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山东省夏津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林区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森林公园林业资源对夏津县及周边县市发展有重要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森林的病虫害问题一直困扰着林业资源的发展,它会造成林业资源的质量下降, 不仅影响到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对生态旅游以及环境得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和防范工作是林业工作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为提高森林资源,对林区病虫害采取“防患于未燃”,重视预防监测预测, 建立长期监测制度,形成监测预警体系,积极开展无公害生物防治技术控制病虫害,采取合理使用化学方法进行后期防治等措施,把各种防治措施有机结合,综合控制病虫发生,确保林木生长。
  本文从夏津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林区工作角度,提出对林区病虫害采取“防患于未燃” 、“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为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思路,确立重视预防监测预测、建立长期监测制度、形成监测预警体系的工作方法,并阐述积极开展无公害生物防治技术控制病虫害,采取合理使用化学方法进行后期防治等措施,把各种防治措施有机结合,对控制病虫防控措施综合运用,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以减轻森林资源损失、提高森林质量、促进生态旅游环境建设。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
  山东省夏津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林区概况:
  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是2000多年前古黄河遗迹,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公园依托黄河故道而形成,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东北3公里处,距离济南120公里,为山东夏津的自然景观,其地形地貌地势平阔,坦荡无垠,林业资源及其丰富。森林公园总面积12.8万亩,森林覆盖率62.8%,林木资源有55科117属210种,土质以沙壤为主,林木的主要树种有桑树(种植面积约占56%)、梨树(种植面积约占13%),杨树(种植面积约占17%),其中百年以上古树近3万棵,是平原地区珍贵的原生态自然资源。千百年前因“地半沙滩,不宜稼禾”,经过当地居民种植果木,封沙造林,清朝中期已是绿野茫茫、果木成片。如今,森林公园已形成一带两区多园格局,在国家旅游局拟定的首批国家旅游线路中,森林公园被纳入“黄河文明”国家旅游线路,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已成为华北平原的“绿色明珠”,成为“银夏津”一张最靓丽的名片。
  一、大环境下林区病虫害防治的理念
  197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生态防治的国际组织会议把害虫“综合防治”改称“害虫综合治理”,防治是一种方法,而治理是一种管理系统。害虫综合治理的理论治理公园林区的病虫害就是,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通过采用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和技术,改造森林公园林区环境因素,使其有利林区林木生长和有益生物繁殖,不利于害虫和病菌的生长、繁殖,把病虫种群危害程度降低,达到保护林区林木生长目的。以药物防治为主,以生物防治为辅,结合物理机械防治,少用或不用剧毒化学农药。在防治中应狠抓前期预防,控制中期发展,加强后期防治,把各种防治措施有机结合,综合控制病虫发生,确保林木生长。
  二、夏津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林区病虫害工作防治措施
  1.重视前期预防,监测工作常抓不懈
  夏津县要打造旅游强县,以森林公园为名片,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是县委县府的重点工作。防控林区病虫害工作中,林业部门森防检疫充分发挥其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几年来,其一直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重点考核目标,建立管理目标责任制,狠抓前期预防监测,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各类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具体情况,提前入手,及时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将“防患于未燃”做好。
  俗话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林业病虫害大面积的发生虽然有环境和气候的不确定因素存在,但仔细分析也有一些可追寻的规律,而“防患于未燃”重视预防的工作比后期大力治理要明智的多。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把防患工作做在前面,不能等到病虫害已经大量发生和严重危害的时候才开始防治。
  在森林的管理工作中, 只有全面的掌握了各方面的信息,了解了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特征,才能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减少病虫害情况的发生。病虫害的种类很多,且不同病虫害发病的特点都有很大的不同,这需要工作人员认识到病虫害对林业资源造成的严重损失,高度重视,及时巡查,随时关注林间的情况,建立巡查档案,认真分析在前期防控中及时发现“蛛丝马迹”,根据具体的状况入手,对于目前即将要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及应对措施。包括无公害治理的预防措施,通过多方面努力保证用最短的时间以及最低的经费,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恰当的病虫害预防机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以此促进林业的经济发展,充分保证林业的经济效益。
  夏津县几年来一直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队伍的建设,积极展开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斷增强对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投资力度,更新完善林业检测的相关设备,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林业工作中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整体抗灾减灾能力得到增强。
  2.提高病虫害的监测工作的力度,建立长期监测制度,形成监测预警体系
  对病虫害的监测是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监测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病虫害的监测、预测技术水平, 是开展森林植物检疫的重点。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必须要做到对林业有害生物准确掌握,并做到及时、定期和全面。建立监测对象档案,确定监测对象的相应寄主的监测范围和监测面积,林业部门林区检疫人员根据林区树的种类,定网格、定专人、定程序,以覆盖病虫害常灾区和偶灾区或病虫害可能发生大面积的线路为轴,运用科学化的检测手段和专业仪器对病虫害进行准确的监测,形成长期资料档案,以建立健全一个完整的病害虫监测预警体系。
  3.加强病虫害档案管理,做好病虫害动态发生预测预报
  防治病虫害发生是一个可分析可预测的,所以要积极保存绿化病虫害档案,及时整理分析 ,减少防治时间,通过理论分析,及时拿出防治方案。避免种植病虫转主寄生植物,在注意植物间化感作用的同时,防止相克后病虫害的发生等。   保证工作人员的数量和检疫的设备,严格把关各项防治工作,不断细化检测的范围,提升检测的质量,从源头防治病虫害。掌握病虫害已经侵入情况,及时查找其发生的原因,灵活制定防控措施。
  三、控制中期发展,加强后期防治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不可否认,森林害虫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一,蛮狠的“使拙力,用猛药”,不是林区病虫害防治的良策,只会适得其反,只有重视预防工作,使害虫数量保持在维持生态系统相对平衡的水平。防治病虫害也不能仅以杀害有害生物为目标。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物种的缺失必然导致另一物种衰退,一种有害生物的彻底防治必然会导致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的恶性循环虽有害虫也不致成灾;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害虫大面积发生,要采取除治措施,快速有效的将害虫数量压低到林区环境平衡允许的水平即达到了病虫害的防控目的。
  1.注重对生物技术以及其他无公害措施的利用。积极开展无公害生物防治技术、合理使用化学方法
  (1)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改变生物种群组成成分,其优于化学农药特点是可以是在直接或间接消灭病虫害同时,对人、畜、和其他林木具有安全性,污染环境小等特点,不会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对部分病虫害有长效的控制作用,在使用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注意有效地保护天敌,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持久、效果显著。生物天敌在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后,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
  (2)利用微生物制剂、天敌昆虫、益鸟等有益生物,经济并可以节省防治成本、降低环境污染、减少病虫害防治的浪费、并能持续而长期地发挥控制效果。目前,生物化防治的技术不断提高,采用转基因育种等,培育出部分树植株,具有很强的抗逆能力, 能科学有效地使用先进的病虫害的防治器械与药物,减少其危害。
  (3)改进农药施用技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在林区病虫害大面积大规模发生时,化学防治是应急必要手段,在实施时要靶标防治,尽可能地选用具有低毒、對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尽量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避免本区域害虫产生抗药性。小面积、定向、定区域施药,减少对林区、旅游区环境的污染。
  (4)改进施药方式,提高药物利用率。常规喷雾方法、大面积飞防,据资料显示从施药器械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25%至50%能沉积在植物叶片上,能沉积在靶标害虫上不足1%,药剂能起到杀虫作用不到0.04%。不仅效率低,也造成农药浪费,使大量农药流失,会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因此化学农药的施用(特别是飞防喷雾)技术必须改进,提高农药的利用率,保护林区、旅游区环境的污染。
  有效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是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推动夏津旅游经济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林业病虫害的防治也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需要林业部门以及具体工作人员不断加强学习各地经验,要及时掌握病虫害特点,提高相应的防治手段,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以防治、平衡、调理理念,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才是有效的治理。
  参考文献:
  [1]杨树腐烂病的发生与防治[J];唐怀河;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刊);2005年.
  [2]杨树溃疡病、腐烂病发生与防治;蒋淑霞;河北林业;2011/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379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