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时代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古今中外的人的精神需要理论是研究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的坚实理论基础。工匠精神引领高职生文化育人的新时代价值在于引导创新思路、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形成精神动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递正向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知行路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工匠精神;文化育人;时代价值
新时代,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是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其有着坚实理论基础和时代价值。
一、新时代培育工匠精神的理论基础
研究工匠精神既是对工匠精湛技艺和精益精神的弘扬和传承,也是对工匠精神相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需要理论就是工匠精神研究的坚实理论基础。
人类活动的目的和归宿即是需要,精神需要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需要,是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内容,也一个哲学命题。人的需要经历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认识过程,经历了从低级的本能需要到高级的精神需要再到更高级精神需要的逐渐深入。
在中國早期思想史中,荀子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层次:本能需要、享乐需要、政治权利的需要和道德完善的需要,他认为本能需要和享乐需要是人的自然需要,政治权利的需要和道德完善的需要是人的精神需要,人在自然需要满足的前提下,应该全力追求精神需要。
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等西方大哲都认为人的精神追求高于物质追求。哲学家苏格拉底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喊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名言,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认为人只有追求知识、智慧等精神需要,才能够获得幸福。在马斯洛的著作《动机与人格》中,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由低到高的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后五个层次的需要明显属于精神需要。马斯洛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自我实现必然包含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马克思对人的精神需要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分析。他认为,一个完整的人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如同人的血肉,精神需如同人的灵魂,基本的物质需要是人生活的基础,怀有崇高的精神追求,达到追求精神需要的目的才是完整的人生;精神需要是人类对主观世界的认识,是人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既享受物质生活,又追求精神生活,是拥有全面人格品质的人的内涵。马克思认为精神生产创造精神需要,同时,精神需要又促进精神生产的发展。精神生产根据精神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需要。马克思坚信,人的精神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精神需要将是最主要的需要,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在物质需要满足基础上,更多关注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对更高精神需要的向往。工匠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人们精神需要与时俱进的时代产物,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就是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更高的精神追求。
二、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价值
工匠精神作为人的一种超越技艺本身的精神理念,有着丰富而深刻的价值,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其所包含的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非利唯艺的职业道德,卓越精湛的职业能力和道技合一的人生哲学,与文化育人在价值取向、培养目标等方面高度契合。文化的活力和张力有利于培养有精神、有灵魂的高职生,有利于铸造高职生德能并重的工匠精神,文化育人不仅能丰富工匠精神的内涵,坚定高职院校追求能工巧匠的办学信念,也能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活力。文化育人与工匠精神相因相生、相得益彰。更大范围来讲,文化育人既要从公民个体出发,深入培育价值观及基本素质教育,又要提高全社会公民的民族精神,达到引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及人民的幸福的根本目的。
(一)引导创新思、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良好的人力基础确保了我国制造业了的发展进步,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过去,人口红利和投资驱动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如今,随着内部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的持续上升和外部贸易数据下降,再加上东南亚等国家的低成本竞争和发达国家的抵御,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这些压力和问题,都要求改变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和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人力成本优势基本丧失。另一方面,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入合作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常态,未来,云服务、电子商务、数据处理等将极大推动制造业的发展。第三,现代消费者的精细化需求对制造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消费者对产品的个性化、舒适度、体验性、服务质量、服务时间等的要求越来越高。最后,受全球经济的影响,中国制造出口增速放缓,亟需不断扩大内需,刺激内部消费。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制造亟需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环保低碳高效制造体系,延伸制造业产业链价值,向高端制造业延伸发展,掌握核心技术,发展自主品牌。而这一切的转变都要以人才为基础,尤其是人才必须具有中国智造和制造强国所需要的精神、素质和能力。
工匠精神是向制造强国转变的精神基础,中国要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是基础。工匠精神中独具匠心的创造因素,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将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只有秉承工匠精神,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坚持钻研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完善产品细节和服务细节,依靠核心技术获得利润,形成中国自主品牌,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实现中国制造强国的梦想。以工匠精神引领文化育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不仅能为中国智造和制造强国的转变提供具有时代意义的人才基础,而且这些人才会影响周围的其他人,在我国社会形成强大的工匠精神,推动我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二)形成精神动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是匠心、匠术、匠德、匠魂的综合体现,是一种道德品质,这样的道德品质具有极大的认知导向功能,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尚精神的优良传统,工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一种优秀精神,值得推崇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崇尚精神的同时,更强调精神对于个人乃至整个民族道德的影响和人格的塑造。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塑造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感和民族大义,鼓舞着中华儿女不断奋发向上;中华民族的人道主义精神成为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公民人与人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革命时期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成为当代塑造勤劳勇敢、坚持不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中国公民人格品质的基石。工匠精神是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中国有工匠精神的存在,才孕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精品。工匠精神所蕴含的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基础上所具备的淡泊名利的职业操守和非利唯艺的敬业品质,对于高职生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涵养现代中国公民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工匠精神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时代精神和文化的体现,其所包含的对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与当代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和品格要求相一致。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中华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本身具有认知导向的功能,这与文化育人的功能不谋而合,以其为引领的文化育人能更好弘扬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
(三)传递正向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工匠精神具有文化育人功能,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育人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弘扬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
从内容来看,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态度,要求匠人要有匠术,其所蕴含的对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作态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个人层面的敬业精神,二者不谋而合。工匠精神倡导对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的个人层面的诚信精神相一致。不论是古代的工匠还是现代的工人,都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这方面是统一的。
從过程来看,工匠精神崇尚对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侧重突出是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两者都肯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肯定积极进取、努力劳动的价值,认为只有踏实肯干、诚实劳动,才能获得肯定,促进社会进步。历史上,匠人们虽然在有些历史阶段没有受到社会的重视,但是他们辛勤劳动为社会带来的价值依然得到了历史的肯定。
从结果来看,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慢生活”哲学,一种道技合一、追求完美的理想,是一种回应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处理社会关系的哲学取向,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去努力,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和世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为了创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社会。两者从结果上来看一致,都是激励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社会。工匠精神本身就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小到个人的敬业诚信品质,大到国家的富强文明,都在工匠精神中有所体现。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为高职生和社会大众提供了职业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这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找到了具体的落脚点,有助于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四)提供知行路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工匠精神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一种职业道德,是匠心、匠术、匠德、匠魂的综合体现,所以,工匠精神兼具心理提升的功能,能够有效提供知行路径,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工匠精神具有重视认知导向、重视文化育人、重视心理提升的因素和功能,这些都有利于人的专业技能的提升,文化水准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也必将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传承,最终推动社会进步。在高职院校学习技能和知识,能够让高职生掌握一技之长,掌握成为自由人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接受文化教育,在完善道德品质的同时完善人格,形成爱岗敬业、勤劳肯干、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职业道德和坚强耐心、乐于助人、和谐相处的为人品德。工匠精神包含的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作态度,淡泊名利的职业操守和非利唯艺的敬业品质,卓越、精湛的职业品质,道技合一、追求完美的理想等正是成为自由全面主体的标准和要求,符合文化育人的目的,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工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其自身在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就强调和重视职业道德和个人品质,这与文化育人的目的不谋而合。
新时代,劳动者仍然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细胞,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有力地促进劳动者自我价值的实现。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引导,对于高职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完善人格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影响。工匠精神的重塑可以从精神层面唤起工匠,启发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工作者提供清晰的方向和强劲的精神动力,并在其中实现工作主体的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 乔婷.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与路径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06).
[2] 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
[3] 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06).
基金项目:文章是2018年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般课题《工匠精神为引领的高职生文化育人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GXSZGZYBKT29。
作者简介:张玉红(1976.12- ),女,甘肃武威人,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干事,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政课教学与宣传统战;黄少华(1977.02- ),男,甘肃静宁人,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讲师,本科,研究方向:高校宣传思想、公路工程与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968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