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马克思实践哲学观内涵及其当代建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基于实践观点的时代精神的精髓,从人的生存方式理解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角度发展实践哲学,才能更好地理解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挥人的主体性及其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当代建构
  一、马克思实践哲学观内涵
  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内涵可以说是实践的哲学观,他自己表述为终生坚持贯彻的实践唯物主义思维方法。但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的真正转变。只要你回到马克思的早期作品中,你就会发现实践哲学的概念。
  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间的差别》中,涵盖了人与自由的内在联系,人的自由的存在来自于充满偶然性和感性的生活。马克思认为,精神自由只能通过实践的力量来实现,即实现“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哲学的作用是批判和改造世界,通过理性批判改变非理性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在改变世界的同时,哲学必须不断完善自我,借鉴世界哲学的内涵,通过精神与现实的结合,实现合理发展。哲学研究的对象从抽象概念转到人的感性世界,将人的精神自由的实现与现实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表明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思想萌芽。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继续从对象化劳动、异化劳动和人的生命活动等方面深化其实践哲学思想,他把实践理解为“自由自觉的活动”。首先,马克思从实践活动开始,将人的生命本质定位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认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因此,作为人的活动的实践,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性。其次,马克思强调了对象的生成性原则,否定了传统哲学所倡导的静态“镜像”认知模式。这种“镜像”认知模式忽略了主体的特定历史存在,马克思颠覆了这种认知模式,也就是说,在现实的历史条件下,人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马克思用“人化的自然”、“人类学的自然界”、“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来指代人的活动对象并从实践活动的角度来看人和自然的关系,将自然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同时从实践的角度理解社会生活。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系统地阐述了实践哲学的概念。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还指出:“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里,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理解人,并认为如果不从现实出发,就无法完成从抽象的、理论的人到现实的、文化的人的转变。在理解人的本质时,必须要把人纳入现实的历史活动中,关注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续对人的具体存在特性进行论证。“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那些参与历史的人必须是“进行生产劳动的现实的人”,“这种生产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 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 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当与历史、社会和文化环境发生关联的时候,揭示了个人的意义和价值。人的本质与他们自身的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关。这样则否定了传统哲学中理性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超越了过去哲學家用抽象的、普遍的方法在个人和类本质、个体和整体的关系中去理解人的存在的特征。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的本质和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感性世界的存在基础。马克思反对德国古典哲学并具有这样的讽刺:“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爱好宁静孤独,追求体系的完满,……就像一个巫师,煞有介事的念着咒语,谁也不懂得他在念叨什么。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因此,正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马克思提出用实践哲学来批判现实,实践哲学不再属于传统的“解释世界”的哲学理论,而是属于批判性地解释和改造世界的哲学方法。可以说,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一种文化哲学,因为他把哲学从“天国拉回了人间”,把哲学带回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这里所说的马克思实现了哲学从天国回到人间,就是指马克思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理解置于市民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强调人在实际的文化创造活动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从实践的角度理解人,完成了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转变。从人的活动和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来审视人,实现了对现实的人的理解,使哲学成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科学,从而奠定了批判现实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马克思“实践哲学不再仅仅属于简单地‘解释世界’的哲学理论,而是属于革命化和批判性地诠释世界并现实地‘改变世界’的哲学理论。在实践哲学中‘改变世界’的用作在于它作为人类历史进程的规范和批判功能,是现代工业文明的本质和深厚的文化精神。”因此,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内涵是将实践运用于活生生的人的历史活动,摆脱人的历史,摆脱人的实践,任何理论建构都不会成功。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观当代建构
  在现代社会,高科技主导着实践,这是人类实践史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确指导下,当代实践的内部结构、基本性质和发展规律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具有独特现代特征的新型实践形式。
  科学技术作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自20世纪中叶以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使用已成一种主要的实践发展特征,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和海洋工程等高科技是主要标志。促进社会实践从工业经济向信息或知识经济转变,带来了当代实践规模、速度、水平等的重大变化,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进步的变化。一方面,人类的全球性社会互动加剧,使人类真正能够生存与发展。真正开始将自然视为阶级的主体,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解;另一方面,它也扩大了实践客体的范围,并开始发展到更广阔的宇宙和微观世界等更深层次的领域。这表明当代社会实践正朝着越来越科学、信息和智能的方向发展,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意义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作为人类实践史上划时代的变革,发展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当代形式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基于当代实践、建构当代形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首先,运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理论框架,合理地解释当代实践的技术特征及其重大变化,规范和促进当代实践的合理发展、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第二,在研究当代实践的技术特征及其重大变化时,还需要建立符合当代实践的特殊性和当代变革的内在要求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也是必要的。通过这一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我们将解决并应对当代实践中所激发的新问题、新挑战。通过系统分析当代实践的特征及其哲学内涵,对当代实践及其积极和消极价值观的整体反思,深入了解当代实践的未来趋势和人类学价值,进而全面丰富地发展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内涵和本质。最后,我们必须处理当代实践的技术特征及其重大变化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内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继承。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内涵是对人类现代实践基本特征的系统分析和全面探讨,它充分肯定了现代实践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明确了现代实践的掠夺性发展现实及其异化后果。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告诫我们,必须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不仅要分析人类历史的世界转型和普遍交往的可能性,还要指出世界的这一历史进程很可能摧毁每个民族的独特特征,使每个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转变;它不仅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异化的根源,而且还发现了颠覆它的实践力量。當代形式的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建构必须建立在其核心本质的基础上,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否则,对当代实践特征及其影响的分析可能会偏离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轨迹,两者之间的固有相关性和逻辑性是分开的。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全面考察当代实践特征,是建构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实践科学形态的机遇和关键,科学地提升当代实践哲学的内涵,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时代,是一个机遇和关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衣俊卿.现代实践哲学的文化内蕴—兼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精神[J].开放时代,1995(06).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朱荣英.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其后现代境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41.
  作者简介:王晓筱(1991- ),女,汉族,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1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086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