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了提高土地产量,近年来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得到了推广,本文首先阐述了间作复合群体生态特征,接着对种植栽培集成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作物栽培;间作;玉米;大豆
  玉米和大豆是浙江地区主要的旱地作物。近年来,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为了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量和作物总产量,推广了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目前,该模式已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并在当地推广。本文总结了玉米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为农民提供参考。
  一、间作复合群体生态特征
  玉米是典型的高秆植物。成熟植株在株高条件下可达1.7-2.1米。玉米主要通过“五叶一棍”吸收营养。大豆株高約1米,侧叶展开度低,可形成固氮根瘤。两种植物对抗旱性和光利用都有较强的适应性。在生物学特性上,玉米和大豆在作物生长条件上存在差异。在间作管理工作中,可以利用作物散居的种群特征,改善作物的空间渗透条件,提高光照水平和氧流水平,从而提高作物的生长效率。同时,大豆根瘤具有典型的固氮功能,能较好地改善土壤养分状况。经过多年的换茬栽培,可提高土壤肥力条件,降低土壤化学肥料含量,提高土壤有机质水平。
  二、种植栽培集成技术
  1.科学选种
  为了实现作物高产,一个关键的措施是品种选择。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要求玉米品种为高产、抗逆性强、株型紧凑、中矮的杂交品种,大豆品种要求早熟、中熟、耐荫性好、荚短、抗旱性强、抗旱性强、抗旱性强、抗旱性强、抗旱性强、抗旱性强的杂交品种。强大的播客能力。选择包衣种子防治玉米黑穗病和地下害虫效果较好。如果种子没有被覆盖,种子在播种前5到7天晒干,通常2小时。在种子干燥过程中,除去小粒、干瘪、残粒。大豆种子可与钼酸铵(20公斤钼酸钠+1公斤水,混合均匀后50公斤种子)混合或均匀喷洒根瘤菌试剂。种子干播后,大豆产量可提高10%-15%。
  选种后,为了保证种子的出苗率和生长能力,播种前应进行适当的活化处理,提高种子的抗性水平。同时,为了有效地抵抗土壤中的地下病虫害,必须使用合适的种衣剂进行种衣剂。特别是在大豆加工中,钼酸铵作为种衣剂,可以刺激种子活性,加速根瘤菌的形成。在基肥的早期使用中,应注意保持肥料与种子的距离,适当控制播种深度,以避免化学肥料烧坏种子和幼苗的问题,提高发芽率。
  2.科学播种
  建议在6月中旬完成播种。玉米和大豆均选择机械播种,玉米可选择单列点播机进行点播(播种深度为5-7cm,每孔2-3粒),大豆选择多用途播种机进行钻孔播种(播种深度为3-6cm)。有两种间作模式。首先,种植三行玉米与大豆间作。玉米穴和行间距分别为35厘米和60厘米。每孔种植2株玉米幼苗,最终苗木密度为54000株/hm2。玉米和大豆的间距约为40厘米。大豆穴与排距分别为20和40厘米,每穴两苗,末苗密度为10.65万株/hm2。两行玉米与大豆间作4行,玉米孔与行间距分别为30和50cm,每孔留2株,控制最终苗木密度为48000株/hm2;玉米与大豆间距约40cm;大豆孔间距a第二行分别为20和40厘米,每孔两株,控制最终苗木密度为21万株/hm2。播种后,施用种子肥料,使其远离种子。
  3.田间管理
  大豆苗木出苗后,要做好苗木检查、灌浆、苗木疏伐等工作,结合大豆品种确定最终苗木密度。当大豆刚刚开花到开花期时,将540kg/hm2钼酸铵溶液喷在叶片上。大豆进入开花荚期后,以尿素7kg/hm2作为追肥,用稀释的磷酸二氢钾溶液450kg/hm2喷施叶片,每10d喷施1次,喷施3次,可促进干物质积累。提高大豆产量。在干旱的情况下,必须在开花、结荚和灌浆的关键时期给大豆浇水,以保证大豆生长所需的水分,避免花荚脱落。如遇连续降水,应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3叶玉米套种,5叶135kg/hm2尿素,5叶675kg/hm2碳酸氢铵,大铃期345kg/hm2尿素,授粉期225kg/hm2碳酸氢铵。玉米在拔节、开花和灌浆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水分。当土壤含水量低于65%时,可及时灌溉,为玉米提供足够的水分。
  田间除草是种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玉米、大豆间作条件,尽量采用人工除草,并采用中耕法处理。同时,黑色反光膜也可以用来抑制田间杂草的生长。此外,如果需要化学除草剂,应使用丁草胺和其他除草剂进行处理。严格禁止使用莠去津、草甘膦等除草剂,防止对大豆作物的危害。
  此外,在现场生产控制过程中,后期的病虫害需要进行治理。通过改善作物的生命力形式,提高抗病水平。在灌浆阶段之前,应在叶片上喷洒锰锌和磷酸二氢钾制剂,以降低疾病感染的风险。在病虫害防治中,在苗木的萌芽和栽培中,应采用敌百虫诱饵诱捕和杀灭地下害虫。此外,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还可以利用太阳能杀虫灯或黄绿板对其进行处理,以保证作物生长的质量。
  4.病虫草害防治
  为防治玉米叶斑病和小叶斑病,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克文散乳剂800倍液,每7天左右喷一次,一次三次。玉米粗矮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加强管理,选药种衣剂。玉米铃期可在心叶上喷入50%辛硫磷乳油600次。为防治灰飞虱,起效时可喷2%植物油和800吡虫啉180g/hm2,10%吡虫啉,每7d或3次喷1次。为防治玉米蚜虫,可喷10%吡虫啉150~180g/hm2。为了防治大豆霜霉病和紫斑病,喷洒70%甲基或800倍液70%~8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次,800次,7d,1次。为了防治大豆蛀虫,开花后可在大豆上喷洒5%的高效氯氰菊酯720~750ml/hm2。播种后在地面均匀喷洒50%乙草胺EC1350ml/hm2和750kg/hm2的水,可有效控制杂草的早期萌发。
  5.收获
  玉米成熟后,可以用小型玉米收割机收割玉米,大豆可以用人工收割。
  三、结语
  在田间种植管理中,玉米、大豆间作管理不仅可以保证田间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提高实际产量。通过对种植技术条件的优化选择,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种植目的,种植技术已成为提高田间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条件。
  参考文献:
  [1]向存芬.玉米间作高产栽培新技术探究[J].南方农业.2017(35).
  [2]夏广军,单辉,李延军.玉米间作高产栽培新技术探究[J].种子科技.2018(10).
  [3]肖芝格.辣椒与玉米间作高产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6(03).
  [4]王秀敏.玉米间作大豆高产栽培技术[J].农村科学实验.2019(07).
  [5]袁 瑞.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探讨[J].南方农业.2016(14).
  [6]马振萍.玉米种植中的缺锌表现及预防措施[J].南方农业.2016(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644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