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种植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和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种植核桃的过程中病虫害问题严重影响了核桃的发育与生长。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核桃种植存在的问题,并对病虫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究,提出防止病虫害的措施,从而为今后完善与优化防病虫害的方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核桃种植;病虫防害;措施
核桃中含有的营养价值比较法丰富,其中包含钙、锰、锌等微量元素,具有补脑与强身健体的作用,同时核桃还有一定的医疗作用,合理的食用核桃对于人体血管有一定的软化作用,有利于增加肠道的吸收能力。另外,核桃也是广受人们欢迎的坚果产品之一,因此种植核桃也成为了某些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
一、防治病虫害需遵守的原则
在种植核桃时,很有可能会出现病害与虫害,甚至会出现两者共存的现象。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仅依靠一些药剂进行防治,虽然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很有可能会破快核桃园的生态系统,从而病虫害的抗药性会随之增加。近几年,生态防治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优化,可以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同时生态系统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要秉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这样不仅可以为核桃树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而且也能够防治病虫害的侵袭,从而提高核桃的产量与质量。
二、核桃种植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不适宜种植核桃。核桃属于一种深根性的果树,虽然对于生长环境与土壤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仍然需要肥沃的土地进行耕种,同时土地还要满足良好的光照,不同的核桃树种有着不同的种植环境与土壤,因此在种植时应该因地制宜,选取符合条件的树种进行种植。近几年核桃产业的发展趋势比较良好,核桃种植的面积也随之增加,但盲目的种植导致核桃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环境,出现了树苗发育不良等现象。
(二)破坏了核桃园的生态系统。核桃的种植面积比较大,所形成的核桃园区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相比较其他的农业系统,核桃生态系具有很大的不同之处,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维护与管理。在种植核桃的过程中,如果喷洒大量的农药和除草剂,会导致核桃园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一些有利于核桃生长的植物数量也会随之减少,从而降低了核桃园生态系统的防控能力。
(三)核桃园缺乏科学的管理。由于受到传统技术的影响,很多核桃园的管理模式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管理方法过于简单,不能够对核桃园的发展状况进行很好的预测,通常进行事后管理,给防病虫害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应该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不断提升核桃园的管理水平,从而能够做到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
三、核桃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与方法
(一)核桃病害的防治措施。核桃的病害主要分为炭疽病、黑斑病、白粉病、枯枝病等等,危害涉及的面积较广,损失也比较严重,因此应该对这两种病害引起高度的重视。
第一,防治炭疽病。该病主要是真菌感染所导致的,核桃的枝芽、叶片、果实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果实很容易腐烂,并且果树的饱满程度也会有随之下降。防治的方法:合理的施有机肥,控制好施肥量;将早期发生病害的树枝与果实进行及时的处理,并集中进行烧毁,以防止传染给其他的树枝与果实;事前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在幼芽与开花后可以运用乙酸铜进行预防,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控制好用量;病虫害发生以后可以采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代森锰锌等溶液进行治疗,在喷洒时应该选取好规格,并且要控制好用量,如果较为严重的虫害,可以在此基础上合理的使用宁南霉素与苯醚甲环唑,并进行交替使用。
第二,防治黑斑病。黑斑病主要是由细菌感染所导致的,会对核桃的幼果以及叶片造成很大的伤害,核桃的幼果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小褐色斑点,并且虫害的面积也会不断扩大,幼果也会随之腐烂与干瘪,甚至会出现落果的现,一旦核桃的叶片出现黑斑,叶片就会随之变黄,最后干枯腐烂。防治的方法:首先对种植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其次及时处理病叶与病果,防治二次传染,最后合理的运用药剂进行处理,在没有发芽之前可以涂抹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防治病菌的产生,在幼苗的生长期可以采用波尔多液进行处理。
第三,防治白粉病。白粉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发生病害的时间主要在核桃生长的初期,主要表现在核桃的叶片与树枝上。白粉病导致树叶与树枝脱落,降低核桃树的生命质量,并且与不利于核桃果实的生长,导致产量与质量严重的降低。在患病的初期,叶片会有黄斑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叶片也会逐渐发生不同程度的卷曲,导致核桃树的嫩芽缺乏营养,核桃树的枝叶也会随之干枯,甚至会导致核桃树死亡。在治理白粉病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核桃树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首先应该清理核桃树附近的杂物与垃圾,其次对于一些腐烂的树叶应该及时进行处理。在施肥的过程中应该合理的选用化肥,增强核桃树的抗病能力,在发病的初期,可以采用石硫合剂进行处理,或者可以采用抗菌霉素进行治疗,这两种处理方法都比较有效,并且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第四,防治枯枝病。枯枝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对核桃树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甚至会导致核桃树枝的死亡。与其他的病害相比较,枯枝病的扩散性不是很强,但一旦发病就很难治疗,严重危害了核桃树的生长,直至导致死亡,这样不仅浪费了成本,而且产量很难达到基本要求。在患病的初期,树枝与枝叶会逐渐变黄,之后一些病菌开始破坏树叶与树枝,直至破坏整个核桃树,最后树枝与树皮会逐渐变成褐色,树皮也会随之脱落,直至核桃树死亡。在防治枯枝病的过程中,首先应该选取良好的树苗,并对核桃树进行有效的管理,另外,还要合理的增加有机肥的用量,提升核桃树的防御能力,同时应该定期的清理核桃园,保持核桃树附近的整洁性,修剪核桃树的枝丫,并在开口处喷洒波尔多液。
(二)核桃蟲害的防治措施。
第一,防治核桃缀叶从螟。这种害虫的危害性比较大,会给叶肉造成很大的损害,甚至会把叶肉全部吃光。防治的方法:首先可以采用相关的药剂进行处理,在幼虫的危害期可以运用乐果乳油或西维因可湿粉进行防治。其次在虫茧越冬时期,应该处理掉根土壤中的虫茧。最后在发生幼虫群体危害时,应该将这些幼虫集中起来进行烧毁,从而能够很好的预防虫害。 第二,防治核桃云斑天牛。该虫不仅导致嫩芽、叶受到损害,而且树干也会受到一定的损害,啃食树干会严重影响核桃树的生长与发育,甚至会造成树干的死亡,对核桃树具有致命的危害。防治方法:可以采用喷洒杀虫剂进行处理成虫;在成虫产卵时,可以将石灰、硫磺粉、食用盐进行混合溶入到水中,并将溶液涂抹到树干的基部,消灭虫卵。
第三,防治核桃长足象。该虫主要破坏核桃树的嫩枝与幼芽,阻碍了核桃仁的发育,造成了果实脱落,严重影响了果实的质量。防治的方法:首先在盛虫时期可以进行人工捕杀,在捕杀时应该避免自身受到伤害,其次可以通过一些药剂进行防治,在成虫出现一直到幼虫卵化阶段,可以使用白僵菌液或者辛硫磷乳剂进行防治。在成虫的初期,可以在下雨之后采用辛磷乳剂或者毒死蜱乳油进行防治,这样效果会更加的明显。
第四,防治串皮虫。串皮虫通常也被称为核桃小吉丁冲,主要对核桃的树枝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使树枝逐渐变得枯梢,从而树冠变小,核桃的产量也有所下降,如果核桃的幼树受到虫害时,很容易造成核桃幼树的死亡。防治的方法:首先应该处理虫源,并在采摘核桃果实之后,应该对受到虫害的枝条进行烧毁处理,其次可以将虫卵集中起来进行烧毁。另外,可以采用药剂防治与生物防治,从每年五月份的中期开始,每半个月左右可以喷洒敌百虫溶剂进行防治,在成虫发生期可以用敌敌畏乳剂或者敌百虫晶体杀死成虫。由于串皮虫的天敌是寄生蜂,因此也可以释放适量的寄生蜂进行生物防治。
第五,防治核桃扁叶甲。这种害虫的伤害具有集中性,在幼虫与成虫时期食用核桃的叶片,使叶片受到严重的伤害,核桃树的生长发育情况也会随之减弱,甚至核桃树会出现枯死的现象。防治的方法:首先可以对越冬虫源进行处理,其次在开春时,处理树干上的老翘皮,并将这些老翘皮进行集中烧毁,消灭越冬的成虫。另外,由于成虫具有一定的趋光性,可以通过黑光灯消灭成虫,在每年的4月份到6月份之间可以通过一些药剂进行防治,可以运用硫酸烟碱溶剂或者氯氰橘酯乳油进行防治。
四、提升防治核桃病虫害技术水平的策略
(一)实施综合化防治。不同的虫害发生时期也不相同,因此应该根据虫害的类别与时期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综合防治,比如运用化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同时也可以运用人工的方法对核桃树进行相关的处理,比如修建树枝等等,从而有效提升核桃树的抗虫害能力。
(二)学习新进的技术。想要逐渐提升核桃的抗虫害能力,那么应该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与防虫害技术。可以聘请专家进行指导工作,讲授先进种植技术与防虫害的方法,从而有效提升防虫害技术水平,确保核桃树能够健康的生长。另外,还可以通过一些网络平台学习相关的防治技术,并建立健全的防病虫害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防病虫害的效果,而且也能够有效推动新防治技术的应用。
(三)加强病虫害的预测。在种植核桃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病虫害的预测工作,可以在种植区域的附近建立防病虫害监测办事处,对核桃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与预测。并且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使当地的群众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其中,从而有利于提升核桃的质量与产量。
五、结论
综上所述,病虫害严重影响着核桃的质量与产量,因此应该学习先进的技术,实施综合化的防治手段,加强对病虫害情况的预测,从而提升核桃的质量与产量,增加人们的经济收入,为今后防病虫害工作提供良好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傅涛.红河州核桃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探讨[J].绿色科技,2019(05):88-89+92.
[2]黄戎.腾冲市玉米种植方法与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J].南方农业,2018,12(20):19-20.
[3]王子昂,郑瑞华.核桃种植中主要病虫害的生态防治措施[J].种子科技,2018,36(05):90.
[4]趙涵昱.河北省太行山区核桃主要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8(01):27-28.
[5]宋春杨.核桃虫害的形成及防治技术[J].山西林业,2013(05):47-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948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