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认同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化认同是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一个大热研究话题,众多不同领域的学者纷纷涉足,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文章拟在对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分析文化认同的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及其不足与展望。
  关键词:文化认同;研究综述;多元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下的世界格局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文化发展呈现出交流、交融、交锋的特征,正是这种新发展趋势带来了一系列对文化认同的思考。近几年来,文化认同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在不同的学者的研究中可以找到一些共性的部分。从这些共性当中,我们可以挖掘出现在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对文化认同研究的新的着手点。
  一、文化认同的研究历史
  1960年至1985年,根据知网提供的数据,关于文化认同研究的文献最早是在1968年发表,此后时隔23年有了第二篇文献的发表,之后发表数量有所增长,但发表量很少,这说明文化认同在当时还未引起广泛关注。从文献的内容来看,这一时间段的文献并未真正涉及文化认同这一概念。1986年至1999年,文化认同研究在这一时期得到广泛的关注,学者们发文数量有了显著的增长,但是研究内容上,更多的是将文化和认同分开来讲,并且对文化的关注更甚于对认同的关注。2000年至2018年,文化认同研究成为了大热的话题,各学科纷纷涉足,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紧跟当时的社会发展潮流,例如: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大批学者以此为研究背景探析文化认同;多元文化背景下,学者们又将焦点聚集在此。研究的内容更加深入,研究群体不断扩展,涉及少数民族群体、某一文化群体等,尤其是结合研究问题对文化认同的内涵不断剖析,衍生出了民族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等概念。
  二、文化认同的概念界定
  第一种定义:文化认同是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形成归属感及内心的承诺, 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此观点的代表人物陈世联认为文化认同既是一种个体认同, 也是一种社会认同, 是个体获得文化群体的“我们感”的途径和过程。这将文化认同首先定义为是一种社会心理过程,强调文化认同是一种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是个体在对文化群体的认同过程中产生的,强调了个体向文化群体积极地靠拢,与文化群体最终融为一体,形成“我们”这个共同体。
  第二种定义:文化认同是在共同的语言、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地理环境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它是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共同性的一种确认,更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它包括对自己民族语言、道德、生活方式、文化产品等方面的认同,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它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这一定义强调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生活的人们对民族的方方面面的一致认可,并将民族精神作为自身不可动摇的信仰,世世代代坚守、传承。民族中的人们始终保持对本民族的肯定,这种确定性是深层次的,不为外界事物所撼动。
  第三种定义:现时的文化认同主要指各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理解、沟通,彼此认可与尊重。笔者认为这一定义是在现代社会中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的背景下产生的,与上一个定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个定义都是从民族的角度出发,区别在于上一个定义中民族的范围是指一个民族内部的人们对其文化群体的认同,而这一定义强调的是不同民族之间在面对差异的时候,能够相互认同彼此的文化。
  第四种定义: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将某一文化系统内化于自身心理和人格结构中,并自觉地以此系统的标准来评价事物、规范行为的过程。”个体将某一文化系统内化,使之形成一种内在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我行为,这里的文化认同是一种考察自身的标准体系,相当于古代用一套道德标准衡量一个人是否可以被称之为君子那样。
  还有学者对文化认同的概念从浅层和深层分别界定。所谓浅层的文化认同,是指对某种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认同是在缺乏理性分析、批判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肤浅认同。所谓深度的文化认同,是指基于理性的批判,对某种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展开深层的反省,从而形成深刻的文化认同。该观点从我们在认同一种文化之前是否对该文化进行批判、理性接受的角度出发定义文化认同的概念。笔者认为此观点对于文化认同概念界定的重点在于深层的文化认同,强调简单的拿来主义的错误性,对某一文化的认同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文化认同的研究视角
  (一)文学视角下的文化认同研究
  文学是文化的构成部分,但非孤立存在,而是受着社会整体文化制约。历史证明,当社会文化发生变革时,文学与文化总表现为双向运动:一方面,文化变革对文学产生重大影响,文学出现相应变化;另一方面,文学又担任着重要的精神职责,成为文化变革的主要力量。文学视角下的文化认同研究多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学(如新疆哈萨克族聚居区、台湾少数民族地区)和多民族国家的华文文学(如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为研究对象, 因为文学作品作为人类心理与精神世界的一种折射,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并且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体现了族群文化认同的嬗变。
  (二)历史学视角下的文化认同研究
  历史学学者们发挥历史学科整体性的特点,追究某一族群文化的起源,理清其漫长的发展脉络,在研究的过程中由文化认同引出了多个概念,如历史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石,历史文化认同是文化认同的一部分,对于历史文化认同的研究上升到了对民族观的研究,即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历史文化认同的研究可以让世人以史为鉴,在当今全球化以及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增强文化自信,堅守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三)心理学视角下的文化认同研究   在心理学视野下,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跨文化心理学等领域。例如:杨萍和张燕君依据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常永才和John W. Berry则是以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涵化,即文化互动心理这一主题为理论依据,探讨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深化。文化认同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在移民现象比较普遍的国家中进行,研究对象主要是移民、难民等;第二,在有多民族存在的单一国家中进行,研究对象主要是不同的少数民族。笔者发现国内学者对文化认同的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第二类,研究对象主要是少数民族群体,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分别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态度模式、文化心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使少数民族大学生重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四)文化学视角下的文化认同研究
  笔者认为文化学视角下的文化认同研究的实质是对族群文化的研究,这里的族群不仅仅是指某一个少数民族群体,更多的是指具有同一个文化信仰,并且世代将其文化精神以及文化内容传承的文化群体。这种文化群体中可以包含多个少数民族,他们因为共同的文化信仰意识形成了共同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传统,良好的族际关系使他们在共同文化圈子里和谐地生活。
  (五)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认同研究
  社会学研究者们在进行文化认同的研究时,将关注点主要对准流动人口和流动儿童这两大群体。在现有的研究中,流动人口只是被化约为一些统计数字和被动适应和融入的主体,他们如何在既有结构下,主动建构文化认同以应对结构却被忽视,由此现有研究呈现出见结构不见人,见物不见文化的特点。进城务工子女在跟随父母进城之前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在习得的语言、生活习俗、文化方面与城市的差异该如何调节,才能够使他们在城市生活中褪去“外来人”的标签,更好地融入新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并健康发展,这些问题通过对文化认同的研究可以找到新的更深层次的解决路径,不再局限于表面层文化的接纳以及施与性关怀。
  当前研究者们选取的文化认同研究的视角各有不同,尽管如此,并不代表其涉及到方方面面。首先,教育学视角下的相关文獻数量不多,教育学领域中文化认同的研究不够全面。其次,文化认同研究中的认同主体越来越趋向于某一族群或是某一少数民族群体。最后,学者们将“文化”归为了三类:文学作品;与少数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历史性的看见的和看不见的;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这些对文化的概括是不全面的,文化认同研究中的文化不只是这三方面,所以研究范围应当扩大些。
  参考文献:
  [1]董莉,李庆安,林崇德.心理学视野中的文化认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8-75.
  [2]樊娟,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调查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6):11.
  [3]张红伟,朱永明.民族文学与文化认同[J].新疆大学学报,2009(7):116.
  [4]陈丙先,姚春美. 20 世纪以来菲律宾华人文化认同的嬗变——以菲律宾华文文学为视角[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5(3):30.
  [5]董敬畏.流动人口文化认同的过程、困境及消解[J].江汉学术,2015(8):50.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36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