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董泽芳 王卫东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我国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研究中的特点是关注概念内涵的解析、重视影响因素的挖掘、注重问题的研究、强调对策的探讨。但在研究取向上,资源配置研究多,人的发展关注少;在研究视角上,单一视角研究多,多学科观照少:在研究内容上,表象陈述多,机理探讨少;在研究方法上,理性思考多,实证研究少。展望我国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研究,我们要强化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研究中的人本意识,加强对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综合研究,重视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机理探讨,注重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公平;高等教育过程公平
[作者简介]董泽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卫东,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1)10-0193-07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由于高等教育在社会流动和分化中具有“筛选、稳定和平衡”的功能,因而高等教育公平更被视为是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教育社会学界认为教育公平有三方面的涵义:一是起点的公平。二是过程的公平,三是结果的公平。起点的公平指入学机会的公平。过程的公平指进入高校后在接受各种学习提高的机会上的公平;起点公平解决的是能否“上大学”的问题。过程公平解决的是能否“上好学”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教育起点不公平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近年来,人们对发展优质高等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的过程公平问题也日益引起广泛关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一文中所提出的:“发展大众化的优质高等教育将成为未来若干年的主要挑战。”回顾我国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研究的历程,总结其成果,反思其问题,对于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推动高等教育的过程公平的研究,达成构建“大众化的优质高等教育”体系的目的,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研究的主要特点
近十多年来,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起点公平,亦即对入学机会的公平研究较多,而对于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专门研究则相当薄弱,少量有关过程公平的论述也大多还分散在关于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之中。据对已有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近年来关于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研究呈现出下列特点:
(一)关注对高等教育过程公平概念内涵的解析
我国一些学者较关注对高等教育过程公平概念内涵的探析,虽然目前关于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内涵研究的成果不是很多,研究的深度尚显不够,且专题研究非常少见。但对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内涵的进一步探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发现,我国学者在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内涵的探析中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的观点:
1、“资源公平分享说”。该观点认为,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属于质量公平,公平配置公共高等教育资源是其核心内容。为此,有人认为所谓“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就是“公平地分享学校的教育资源,以满足和平衡每个人不断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受教育过程处于公正合理状态”;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就是“学生利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
2、“适应个性发展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追求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必须看到学生个体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别。高等教育过程应关注受教育者如何获得其“应得的东西”,以及他们“应得”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宜。因此,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就是各类高校要给予学生适应于他们年龄、资质、能力等方面差别的教育,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接受到与自身相适应的教育”。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3、“弱势群体补偿说”。该观点认为,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应更多关注弱势群体。因为他们虽然目前境遇不佳,却有可能拥有很好的发展潜力,也就是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要通过“特殊的物质帮助和特殊的教育”,“帮助这些群体克服在接受和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方面所遇到的障碍”。也有人提出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就是要在高校中“对处于不利地位的受教育者实施‘积极差别待遇’,以补偿其由于各种外部条件所造成的教育不利地位”。
4、“发展机会平等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高等教育公平可分为内外两种形式:在外部表现为享有进入各类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在内部表现为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实现个人发展的机会平等,这里的内部公平就是教育过程中的公平,亦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为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
(二)重视对影响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因素的探讨
为了促进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必须注重分析影响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因素。近年来在关于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主要提出了以下观点:
1、“主因素影响论”。持该观点的人认为,影响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因素虽然很多,但其中必有一个主要因素。至于是何种因素,则有不同观点:一是“社会分层影响论”,这种观点认为,“在社会分层条件下。各阶层在经济、文化、社会资本等方面差距的客观存在是引发教育过程公平问题的最直接的原因”。“优势社会阶层子女,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更有可能取得优势地位。社会分层扩大了高等教育过程不公平。”二是“教育分流影响论”,这种观点认为,“分流标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育的公平与培养人才的成效”,依据科学分流标准而进行的“合理的教育分流是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高等教育需求、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必要条件”。三是“教育制度影响论”,此观点认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非公平现象大多源于高等教育的制度性障碍”。“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现,有赖于一个完善而公平的规则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2、“二因素影响论”。该观点认为,影响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因素可以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加以区分,“客观因素是指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否平等,包括学校各种物质设施、师资水平等;主观因素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给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及性别不同的学生以平等的对待,包括课程开设、教育教学方法、测验评价等方面”。也有人把主观因素归为“高等教育政策公平与效率价值取向的失衡、高等教育资助制度欠完善”等,把客观因素归为“家庭经济状况的差距”、“阶层差距的凸现”、“高校地区间分布失衡”等几个方面。
3、“三因素影响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影响因素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加以分析。有人认为,我国目前女性高等教育过程中性别公平的影响因素包括宏观的“政
策制定的缺失”、中观的“学校教育性别意识淡薄”、微观的“女性自身因素”等几个方面。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受宏观的“政府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观的“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微观的“教师能力水平存在着差别”等几个因素的影响。
4、“多因素影响论”。所谓多因素是指三种因素以上,持此影响论者甚多,赋予此影响论的观点也最为繁杂。以四因素为例就有多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影响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因素有四,即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与教育差异。另一种观点认为影响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四个因素为“资源配置不合理”、“学科发展不平衡”、“教育要求不统一”、“教师水平有差别”。还有一种观点提出“政策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与“教育因素”。还有人认为是“高校占有国家资源不同”、“个体选择专业差异”、“家庭经济状况差异”与“性别影响”。
(三)注重对高等教育过程公平问题的研究
部分学者较重视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过程公平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归纳,学者们提出的高等教育过程公平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配置不公。有人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资源配置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国家和地方政府在高校投入中,“经费主要倾向于‘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院校和重点学科”,因此,“重点大学的学生比一般院校的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享受了更多的教育资源,接受了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这对于一般院校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就算在同一所高校中,学生在享用教育条件时,“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及师资配备的差异性影响着教育过程的公平”。
2、忽视个性发展。有人提出,“由于受教育资源尤其教师水平的限制,一般高校设置的选修课数量不多、种类极为有限而且质量不高,学生往往很难选到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程”。导致学生的个性难以得到相适应的发展。另外,有的高校“强调教学的标准化、同步化、统一化,忽视城乡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及其个性发展的需要。教师完全一致地对待具有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用同一个模式。没有区别地对待所有学生,表面上的公平,实质上是不公平”。
3、歧视弱势群体。弱势既包括经济弱势,也包括地域弱势、身体弱势等,贫困生、农村学生、残疾人等是高校中常见的弱势群体,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他们理应得到特殊关爱和照顾,然而实际上他们往往容易受到歧视。比如在残疾人的教育问题上,有人提出,我国“残疾人在物质上的障碍仍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尤其体现在大学校园的无障碍设施和教育支持系统建设的落后上。在人文环境上,接收残疾人大学生的高校应该建设相应的校园文化,使残疾人大学生避免受到歧视,从而使他们能够切实融入整个校园”。
4、参与机会不均。有学者认为,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是不均等的,以家庭经济状况为例,“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更多担任学生干部,在群团拓展、人际交往、自身能力培养方面获得了更多机会”。与此相对。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在参加社团活动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由于“学校的社团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来自贫困家庭学生的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贫困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参与机会不均必然会造成学生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所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不公平。
(四)强调对促进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对策探讨
合理的对策是实现理想的必要条件。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对策。分析研究这些对策,我们大致可以将它们归为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面。
1、宏观层面的对策。有学者从宏观的国家层面,提出了促进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对策。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体制方面,有人认为,“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教育资源配置造成优质资源不均等以及文化资本嵌入教育过程之中所形成的不公平,必须通过制度化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来推进教育过程的公平”。“政府作为社会资源的整合者和管理者,在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应把实现教育公平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和理想,使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平衡机制,使社会公众的合理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在弱势群体资助体制方面,有学者提出,“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应遵循‘全面补偿’的原则。也就是在继续注重对贫困的英才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时,更要加强对弱势群体子女的补偿”。“国家应在实行收费上学制度的同时,完善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加大落实‘奖、贷、助、补、减、免’等措施,切实保障经济困难学生进入高校的机会以及进入高校后能顺利完成学业。”
2、中观层面的对策。也有学者从中观高校层面提出了包括校内资源合理分配、科学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合理校内分流等多方面内容的对策。在校内资源合理分配方面,有人认为“学校应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优势学科、专业带动一般的学科、专业,达到共同发展”。在科学设置课程方面,有人提出,“高校在强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构成专业课程的同时,注重充实选修课的内容,开设信息科学课程、边缘科学课程、交叉科学课程等新兴学科课程,以促进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过程的公平”。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人认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办学水平与层次的提升,从而保证学生接受到更好的高等教育,进而保障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现”。在校内合理分流方面,有学者认为,在高等教育过程中,“通过合理分流、因材施教,使每个人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帮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3、微观层面的对策。还有学者从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主动性、增强学生公平意识、增加学生参与活动机会等微观方面提出了促进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对策。在加强师生互动方面,有人认为,“加强对话,在互动中超越既定的交往载体。在交往双方主体性高扬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下,大学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涌动和成长的舞台,对话则是舞台的有力支柱”。在提高学生主动性方面,有人提出,“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在增强学生公平意识方面,有人提出,“首先要提高学生争取接受高等教育的公平意识,同时也要求广大学生积极争取教育公平的权利”。在增加学生参与活动机会方面,有人认为,“只有在增加实习机会总量的基础上,采取向弱势阶层倾斜的措施,尽量把各种不公平的因素降到最低。才可能使各阶层享有社会实习的机会平等。也才能使高等教育过程尽可能趋向公平合理”。
二、我国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问题
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我们发现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研究尚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研究取向上,资源配置研究多,人的发展
关注少。从有关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研究的文献中可以发现,学者们的研究涉及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性方面的内容比比皆是。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资源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应采取强制性或引导性的共享措施,使大学生整体平等获取优质资源。有人认为目前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区域公平性存在很大问题,不公平十分显著,政府应充分重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配不公平的现状,积极采取措施,使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充分发展,更重要的是在质量上提升,使更多人享受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有人围绕中国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从质量、规模、结构、效率等几个方面评价、分析了中国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现状。认为教学条件的差异对教学过程有显著的影响。只有少数学者从人的生存和发展角度对高等教育过程公平进行研究,提出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受教育权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获得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2、在研究视角上,单一视角研究多,多学科观照少。通过对现有关于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研究成果的考察,我们发现,学者们尝试从不同的视角对高等教育过程公平进行探究。有的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认为即使在入学之后,家庭的经济承担能力同样也会影响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过程的公平。有的从法学的视角来观察,认为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与现行法律制度对高等教育公平的保障和监督不力有关,应通过加强立法、细化法律规定内容、增加可操作性规则等措施改进。有的从多元文化教育的视角来考量。通过现象检视,原因揭示,就如何在高校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消除高等教育中的文化偏见以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提出建议。有的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研究。探讨女性在参与高等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和对策探讨。以促进高等教育过程中性别公平。虽然国内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高等教育过程公平进行了研究,但总体来看,从某一个方面、某一个角度研究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多,从多方面、多学科的视角进行的研究还所见不多。
3、在研究内容上,表象陈述多,机理探讨少。现有关于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研究注重以客观表象为考察对象,这种以表象为考察对象的研究注重探究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现状和问题,较少对事实背后的机理开展深入探究,导致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基本理论薄弱。学者们对于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现状的考察给我们呈现了不同高校、不同学生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获得教育资源多少和在高等教育内部不同表现的状况,但这种状况何以出现、如何发展等问题很少有人予以进一步研究。学者们在分析影响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存在的因素时。大都揭示的是表面的、较肤浅的因素,深层次的因素较少被揭露。从数据模型设计等方面对影响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各种变量以及这些变量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探究非常缺乏。只有少数研究者在这方面做了尝试,如钟云华等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实验变量进行了计量分析,探讨了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影响。总的来说。在已有的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研究中,表象陈述多,机理探讨少。对高等教育过程不公平现象进行分析时缺乏机理层面的透视,势必会产生认识上的混乱和表面化。
4、在研究方法上,理性思考多,实证研究少。高等教育过程公平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所以,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研究既要有理性的思考,又要走进高等教育过程的现实世界中,通过对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实证研究。完善和丰富公平理论的建构。相应地,采用的研究方法既要有理论分析的方法,又要有实证研究的方法。然而,综观目前有关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研究,学者们以理性思考为主,大都采用思辨的方法对高等教育过程公平进行宏观描述、经验分析和介绍评论。尤其对于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内涵的揭示、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影响因素以及高等教育过程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研究,学者们基本上是进行理性的思考,开展质性研究。只有少数学者尝试用量化的方法加以考察。因此,总的来说,目前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研究的方法比较单一,定性分析的多,缺乏对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全面、深入的调查,因而实证研究少,在研究过程中理性思考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就更少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二)原因分析
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研究中所存在问题的考察,我们发现其中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中重物轻人,缺乏人本意识。受传统的影响,许多人在研究高等教育过程公平时存在明显的重物本、轻人本的价值取向。他们没有把“以人为本”置于研究的中心位置。没有以努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们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注重的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问题。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公平地分享了学校的教育资源,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和权利是否得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人在研究中也追问制度、文化、生活对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影响,但缺乏对制度、文化、生活等对学生个性的互为生成的探究,缺乏对学生内在需求和主动性的深切关注,他们研究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却不准备在研究中影响和改变学生,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的许多关于高等教育过程的研究只是缺乏人本意识的“目中无人”的研究。
2、片面看待过程公平。缺少整体观。整体观既是一个观念问题,也是一个方法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它要求我们对一个对象的各个部分有所了解之后,再从整体上研究它,这样才能比部分的考察更能得到真知灼见。许多人只是从某个层面、某个视角来研究高等教育过程公平,没有将高等教育过程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由于没有运用多种方法收集多重资料,因而也就无法从多角度中发现研究问题的脉络,更难以探究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内在机理。缺乏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整体观,是目前研究中单一视角多、多学科观照少的主要原因。
3、对高等教育过程公平认识不深刻。许多学者对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经验认识成分较重,由于对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本质了解不足。因而缺少根基,研究容易流于表面。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研究不应仅限于简单的现状的描述或表层影响因素的分析,它必须包含对其内在运行机理的揭示,而促进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前提就是透彻了解其本质以及其中蕴含的规律,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是缺乏对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深刻认识,导致了研究过程中的重表象、轻机理的现象,因而也就少有探究为什么形成目前这种状况,以及其中的发展规律的研究成果。
4、理性思考容易,实证研究难度大。在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研究中,为何理性思考占主导,实证研究的方法运用较少?其主要原因是理性思考实施容易,而实证研究的难度较大。从材料来源看,理性思考大都是从他人研究成果或书籍刊物中获取材料;实证研究则要通过采用观察、实验、问卷、量表、结构式访问等方式获得材料。从研究工作空间
看,理性思考绝大多数都属于“书斋的研究”。是通过坐在书桌边、图书馆所进行的研究;实证研究则要进行广泛的社会学调查、严谨的实验室实验等。从对材料处理的手段看,理性思考主要是对材料进行分析与综合。从中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与认识对象行为的价值;实证研究则要对获得的材料进行计算和统计分析。难易上的差别使许多人放弃了实证研究,转而选择较容易的理性思考。
三、加强我国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研究的思考
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过程公平要研究什么、如何研究,是该课题的方向和指针,也是有志于这项研究的广大学者们必须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科学发展观弘扬的是一种和谐发展的伦理精神,蕴涵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关注的是一种全面均衡的发展目标。倡导的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价值追求。我们的研究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破解过程公平难题。创新促进过程公平思路。
(一)强化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研究中的人本意识
以往的研究过分注重物的因素,强调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然而,衡量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维度有多个。资源配置公平性仅仅是其中一个。研究者如果只停留于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简单的数量分析,会陷入认识误区,导致对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发展状况的误读。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这可以看作是对高等教育过程公平最好的诠释。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比其它任何哲学都更关注人的社会生活,更重视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生成。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应强化人本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研究者应积极体验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内在生活和人性特质,给学生以极大的尊重。使我们的研究真正成为人性化的研究。
(二)加强对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综合研究
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研究是一种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具有多元研究属性。它一方面要求研究者从其他学科出发、借鉴其他学科的概念原理来分析高等教育过程公平问题;另一方面要求研究者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高等教育过程公平问题。如果观察高等教育过程公平摒弃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致使分析结果错误、演绎理论片面。因此,应从教育学、人学、哲学、伦理学、经济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视角对高等教育过程公平进行多元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除了运用教育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之外,我们还要运用哲学分析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价值取向:运用政治学分析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政治制约和政治引导;运用经济学分析高等教育过程中的经济影响和资源配置;运用历史学分析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时代条件和时代特色:运用法学分析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受教育权利的法律保障;运用人学去认识和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人的主体性与人的价值;运用心理学分析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互动时的心理影响和心理培育:甚至可以运用数学、生物学等学科理论分析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状态、成因及其发展,如此等等。
(三)重视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机理探讨
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各因素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是基于基础研究的应用研究,是对实践具有更加直接指导作用的理论研究。重视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机理探讨既有利于提高人们对教育过程公平的认识水平,又利于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高等教育过程公平逐渐得到关注以后,学者们对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虽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但是这些理论尚处于对不公平现象的观察、概括与总结的初步形成阶段,理论的深度还不够,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机理更是亟待探讨。探讨高等教育过程公平机理,首先要澄清相关核心概念,确定主要影响因素,明确过程公平的功能价值,以便奠定理论基础;其次要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制定促进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政策、制度以提供现实保障;另外还要探明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各因素的实现机制等,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机制。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提高对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认识,从而更加有效指导实践。
(四)注重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紧密结合
定性分析是运用哲学、伦理学、法学、人学等方法研究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等质的规定性。定量分析是运用数学、经济学等方法揭示高等教育过程公平问题与现状的数量关系及其变化。
尽管我国学者在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研究中采用了一些量化方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尚显不够,我们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加强量化研究,运用简单而又精确的数学关系将复杂的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表达出来。同时,我们也要运用缜密的逻辑思维,开展科学的质性研究。对调查数据所代表的现象加以理性提升,对隐藏在数字背后或遥居于数字之外的影响因素进行挖掘,系统探讨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内涵、特征、原则和实现机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理论体系。
董泽芳认为。任何教育社会现象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性。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是不可分割的,只重视定性研究,不能准确地刻画出事物变化的状态,更不能从已知量推出未知量,从而减少了分析问题的准确性与科学预见的可能性。只重视定量分析也会带来许多问题,因为有许多教育社会现象是不能量化的,即便是能够量化的现象。有时也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使定量数据失去可靠性,以至推导出错误的结论。
因此,在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研究和分析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同样是重要的,我们应当做好两者的有机结合。
[责任编辑:陈梅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25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