下变动的部分计人当期损益。由于公允价值“生存”的限定性条件,过多地依赖于会计人员对具体交易事项和相关条件的职业判断,在我国现阶段相关市场尤其是资产评估市场不够成熟和充分以及相关人员执业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认难免会显失“公允”,也就难免会再次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
  
  五、公允价值应用对策建议
  
  如何有效实施公允价值计量,取决于市场环境、相关法制制度、市场化程度、公司管理和控制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等系统条件的完备与改善。因此,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改善市场环境
  存在活跃的市场是公允价值应用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急需完善资本市场,扩大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黄金等贵金属市场,建立充分竞争的生产要素交易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工具交易市场。同时,允许私营、民资进入金融、保险等领域;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鼓励混业经营。
  
  (二)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应加速市场交易立法,建立公平、开放、自由、诚信的交易规则体系。考虑到新的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来的变化,应相应地修订中国证监会颁布的相关法规,使得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计算及会计信息的披露尽可能地与会计准则的要求协调一致。同时,采用加大违法成本的办法来阻止企业的违规违法行为。
  
  (三)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和加强内控制度
  完善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制定与之相关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以保证使用公

允价值时,能够实现与其风险管理框架以及董事会批准的整体风险承受力相一致的风险管理目标;保持有关使用公允价值估价方法及政策规定在整个企业中的一致性;定期向高管层和董事会提供信息,反映企业使用公允价值方法的情况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盈利表现的影响。加强内部控制具体应该:加强事前控制,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会计人员的工作范围、职责和权限,实现定岗、定人、定责,分工协作、互相监督;加强事中控制,严格实行岗位分离。通过职责分离可弱化会计人员的权利;加强事后控制。审核会计制度执行情况,整理分析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行为方式是否合规,并以此确保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要求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四)增强注册会计师责任意识和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首先,加快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制定相应的执业自律准则,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其次,严格遵守独立审计的最新准则及其他执业标准。证监会和中国注协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审查应形成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提高证券市场民间审计质量。最后,借鉴海外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经验,建立注册会计师惩戒制度。注册会计师出具失实的审计意见,应对造成的经济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公允价值的评估依靠专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因此,应当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帮助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其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做出复杂判断处理的能力。
  
  (五)设立专业计量部门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可设立类似于资产评估中心的专业计量部门,专门负责对一些资产需要用公允价值或其他除历史成本以外计景属性的计量。专业计量部门的设立是对传统会计核算工作的分工,一般地,部门的判断能力通常高于个体判断能力。由此,一方面可降低会计人员的应用难度。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减少或排除对计量结果的争议,从而改进计量的可操作性和提高信息的可靠性。
  
  作者简介:
  程柯(1975-),男,安徽灵璧人,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陈志斌(1965-),男,江苏泰州人,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孙琳、程立:《会计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编辑 聂慧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801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