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对生态女性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国内对生态女性主义的传播最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早期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进行传播,在我国整体的发展趋势较为缓慢。互联网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它的传播进程,网络凭借信息量大、受众广、传播快、用户群体年轻化、方式多样性等特点对其在中国的传播无形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存在难以有统一正确的价值取向、受众群体受限、信息分散导致的核心传播力缺乏等不足之处;要想借助互联网提升生态女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程,就要建立权威专业的网络平台,整合零散的网络资源,采取O2O模式进行扩散传播。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互联网;传播局限性
  生态女性主义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由法国学者弗朗索瓦·德·埃奥博尼(Francoised'Faubonne)在《女性主义·毁灭》一书中提出,这是首次把女性所受的压迫与自然所受的压迫直接联系在一起,并非只是将生态、女性、人类三者拼凑而成。国内学者对这一理论研究相对起步较晚,研究较少。截止到2019年5月在中国知网“主题”中键入“生态女性主义”一词,可检索到相关文章2637篇,最早的一篇发表在1995年。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国内学者们普遍关注的,其理论意义在于:它重申了无等级制度的组织形成,倡导非暴力行为,关注我们现在日益受到破坏的环境,对以往的环境哲学提出了挑战。其现实意义在于: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多元的生态文化、一种关怀主义伦理学和关联主义伦理学, 它在保护妇女权益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李敏在硕士论文《生态女性主义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启示》中提到,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建设现代化的必需,而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需要妇女的积极、广泛的参与。女性的充分参与是建设生态文明必不可少的条件。妇女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是特殊的,在家庭中,她们可以成为节水节电、爱护资源、保持环境卫生的骨干。曲建慧在其硕士论文《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发展问题研究》中提出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发展问题,要重视女性在生态发展中的作用,并呼吁学者在研究发展问题时应当适度运用性别分析,要倡导多元和谐共生的理念。而陈霞在《道教贵柔守雌女性观与生态女权思想》一文中,首次将我国将生态女性主义研究推至宗教视域。谢鹏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韦清琦的《中国视角下的生态女性主义》又对在文学领域的研究有较为详细的论述。陈娟在《生态女性主义法哲学范畴研究—基于环境保护法视角》一文中,指出“女性进入法律职业代表着一种全面的社会利益,因为女性能够由此通过关心他人、通过平等地而非征服地对待客户、通过以调解和调停而非对抗的手段解决争端,使法律变得人性。至此,生态女性主义从政治、哲学、文学、环境、宗教再到法律等多学科领域的传播已初见模型。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生态女性主义在国内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一、互联网对生态女性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积极影响
  (一)信息量巨大、受众广、传播快
  2019年2月28日,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9.6%,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433万。我国网页数量达到2816亿个,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高达711.1亿GB。互联网的传播的特点,决定了信息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移动网络由90年代的1G到现在的4G,预估到2020年5G将全面推广,这中间也才短短20年,如果你需要下载一部2GB的电影,用5G仅仅需要20秒的时间,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凭借着互联网受众广、信息量大等特点,在国内传播的速度明显上升,这一思想在人们意识中,尤其是女性意识中逐渐苏醒。
  (二)受众群体趋向年轻化
  我国网民数量庞大,其中有将近一半的人处于20~40岁之间,整体趋向是年轻化,这个年龄段正是处于身心由半成熟迈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高等教育的黄金时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萌芽在国外,借助于网络使这一思想在中国年轻群体当中可以迅速传播并且接受,使女性在各个领域的地位逐步受到重视,进而推动社会和谐有序的向前发展。
  (三)传播方式的多样性
  互联网传播的最明显的优势就在于多样性,其中网络存在形式的多样性如台式电脑、笔记本、ipad、手机等设备均可以使用网络,这就大大降低了使用网络的成本和地点,使信息的传播无时无刻都可以发生;网络内容的多样性如网站、视频、音频、APP等使传播的方式从文字到声音再到图片图像,而生态女性主义的传播也从原本单一的外籍纸质文献逐步发展到集电子文献、音频、网络短视频等多渠道传播,多元化发展的立体模式。
  二、互联网对生态女性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局限性
  (一)难以统一正确的价值取向
  互联网虽然数据量庞大,但往往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状态,生态女性主义不是生硬的把生态学与女性主义相加,即不是1+1=2,而是1+1>2,也不是简单的女性主义。它是一门将生态、女性、人类三者有机结合的思想,突出了女性在生活、工作、生态环境等方面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思想不仅仅是女性思想的覺醒,更是男性尝试用女性视角来审视女性在社会分工及生态环境中作用的一个窗口。网络传播中由于信息太过冗杂,关于生态女性主义也没有一个统一正确的价值取向,导致接收这一思想的群体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而更多的只能凭借个人理解来对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进行解读,往往导致思想的误读误传。
  (二)受众群体有限
  我国网民年龄结构整体偏向年轻化,50岁以上的网民只占12.5%,这一比例明显偏低,传统教育在我国依旧是处于主导地位,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50岁以上的群体目前在我国职业领域基本处于中高层,家庭关系领域属于夫妻、父母或爷奶,从职业领域和家庭关系领域来看50岁以上群体处于相对权威核心的地位,在孩子教育方面更具有发言权。通过互联网进行生态女性主义的传播,最容易被忽视的也是这一群体,将这一群体纳入到传播对象范围内,对于更好更快传播生态女性主义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信息过于分散,缺乏核心传播平台
  互联网信息除了数量庞大,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较为分散,2018年仅网页数量就高达2816亿个,以百度搜索为例,在百度搜索框中键入“生态女性主义”,相关网页就有866000个,庞大的数据量分散在约86万个网页当中,除了信息过于分散,还未对无效信息或错误信息进行筛选,导致这一思想传播扩散出现障碍,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有些还会通过网络接触到盗版文献或错误信息,进而对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过度解读或错误解读。
  三、提升互联网对生态女性主义传播力的举措
  (一)建立权威专业网络平台
  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兴女性思想,传入中国时间较晚,在国内发展进度也较为缓慢,关注这一思想的国内学者较少,理论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2009年8月,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在“关键词”中键入“生态女性主义”一词,可检索到相关文章322篇;[9]而截至2019年5月,在中国知网“主题”栏中键入“生态女性主义”,可检索到相关论文2637篇;10年产出2300篇相关论文,年均仅230篇,研究学者少,研究进度缓慢的现状迫切需要改变。目前国内尚没有关于生态女性主义权威的专业型网站或者传播平台,建立相对权威专业的网络传播载体势在必行,例如“美团”“饿了么”专做美食类,有需求自然联想到这类APP,生态女性主义的传播亟需这样一个网络传播平台,让需求成为自然。
  (二)O2O模式同步进行
  互联网传播生态女性主义会出现传播年龄分层问题,针对20-40岁群体,他们对于网络需求程度更明显、更普及、更易接纳,对他们来讲更为便捷,可主要采取线上传播,即网络传播;而对于网络接纳程度相对偏低的50岁以上群体,可采取网络+实境的模式同步进行传播,即线上+线下的O2O模式,线上开展网络授课、公益视频拍摄,音频录制等,线下可开设实境体验、公益讲座、环保活动、成立相关社会组织等形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这一群体使用网络的积极性,更能让他们感受到网络与现实交互体验的乐趣,提升生态女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力。
  (三)网络资源整合
  目前关于生态女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不够深入,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一个整合专业资源的平台,导致相关研究推进缓慢,网络资源碎片化的特点,决定了资源整合的必要性,要提高研究进程,推进研究深入,整合现有的网络资源,形成一个专业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搜索平台,对推动此领域的理论研究,提高女性在生活、生态中的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京东”“淘宝”等购物平台,通过整合一个个零散的网络店铺,进而形成了庞大的网络购物平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也建立了全新的购物体系。
  四、结语
  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独特的外来思想文化,融入了哲学、生态学、伦理学、环境学等多门学科,通过女性视角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不仅可以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共处,还尝试为男性提供了一个用女性视角来审视女性在社会分工及生态环境中作用的窗口,使人与人之间,尤其是男性与女性之间更为平等和谐的相处,对推动社会地位的提高,改变社会分工角色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应用,更值得学者们进一步探讨研究。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成为了目前传播的主流方式,它在国内的传播很自然要通过互联网,而互联网又对它的传播起着积极和消极的作用,文章综合对网络价值取向、受众群体、资源碎片化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针对目前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通过网络在国内传播普及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才刚刚起步,现状并不容乐观,未来的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赵媛媛,王子彦.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述评[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05)
  [2] 李敏.生态女性主义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启示[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4.
  [3] 曲建慧. 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发展问题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
  [4] 陈霞.道教贵柔守雌女性观与生态女权思想[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8):37-40+158.
  [5] 谢鹏.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在中國的接受[D].湘潭大学,2005.
  [6] 韦清琦.中国视角下的生态女性主义[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19-23.
  [7] 陈娟.生态女性主义法哲学范畴研究——基于环境保护法视角[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05):236-237.
  [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9,28(02):13.
  [9] 贾靓.生态女性主义研究综述[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1(06):53-57.
  作者简介:柴明阁,硕士研究生,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方向:生态伦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876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