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园林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了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后,出现了很多相关的研究与解读。特别是在园林绿地中如何建设海绵城市,满足绿地的综合功能及“海绵”的示范性值得我们思考。针对铁岭城市绿地的特点,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重点阐述了公园绿地与道路绿地建设的关键点。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花园;城市绿地
  近几年,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开发改变了生态本底,扰乱了水文规律,带来了水安全风险、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水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水的问题正在进一步困扰着我们。
  一、海绵城市建设概念的提出与解读
  1.概念为从源头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国家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新理念,提倡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海绵城市强调以“匿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注重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雨水排放模式。园林绿地作为低冲击开发模式的主要载体,对生态环境及水资源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2.国内外相关研究在绿地中实际应用“海绵建设”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国外规划研究与建设案例颇多,如美国的低冲击开发、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澳大利亚的水敏性城市设计、德国的雨水利用设备的集成化、日本的雨水渗透计划等。这类案例基本上都是采取多种措施对雨水资源进行调控与改善利用,并与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相结合。
  国内许多学者对于海绵城市建设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与实践,俞孔坚提出把維护和恢复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作为建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十大关键战略。在国内一系列工程实践中,上海世博会的雨水收集再利用技术、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北京奥体公园等都取得了一些经验。
  3.理性认识绿地海绵效果。绿地的海绵建设可以缓解内涝和热岛效应等气候问题对城市的影响,但是此类问题绝不是仅仅依靠在绿地中单纯地建设低势绿地、雨水花园等拷贝自然湿地的景观措施就可以完全解决的,而是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工程建设的完善。只有综合保护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河湖水系、生态湿地,才能真正解决城市的环境问题。
  二、铁岭市绿地海绵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1.建设优势。水绿交融格局成为海绵城市建设。铁岭市降雨量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关系为载体。水体面积约占25%,绿地率达33.8%,使海绵城市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城市生态底线的划定、湖泊公园、山体修复、湿地的建设都对湖泊生态保护和海绵城市的建设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目前,天水河环状莲花湖湿地的景观营造,钻石广场等众多项目中采用透水材料都具有试点效应。
  2.建设劣势。“优”于水也“忧”于水,内不能蓄,外不敢排,造成河湖污染的忧患。铁岭新城拥有北方水城典型特征,雨量充沛、雨汛同期使得城市饱受外洪内涝的双重压力。水系连通受阻,削弱了湖泊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污染消解能力、生态修复能力与雨洪调蓄能力,使得河湖港渠无法充分发挥调蓄作用。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土壤多为粘性土或工地废弃土,土壤条件相对较差,不利于排水与下渗。
  三、铁岭市新城区绿地海绵建设的思路
  1.系统化思维。统筹规划,确保绿地的均衡布局与绿量的增加。结合铁岭市城市总规与专项规划,合理协调绿地系统建设,妥善处理好与周边雨水系统的衔接,确定径流控制率的总体控制目标,依托绿地、湖泊,实现径流控制的均衡性,制定增绿、保湖、理水、山体修复与地形整理的建设策略,确保城市范围内的“海绵体”建设与实施确实有效。
  2.构建多目标体系。
  (1)复合功能,结合生态、景观、游憩、休闲等,达至绿地在海绵建设中的复合功能目标。绿对于美化环境、优化景观生态格局、提升城市观形象,以及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具有显著作用。虽然,绿地对于减缓地表径流、消减污染物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不能为“海绵”而做“海绵”,应在绿地生态、景观、游憩和其他基本功能。
  (2)合理测算,明确绿地在海绵建设中的径流控制目标。城市绿地海绵专项工程建设应根据水文地质、施工条件以及养护管理等因素,综合考虑绿地容量。绿地作为减缓地表径流的主要场所,一般要求径流控制率在85%左右,其对应设计降雨量在433mm不外排,应依据此目标,结合景观合理布局海绵措施。
  四、铁岭新区绿地海绵建设的途径
  1.因地制宜。多种措施综合应用绿地以削减地表径流、净化水质为主,雨水收集利用为辅。实现“生态山轴”和“景观水轴”的整体生态格局。北掇山、南理水、中织补,“水与绿”的格局,有利于城市绿地海绵体的建设。
  (1)因地制宜营造山水格局,将水景观与工程措施完美结合,丰富景观功能,构建完备的水净化、水循环系统。
  (2)节、转输雨水,延迟暴雨径流峰值,通过对雨水截污、净化,有效去除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结合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系统配置,实现“地上与地下”“源头与末端”“蓄与排”的有机结合。莲花湖湿地建造生态湿地,将水收集、净化、利用,与水景观的营造充分结合,发挥绿地的复合功能。
  (3)构建丰富的植物群落,自然地过滤和处理雨水,通过根际、树干和树叶分散和促进雨水渗透。促进土壤疏松,与土壤中的真菌、细菌、昆虫和其他生物相互作用,形成丰富的生态群落。
  2.结合不足,理性选用海绵措施。铁岭夏季降雨多,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土壤下渗不畅,极易形成内涝;绿地建设多为高花坛,不利于海绵改造:道路初雨污染较为严重,且绿带相对较窄,传统的道路洒水清扫的模式容易将道路的污物冲入绿带,不利于道路的下沉式绿地建设:气候炎热,如何统筹选择遮阴树种也是设计难点。
  3.景观性与海绵建设的结合。合理选择植被品种,发挥树木枝叶对于雨水截流“上层海绵体”的作用、根系吸收与蒸腾作用。合理选择植物,表现为以乡土植物为主,选择既耐旱又耐短暂水湿的植物和根系较为发达的植物,特别是冠大荫浓的行道树品种的选择,如:悬铃木、垂柳、旱柳、枫杨、大叶女贞、栾树等。
  五、结语
  本文阐述了铁岭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问题与基本对策。我们反对海绵建设是解决城市内涝万能良药的观点,反对夸大绿地的海绵功能,提出应将绿地在城市的多种功能与海绵建设功能相结合,既要有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要有灰色基础设施的完善。以系统整治的思维,充分发挥规划、给排水、园林、生态、植保等多学科之优长。只有结合铁岭城市特色,合理分析、合理选择海绵设施,才能保证我们的实践具有真正的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S/OL].[2015-04—24].
  [2]王思思.城乡水危机和海绵城市建设对风景园林专业提出的挑战及对策[J].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934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