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简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校思政课普遍存有的负面评价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课时多;实效差。从高校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方面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本上是围绕着“走出去,请进来”的社会实践模式开展,缺乏实施的持久性和普遍性,难以真正落到实处,从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方面看,课内实践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但是目前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只专注于课外实践,“课内实践的探讨几乎没有”。系统而全面地进行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研究已经成为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紧迫任务。
关键词:思政课;课内实践;课外实践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下,根据既定的教学计划,围绕其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起来的自我主动学习,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一种教学模式。由此看来,课内实践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它是课内实践、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
课内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方式之一,它既不同于教师讲授为主,进行理论传授和知识灌输的课堂理论教学,又不同于对场地、经费、时间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社会实践教学和校园实践。课内实践是摒弃传统的知识的灌输和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运用丰富生动、原汁原味的“实践资料”(学生专业实习获得的一手资料、学生社团实践活动资料、假期接触社会获得的资料等)、或利用直观鲜活的图像、案例、情境等实施教学,从而达达到让学生间接接触社会,将所学的政治理论运用到实际中,用相关理论观察、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从文献调研的情况来看,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研究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兴教学研究领域。学术界从2009年开始逐渐加强对思政课课内实践的研究,并在2011和2012年形成一个研究小高峰。
二、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的内涵
关于思政课课内实践的内涵,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大致有如下几种论述:
第一,思政课课内实践是高校思政课实践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和课外校园实践、校外社会实践一起构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系统。思政课课内实践要在课程教学的课堂内进行,重点在于创设实践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以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分析和践行能力。
第二,思政课课内实践是一种教学模式,兼具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践教学的形式。这种教学模式必须以思政课教学内容一依托,重点在于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我主动学习,开展实践主题的体验探究和实践成果的分享交流。
第三,思政理论课课内实践是一种教学活动。课内实践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总体来讲,学术界普遍认为,课内实践是不能远离思政课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不同的是课内实践强调学生的参与,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加强学生对于思政理论的理解,并提升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的特征
思政课课内实践的最为突出的特征应该是主体性。思政课课内实践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主动意识和主动精神,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参与和自主调节,让学生自我感受、亲历亲为,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潜能。
从一般意义上探讨了课内实践的特征,认为课内实践应该具有,目标性、系统性、专业性、时限性和拓展性。课内实践首先应该考虑教学任务与学生素质的发展两个目标;其次,要体现专业特色;第三,要比课外实践有更加严格的实践限定;第四,实践空间可以拓展到课外甚至是校外,但是必须占用课堂教学实践。
思政课课内实践首先应该具有课程性,要以相应的课程知识为基础和指导,实践教学活动直接与书本理论知识相联系。这使得课内实践在教学目标的实现上优于社会实践;第二,主导性,教师是思政课课内实践的主导,直接组织和全程指导保证了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效果,可以保证实践教学的可控性,优于课外实践;第三,主体性,学生是主体,促进了“学”的主动性,在效果上优于理论教学。(夏天静,2014)。
四、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的模式
多数学者认为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大体上有如下模式:
课堂讨论、专题辩论、案例分析、学生课堂演讲、红歌颂、真人秀、视频观赏,道德小品、模拟法庭、模拟讲课、新闻发布和时政要闻评论、趣味表演、才艺展示、模拟求职应聘活动,生活感悟、情境模拟、主题演讲、案例评析,通过教师的社会实践推动课堂实践活动(组织教师集体调研)等等。也有学者认为应建立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化模块为依托,以多样性活动为载体,以情感体验为重点,以自我教育为延伸的思政理论课课内实践模式。或者认为思政课课内实践应该建立研究式学习,情感体验式学习,问题讨论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五、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的优势与不足
主要优势:
与课外实践课相比,课内实践具有效率高、时间短、节约教育经费, 不必花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避免了校外实践流于形式和无法真正落实的弊端;更具有可操作性,易于实践课教师对整个实践环节的把握,便于把实践教学与课程内容相结合。
与理论教学相比,课内实践具有可以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就业能力的优势,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可以面对面相互交流,积极互动,使得师生感情不断增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相长。
不足如下:
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虽然相对于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相比有很多优点,但是从目前来看,课内实践仍然有很多有待于优化之处。其一,高校对思政课课内实践重视不够;其二,教学环节缺乏完整性,课程开设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大,低质化现象严重;其三,不同思政课之间课内实践的开设缺少统筹协调,“一课程,一方案”、“条块分割”使得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内实践教学从整体上看杂乱无章,缺乏整体性,实践教学水平在低层次上徘徊;其四,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没有健全的保障机制和长效运行机制;其五,教学管理松散、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致使学生课程论文水平参差不齐,时有抄袭等现象。
从文献调研的情况看,思政课课内实践是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由于目前缺乏统一有效的实践机制,难以充分发挥课内实践的整体效果,因此加强思政课课内实践机制的系统化研究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参考文献
[1] 闫新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课内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02).
[2] 孟宪冬,高东.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 李洪影,胡宝元,佟玉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途径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4] 符惠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机制探讨[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
基金项目:课题:2018年度贵州财经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
作者简介:梁帅(1984.07- ),山西阳泉人,博士,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96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