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院校专业课程机制的探索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以国家政策为指导方向、行业需求为改革导向,质量教育为核心出发点,简要的分析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并通过问题剖析、理论架构以及对策观点这几个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职业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课程机制
  一、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院校专业课程机制的研究价值
  (一)国家政策为导向
  党的十八大对高校人才培养中创新创业教育部分作出重要的部署,国务院对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提出明确的要求。这也预示着,持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成为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全因素改革的核心动力;也成为促进高校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和具有创新精神的毕业生的重要手段。
  事实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变革的工作已经全方位展开,并且在工作中已经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和突破性的进展,过程中,不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还完成一批可借鉴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此基础上,为了加快改革工作的深化,近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2020年开始,高校构建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坚持以文化引领为核心的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成为改革工作的侧重点。
  (二)行业发展现状及需求
  人物形象设计行业为美容行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外美容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一个比较成熟的产业链,但是,国内美容业还处于摸索阶段。在国内这发展的几十年期间,美容行业中的人物形象设计行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随着这几年国家对于文化创意创业大力的支持,人物形象设计行业每年还在速度迅速扩张。
  人物形象设计行业作为一个全新的朝阳产业,具有较大的市场发展潜力。虽然,目前美国、日本、韩国形象造型需求比例是我国的两倍。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消费认知升级,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受美的消费。另一方面,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将涌入人物形象设计行业,人物形象设计机构数量将正在逐年的增加。另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也能为行业的扩张赋能,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行业和专业发展意义
  人物形象设计属于新行业、新专业,它与其他发展成熟的行业、专业有许多不同之处,虽然人物形象设计行业、专业在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爆发力,但是在高速发展背后又暴露出成熟度缺乏的事实。
  主要的问题为以下两点:a.离职率高,岗位定位不清晰;b.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跟专业课程融合度低。究其原因,根本原因是人物形象设计行业社会发育不健全,虽然行业发展迅速,但是飞速发展的背后带来的是高素质人才极度缺乏、企业规模小、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而事实上,面对此类问题,需要在专业、行业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营造一个良性的职业氛围,才能让这个岗位逐渐成长。这也是根本的解决离职率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专业需要坚持把行业岗位和职业需求重点研究对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作为重要工作落脚点。
  二、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院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教育思潮,越来越受到各界相关单位的重视,各高校也正积极探索跟自身院校特色相符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学者们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理论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同时,在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方面也累积了丰富的成果。在各方有利因素的推动下,课程体系构建、教师团队的建设等,都取得不小的进展。而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在面对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时候,还是会碰到形形色色的问题。比如,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认知比较滞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有待健全等问题。
  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院校专业课程机制的理论架构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机制的内在联系
  创业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使之具备较强的协调、组织以及管理能力;而专业教育是指通过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育出具有适应社会的,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当今多元化社会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机制之间的协同构建是具有一定的因果联系。在创新创业教育的领路下,不但拓宽专业课程机制发展更多的可能性,又能使专业课程机制满足时代的多元化需要。
  在教育改革的工作中,我们应当把目光聚焦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机制的有机结合,过程中,必须要强调结合的系统性、明确性以及专业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站在发展性的视角来应对创新创业教育所带来的问题,只有在洞悉人物形象设计的行业发展的需求,才能真正把握专业教学的规律;才能确保学生在未来能够应对创新创业所的挑战。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机制的目标定位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改革过程中,需要我们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机制相融合的具体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所具备的目标应该符合人物形象设计行业和专业发展的需求。首先,学校应当着重教学制度的结构性优化,有效的磨合创新创业教育跟专业课程机制之间的不匹配;其次,专业层面应当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机制的目标更加明确,细化以和完善作為着力点;最后,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创新教学改革的整个过程里,课程为目标实现的落脚点,也是衡量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标实现重要的依据。
  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对策
  (一)建立融合观念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机制改革过程中,专业教学活动开展、行业发展、以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这几个方面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机制融合的重要因素。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机制进行融合的过程中主要面对的问题是教育者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机制认识的缺乏,因此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为改革过程中的重点。   高校需要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引起足够重视,通过相应制度的规范、计划的实施以及管理方式的转变,自上而下的内化创新创业教育变革的观念及行为。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机制的改革中,高校的教育管理的认知及态度将直接影响改革的结果,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转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并且对待学生教育应该从以技能为主的培训,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综合能力为核心。
  (二)构建协同人才培养体系
  有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认知为前提,还需要有一个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基于人物形象设计行业与专业发展的现状,构建一个良好的创业教育体系变的尤为迫切。在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中应包括理论知识学习、专业实践训练、相关创业实战平行的三大部分。在此基础上,需要充分考虑创新创业教育与业课程机制融合的纵向建设,这就要加强政府、行业、学校及专业之间的联动协作,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完整闭环,每个环节之间相互对接、相互协助,形成系統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构建全新、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是教育变革重要的一小步。长远来看,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要以提升学生个性化成长为核心,按“重基础、强实践、懂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思路,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变革,形成以政府、行业、学校以及专业为协同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闭环,并且完成学生成长与行业需求双对接模式的构建。
  (三)教学资源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创新教学变革中,我们把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作为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因此,我们把改革重点落实到专业课程的师资队伍、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设计。
  从课程建设的形式来看,创业教育课程的立体化构建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这种形式是从社会、行业以及学校的有序对接,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明确性、教育内容针对性、教学体系融合性等特征。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整合教学素材,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业课程机制的建设。首先,行业、学校以及专业应该建设创新创业教学管理小组,这样既能打通教学资源的对接,又能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有效性。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应当面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师资队伍的打造、课程内容的重构等一系列难题。因此,在行业、学校的双支持系统下,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保障,并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高效融合。其次,需要根据当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形式和学生发展的规律,不断递改进革工作,依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以及对创业教育需求,分层次、分类别的将这几种创业课程形式有秩序的融入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五、结语
  创新创业的底层逻辑是解决对社会行业需要的再细化和再聚焦,这对与行业也好,专业也罢,从本质上来说是一次资源的优化和整合,也是一次势在必行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杜辉,朱晓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基于北京地区高校的数据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7(5) : 91—94.
  [2] 王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成都创业学院为例[J].教育与文化,2015(2):53 - 56.
  [3] 张超,钟周.创业型大学视角下的创业教育 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
  [4] 刘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以西安地区高校为例[J].知识经济,2016(16).
  [5] 刘英.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48).
  [6] 柳思杨,梁牧云,谈昕,等.四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西南地区高校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7(13).
  作者简介:曹晨(1987.07- ),男,汉族,浙江宁波人,研究生,专业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人物美学分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873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