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水质监测现状与安全对策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水是生命之源,饮用水的安全性对于人类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产生了致命性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发展中社会各阶层对于用水安全的关注度极高。在此过程中分析如何科学有效地落实饮用水水质监测,并且确保饮用水的质量合格性,成为当前饮用水水质监测部门及研究人员长期研究的课题。文章针对当前我国饮用水水质监测现状与安全对策,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 饮用水;水质监测;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R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5(b)-0172-02
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各类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数量原因各类资源的人均量较少,其中水资源的人均量为2 300 m3,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属于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1]。但同时由于人口基数庞大,我国又是用水量最多的国家。因此落实饮用水水质监测,从国家层面及社会发展的层面分析,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是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生存之战。
1 我国饮用水水质监测发展现状分析
1.1 城市饮用水水质监测现状
分析当前我国城市饮用水水质监测发展现状,由于各类行政机构的配置较为完善,以及各项资金的配置较为充足。当前城市饮用水水质监测现状较为良好,为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分析城市饮用水水质监测存在问题,多出现于末端供水方面。
1.2 乡镇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现状
乡镇农村为我国行政末端,其供水系统也多为同一系统。当前在发展中其饮用水水质监测机构设立也较为完善,但在人员专业性,作业规程,监察系统设置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为:较多现状下由于前期的水质保持较好,因此饮用水水质安全情况良好。但在出现水质污染事故时,则出现了较多的不良现象。具体如事故处理缓慢,执法效果不合格,群众满意度低下的现象。
2 我国饮用水水质监测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饮用水水质监测技术问题
饮用水水质监测中监测技术问题为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饮用水水域水质监测中,多为固定点位的水质监测设备,缺少移动监测设备的配置,以及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2]。该类现象下造成饮用水水质监测在具体落实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单一性,如末端或中端出现水质污染现象,或水质不达标现象,无法及时有效地分析处理。
2.2 饮用水水质监测的站点分布问题
饮用水水质监测中监测站点的分布问题,对于水质监测质量影响重大。分析当前在实际发展中,因饮用水水质监测站点分布不合格,造成的监测效果不达标现象也较为多见。具体分析当前饮用水水质监测站点分布不达标,主要的原因为:监测单位资金不足,造成的站点配置不足;站点设计人员的专业度较低,造成的占地配置设计不合格等[3]。
2.3 饮用水水质监测人员的意识问题
饮用水水质出现问题造成的危害为广泛性和区域性,对于流经区域的人类及动物生存,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4]。基于当前饮用水水质监测的执行层面进行分析,因饮用水水质监测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造成的水质监测频率不足,水质监测技术操作不规范等现象也较为多见。最终分析因水质监测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造成在具体作业中的作业效果较差,未合理达到水质监测的目的。
2.4 缺乏饮用水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饮用水水质出现污染现象造成的危害范围较大,分析当前在实际发展中因监管部门,未设立饮用水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造成的不良现象也较为多见。由于基层部门未设立饮用水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造成在事故出现时,无法快速有效地进行事故的处理[5]。并且由于缺乏应急预案的设立,造成了事故出现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秩序问题,以及较大的用水安全性问题。
3 饮用水水质污染的主要类型及造成原因分析
3.1 水源污染
饮用水水质监测中水源污染为主要存在的问题。分析水源污染的形成原因,主要为:地下水污染造成的水源污染;人为投毒造成的水源污染;企业违规排放造成的水源污染;垃圾倾倒造成的水源污染等[6]。水源污染现象的出现,对于饮用水的安全应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且形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及广泛的社会危害现象。具体如:渔产死亡,用水人员患病、死亡等现象。
3.2 供水二次污染问题
饮用水水质监测中末端供水监测为主要的检测区域,当前在实际发展中因供水二次污染,造成的水质质量不合格也较为多见。该类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供水应用质量,并且直接造成了用户的用水安全问题。通常情况下分析供水二次污染现象,主要表现为:饮用水异味,存在沉淀物,存在“红虫”等。
3.3 行政部门处罚及监管力度不足
饮用水水质出现污染现象,主要为人为污染,自然污染两类。其中人为污染为:企业排放,投毒等,自然污染主要为:藻类繁殖过快,水源地渔产类疫病等。分析该类现象造成的水质污染原因主要为:行政部门针对违规排放企业处罚不到位,对水源地的安全防护不到位,对水源地健康体系建立不合格等。
4 针对当前饮用水水质监测中存在问题的安全对策分析
4.1 加大资金投入,引进新型水质监测技术
为有效地提升当前饮用水水质监测质量,监管部门应注重引进新型水质监测技术,进行相关问题的处理。具体落实中为确保资金的有效投入,区域行政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应加大对饮用水水质监管部門的资金配置,或通过直接采购相关仪器设备的方式,为饮用水水质监测机构的作业开展提供支持,以此保障区域用水安全。 4.2 基于供水末端的水質监测站点分布设计
饮用水水质监测的最终目的为保障用水安全,因此以供水末端的安全性为基础进行分析,合理设计水质监测站点也为有效的安全措施[7]。具体落实中应根据水流走向,以及特殊地形,区域工业场所分布现状,进行水质监测站点的设立。以此保障水质监测中的数据完整性,确保最终的用水安全。
4.3 加强饮用水水质监测人员的安全意识
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在推进中,为保障水质监测工作的有效落实,并确保水质监测作业质量的合格性,加强饮用水水质监测人员的安全意识为主要的安全对策。具体落实中应通过加强饮用水水质监测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培训,以及制定水质监测巡检机制的方式,确保水质监测工作的安全有序进行。
4.4 加强水源污染监管,并引入刑法处决
饮用水水源人为污染性质恶劣,危害重大,因此分析为强化相关处理措施,并且保障区域用水安全,保障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加强水源污染监管并引入刑法处决,为有效的安全措施。具体落实中相关处罚中可考虑针对相关企业法人,具体执行人员,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进行相关责任的认定及惩处,以此形成监管的威慑性[8]。另外关于自然现象造成的污染问题,饮用水水质监管部门应结合供水部门,加强对各类藻类植物的防治,定期落实水源渔产防疫措施巡检,以此规避出现水源污染现象,确保饮用水的水质安全性。
4.5 落实供水设施定期清洁维护
饮用水水质二次污染问题为当前饮用水供给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为有效地保障饮用水的供水安全性,监管部门、供水部门、末端管理物业部门,应注重落实定期的供水管道,以及二次加压设施的清洁维护。以此确保居民用水的安全性,并且保障区域用水质量的合格性。
4.6 建立健全饮用水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缺乏饮用水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对于区域的用水安全体系保障,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实际发展中,为有效地保障区域用水安全,区域饮用水质监管部门、供水部门及民政部门应联合建立健全饮用水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此保障在出现用水安全问题时,相关部门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饮用水的稳定供给,确保社会的安全稳定发展。
5 结语
当前我国饮用水水质监测发展中整体的发展现状较为良好,但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后期在实际发展中为有效地提升饮用水水质监测质量,并且保障居民用水安全。饮用水水质监测部门,供水部门及相关关联部门在发展中,应从引入新型水质监测技术,优化监测站点,加强违规现象的司法处理,加强供水设施清洁维护,以及完善应用水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方向进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云.饮用水水质监测现状与安全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7(9):259.
[2] 本莲芳,王红玉,王智博.环县农村饮用水水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5(17):271-272.
[3] 柳杨,刘烨.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探究[J].环球市场,2017(36):346.
[4] 刘明盟.玄庙观水库水质现状及保护建议[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8-20.
[5] 李玉芳,刘权明.随县地区乡镇饮用水源地水质现状及保护措施[J].科技视界,2016(19):241.
[6] 潘银红.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与评价[J].低碳世界,2017(5):33-34.
[7] 殷权练,袁道伶,陈妹县.农村生活饮用水安全调查及安全策略[J].热带医学杂志,2017(7):985-987.
[8] 杨阳.浅谈自来水水质影响因素的现状与加强水质监测的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1):1697.
(收稿日期:2019-02-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07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