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工业、农业等领域的发展项目所衍生出来的污水与废弃物对我国地下水的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就要求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监测及质量控制工作,文章重点介绍了现如今我国对地下水的监测与评价方式,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旨在于能够对我国地下水的监测事业带来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地下水;水质监测;评价;研究
  一、关于我国地下水的质量状况监测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工业领域的发展不断地实现了突破,这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基于此,相关环保职能部门出台了《全国环境保护监测工作要点》的条例,其中明确规定在我国各地建造统一的地下水质量状况监测点,各地站点均需要采用一致的地下水质监测方式,并执行一致的标准与要求,旨在于确保我国地下水的质量检测要符合科学化及规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地下水质量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种机制,能够令相关的环保部门及时地获知相关企业下一步的生产是否会对附近地下水产生污染的情况,这对避免监测资源的浪费以及提升监测质量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不到位的情况出现。
  二、对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研究
  (一)地下水质量状况监测要求分析
  在现阶段,相关环保部门对各地的地下水质量状况监测点均提出了一致的要求,各个地区的监测点需要从当地地域的实际特征、污染范围、地下水的开发与利用等问题开始入手,首先需要定点已受到污染的地下水的位置,并安排实地调查工作,前期工作主要为地下水质量状况监测点的定点提供科学根据,通过对地下水质量状况监测系统结构进行完善,确保各环节工作都能够符合以点带面、以面概全的要求,从大局的角度上出发才能够对地下水质量状况进行综合性检测工作,进而掌握不同地区地下水区域分布的具体信息,在通常的情况下,我国地下水质量状况监测系统结构是由专用观测网点以及基本观测网点这两个部分组织而成的,基本观测网点指的是当大面积的地下水在被开发利用以前及被开发利用后,当地地下水资源所呈现出来的动态变化与实际的发展形态,获知这种变化是对后续对水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基于科学角度上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等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更具科学化的根据。专业观测网点则主要是为了了解地下水的来源与部分专业性问题所设立的地下水质监测点。
  (二)监测项目及样本采集工作
  如何充分掌握地下水实际的污染状况,首先要对当地地下水展开进一步的监测工作,同时还要按照当地环境及地貌的具体形态来对地表水实施针对性地监测项目。在一般情况下,地下水的监测成分涵盖了铝、硝氮、钙、钾、钠、镁等相关的有机物,另一方面,监测点同时还要根据当地的工业及农业的污水排放以及生态特征实施增减监测项目。
  (三)记录地下水质量状况监测数据信息
  地下水质量状况监测点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填写环境状况记录表单,记录内容为当地泉、井等设施的具体地貌特征以及监测点的地下水层特征等,同时还要记录好关于当地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情况及周围居民的生活、生产情况等信息。在现阶段,所有地区的地下水质量状况监测点需要采用标准的地形比例尺来完成相关的记录工作。另外,还要设计不同的记录标志来区分地下水层的具体类型,并做好独立性的编号。地下水的监测工作要根据不同的阶段进行,即在丰水期、平水期以及枯水期这三个阶段的检测标准要与不同地区的卫生饮用水标准保持一致,从而对地下水的主要成分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地下水质存在污染标准的情况就要在完成定位之后做好记录工作,最后生成记录表单。此外,对获得的监测数据要按照标准比例缩放,然后制成地下水污染分布图、水质营养化区域图等工具,在生成表单以后还要认真整理,然后完成相关的报告工作,最终根据地下水实际的污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及保护措施。
  三、对地下水质量状况的评价
  根据上文所提到的要求,也就是我国环保部门对各地地下水质量状况监测点提出的各项要求包括要严格根据当地地下水的具体特征及分布区域等问题来对地下水质量状况的水质进行评价工作,通过采用科学的计算手段,最终获取不同地区地下水质量状况的相关等级以及对应的评价指标。基于我国在1993年所出台的《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条例,该条例基本上满足了绝大多数地下水质量状况的监测标准条件,在目前的发展阶段,我国目前对不同地区的地下水质量状况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了:物元拓展法、模糊综合评级法、综合指数法、灰色关联度法、灰色聚类法、集对分析法、遗传算法、多元回归模型法、人工网络法、主成分分析法、逻辑斯蒂曲线模型法等各种不同类型的评价方式,众多监测方式中,灰色聚类法主要是利用灰数的函数来成为依据进行描述,把地下水质的指标系数以及级别通过采用灰色系数来描述,最终对地下水质实施评价及分类工作。在这种条件下,监测人员在对地下水质等级进行评价时,需要注意按照灰色系数来进行表现,并基于科学的角度上将水质进行分类。此外,监测人员在为水体环境的质量状况展开等级评价工作的过程中,完成筛选后的所得评价目标需要按照具体的监测数据来作为项目的参考思路,而对水体的质量等级系数则作为比较的内容,通过结合的方式,就能够将最终比较项目的结合通过参考项目对应的评价等级,来作为待评价地下水的质量状况等级结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及地下水的监测力度,对不同地区的地下水进行定期评价,才能够为生态环保部门的各项工作提供标准的依据,这是确保各项环保工作顺利展开的前提条件,另外,随着我国工业及农业领域的不断发展,需要出台相关的环保管理体系,不断优化环境质量监测机制,通过層层把控,为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哲,郑秀清,陈军峰等.利用灰色聚类法评价大同县地下水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3):270-275.
  [2]彭卫星.地下水环境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J].低碳世界,2014,(8):130-130,131.
  [3]陈末,卢文喜,侯泽宇等.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吉林西部地下水水质评价[J].节水灌溉,2013,(5):29-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239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