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机构社会工作者职业社会认同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从职业身份、职业理念、职业效能、职业前景同四个维度来对机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机构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和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为提高其职业认同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影响因素
  2010 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提升为主体人才队伍,纳入国家人才工作大局,并提出到 2020 年社会工作人才达到 300 万的发展目标。作为新兴的职业团体,社会工作职业群体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在社会工作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直接影响到其行业影响力和服务水平。时至今日,社会工作职业的社会认同度仍然较低。因此,探讨机构社会工作者职业社会认同问题,是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的共同呼唤。
  一、概念界定
  (一)机构社会工作者
  从现代意义上来说,“社会工作者是指受过社会工作专业的高等教育,在有关部门进行登记,并在社会服务领域从事专业服务的人士。”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已经有明确的定义,它是专指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技能指导下,从事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员。在我国,依据《社会服务机构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社会服务机构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了提供社会服务,主要利用非国有资产设立的非营利性法人。”因此,根据以上分析认为,机构社会工作者:是指受雇于社会服务机构,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在社会服务领域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人士。文章所指的机构社会工作者即为社会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者。
  (二)职业认同
  认同一词原本属于哲学的研究范畴,而在心理学研究范围内,最早提出认同一词的弗洛依德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是个体与一个人有情感联系的最初表现形式。”后来埃里克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其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对认同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划分。职业认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个体对所从事的职业的肯定性评价,它是职业人发展的内在激励因素。职业认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有学者研究认为,职业认同即:在长期从事某项职业过程中,职业人对职业的认可和肯定,愿意接受职业规范,从业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价值,并获得满足感;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安秋玲认为,“职业认同是指职业认同指个体在知晓职业特性的基础上,积极并稳定地投入本职工作,获得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情感体验,建立起职业发展要求与自我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从而使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成为自我身份定位的重要部分。”
  二、社會工作职业社会认同的几个维度
  研究社会工作职业的社会认同,从职业身份认同、职业理念认同、职业效能认同、职业前景认同四个维度进行。
  (一)职业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又包括个体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个体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个人身份的认同或自我描述; 社会身份认同是通过一个社会群体成员获得的认同或自我描述。即: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份都有一份依据自己的独特素质而形成的自我评价,把主观评价的自己放在群体、社会环境中来寻找自己的位置,这是获得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作为一个社会人,某个群体中的人,个人认可自己所处的群体,并依据群体成员资格而形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身份,这是获得社会身份认同的过程。所以,职业身份认同是社会工作职业获得认同的基础。
  目前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职业身份认同总体不高。2004年全国开始了首届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考试,从此,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职业体系的初步形成。如果将 1988 年北京大学设立第一个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开端的话,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也不过是短短的三十年。如果把社会工作者进入全国职业资格规划考试作为开端,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也不过十多年。在此期间,虽然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一直都在稳步而快速地发展,并且关于社会工作发展的环境与政策一直利好不断,但社会工作中国化的进程则相对缓慢。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度总体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社会对于“社会工作职业”的认知度不高,每年高校报考和就读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都极为有限。由于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都不了解这一职业,缺乏对社会工作这一职业的岗位的合理设置,同时对社会工作人才又缺乏选拔机制,从而导致其职业身份认同度不高。
  (二)职业理念认同
  职业理念是指由职业人员形成和共有的观念和价值体系,是一种职业意识形态。社会工作职业理念不同于个体的价值观,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经过多年的社会工作职业教育和社会工作实践积累起来的,在专业或职业范围内形成的一整套对人、对事和对专业等的总体判断和核心理念。职业理念的建立与履行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重要前提,也是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一个标志。社会工作的职业理念认同包括了对社会工作的含义、宗旨、使命、职能等的认知和对社会工作的理想、信念、精神、目标、责任、变革与走向等问题的心理趋同。职业理念认同是社会工作职业获得认同的本质要求。从社会对于社会工作职业职业理念的概念的接受角度来看,社会对于社会工作职业的理念本身是认同的,但从现实角度来看,社会是否能认可和接受一个职业,主要从民众是否能够从这些价值理念当中得到一定的实惠。
  (三)职业效能认同
  职业效能认同是认同主体对某一职业的社会意义、综合功能等社会有效性的认知和心理趋同。
  首先,政府对社会工作职业效能的认同度不高。这主要反映出社会工作发展的地域局限性。社会工作的发展现在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在北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缓慢。同时社会工作机构的工作管理建制尚不完善,政府对社会工作职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多集中于顶层设计,明确而具体的政策支持力度有限,使得相关的政策与制度得不到应有的落实。服务机构中管理者并不是社工专业出身,对于从业人员的工作理解和支持不够。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统计,全国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人员有30 余万,其中三分之一学历在大专以下。而且缺乏对社会工作职业理念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对社会工作职业工作效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社会工作者得到的薪酬与繁重的工作量并不成正比,从而也降低了民众对于社会工作职业效能的认同度。   (四)职业前景认同
  职业前景认同是认同主体对某一职业发展的动力、路径和动态趋势及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契合度的认知和心理趋同。职业前景反映了一个职业的生命力,职业前景认同是社会工作职业获得认同的动力源泉。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职业的岗位设置严重不足、岗位职责不明确,考核和晋升制度不科学、不完善。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技能、能力素养的提升,更严重堵塞了他们的职业发展通道,降低了他们的从业意愿和组织承诺水平。造成人们对社会工作职业发展前景认同度还很低。
  三、提高机构社会工作者职业社会认同的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影响机构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提高其职业认同对于提升其专业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府与社会层面
  通过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资源,加强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和政策扶持力度,使社会工作者的法律地位得到提升,同时,提高社会工作的知晓度,促进社会民众对社会工作的认识。提高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打造社会工作的职业形象,使社會工作成为一种人人向往的工作。鉴于目前社会工作者的工资待遇比较低,政府可制定和发布行业工资指导价,保障社会工作者利益。有利于提升机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满意度和职业认同度。
  (二)社工机构层面
  社工机构作为社工的管理机构,能为社工提供就业机会,提供服务。因此,机构除了要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以外,还需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机构所聘请的管理人员既要懂得管理学知识,又要对专业的知识有所了解,而且专注于机构专业发展的愿景。完善机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激励晋升制度。奖励晋升机制越完善,机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自豪感越高,行为倾向越稳定。通过这样的激励机制能够使社会工作者提高工作积极性,不断努力,认真工作,促进职业认同。
  (三)学校层面
  高等院校要在理论研究、课程设置、实训操作、职业规划等环节加强职业价值理念的培育与内化,培育好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价值理念素养。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展现社工是一个羡慕的行业,鼓励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工作机构共同发力,借助各个媒体、自媒体平台加大对公众的解释力度,消除对社会工作职业的曲解,理解并认可社会工作职业价值理念。此外,需要加强社会工作实务教学。社工专业的实务过程是专业的灵魂所在。随着社工实践的扩展,高校可招收一些既有学术水平又有实务经验的教师,并适当增加社工实务课程的比例。理论与实务教学结合,可以让学生与业界互动沟通,以此提升社工专业的吸引力,有效推进社会工作的开展。
  (四)个人层面
  就机构社会工作者而言,自身要努力宣扬社工理念,提高公众对社工的知晓度和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赢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更高的经济报酬。同时,对自身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通过结合自己本身的能力、特点、兴趣、爱好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提高职业认同。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的职业,其本质是道德实践。基于社会工作的宗旨,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爱与奉献的职业,作为专门的助人的职业,它应该有其专业的助人方式方法。机构社会工作者在专业成长中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来助人助己,善于在工作中尝试运用社工的专业方法和技巧来解决自身工作问题外,充分利用朋辈资源,加强与同事的沟通和分享,在分享中缓解自身工作压力、促进自身实务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惠卿.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结构与测量[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2] 张丽芬.社会工作职业的社会认同度:测量指标及其政策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8(07).
  [3] 杨发祥.叶淑静.结构性约束与主体性建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J].江海学刊,2016(06).
  [4] 黎燕丽.社工职业认同度与社工专业能力发展探究[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05).
  [5] 张丽芬.非正式制度对社会工作职业社会认同度的影响研究[J].学海,2018(05).
  基金项目:文章为广西科技大学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校科社174512。
  作者简介:李珍妮,硕士,广西科技大学主要从事高校的学生思想管理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26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