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期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新时期;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商洛市
  摘 要:文章通过对陕西省商洛市农家书屋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分析,针对新时期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思想认识误区、管理经费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构建农家书屋管理与运行的长效机制,实现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05-0098-03
  1 农家书屋的产生背景及相关研究概况
  为了满足广大农村居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解决他们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我国于2005年起启动了“农家书屋”工程试点工作,并于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相关建设工作。2006年,陕西省将“农家书屋”工程列为全省八大民生工程之一,于2007年8月成立了陕西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协调小组,并制定了《陕西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截至2017年共实现了27,364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全覆盖。
  目前,我国学术界人士对农家书屋的理论研究正不断深入。冯瑞丽认为,农村社区图书馆是根据农村社区的性质、特点和社区居民的需求建立的,配套了相关的图书资料,并对文献信息进行搜集、选择和加工的社区信息交流中心[]。孙厚营等人指出,农家书屋可以激发农民学习农业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使他们能够将学到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应用于致富创业当中[2]。董夫才等人探讨了当前我国农家书屋建设中的以次充好、地方保护、强势垄断、图书中介、跟风出版等常见混乱现象[3]。李世敏在对湖北省Y市8个乡镇的15个农家书屋和160余户农民家庭进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农家书屋转型发展的建议与对策[4]。其他学者也以不同的视角对农家书屋建设和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大多是从某一特定角度或针对特定问题进行探讨。目前,学界缺少对陕西省农家书屋管理运行现状的研究,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的深入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商洛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的秦岭山区中,所属的一区六县全部是国家级贫困县(区),当地的农家书屋不仅存在我国农家书屋建设与发展的普遍问题,还存在贫困山区农家书屋建设与发展的独有问题。笔者以商洛市农家书屋的建设与发展为切入点,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新时期农家书屋的发展问题,以期为陕西省乃至我国“农家书屋”工程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行的建议。
  2 农家书屋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在农家书屋的管理和运营过程中,部分村镇基层组织和书屋管理员的思想认识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混淆概念。将“农家书屋”工程理解为形象工程或作为村组引资项目对待,而不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二是重藏轻用。因怕图书丢失、损坏或外借后无法回收,个别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存在将图书资料作为固定资产锁在柜中,不开放外借的现象。
  2.2 管理经费严重不足
  商洛市所辖各县区均属于贫困地区,地区经济总量规模较小。截至目前,商洛市七个县区的两级政府都尚未把农家书屋的后续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而镇、村两级有关部门管理和运行农家书屋的经费则更为紧张,即使是一些经济状况稍好的行政村,也无力支付组织农民群众开展读书活动的相关额外费用。笔者在商州区对农家书屋的后续运行经费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59.16%的书屋管理员认为农家书屋的后续运行经费非常紧张,而较为紧张、基本维持运转、满足正常运转的比例分别为30.84%、6.05%、3.95%。
  2.3 缺乏长效运行机制
  商洛市各县区农家书屋的建设经费是由陕西省和商洛市财政一次性投入解决的。目前,虽然全市范围内所有行政村已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但均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与运行机制,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农家书屋的图书更新速度慢。商洛市农家书屋的整体图书配置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达标,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二是农村各项设施的整合较困难。商洛市行政村现普遍建有基层党员活动室、民兵建设场所、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村村通服务点等面向农民群众的服务场所和设施,但有关部门目前还未出台有效将这些资源与农家书屋整合起来的办法。
  2.4 缺少专职专业管理人员
  商洛市农家书屋大多由村委会工作人员或普通村民兼职管理,这些书屋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业务能力不强,在书屋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部分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由小学教师或图书室退休人员担任,他们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及具备较强的责任心,但同样缺乏专业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家书屋的管理运行效率。笔者调查发现,71.16%的管理员认为非常有必要接受业务培训,仅有5.2%的管理员认为无须培训。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商洛市一些贫困、偏远地区的极少数农家书屋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2.5 知晓率和利用率低下
  农家书屋的知晓率和图书利用率不高,是当前农家书屋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制约新时期农家书屋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在对柞水县农家书屋的调研中发现,农家书屋由于多种原因普遍存在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如:柞水县某镇一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在2018年1月至10月的图书借阅量仅为60余人次。笔者对柞水县农民的走访调查结果显示,25.88%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农家书屋,9.62%的受访者表示从未去过农家书屋,仅有12.37%的受访者表示偶爾去过几次。
  3 新时期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转变思维,更新服务理念
  政府有关部门应摒弃传统、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服务理念,充分认识农家书屋的重要性,组织相关人员做好农家书屋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国家应在政策上为图书出版与发行单位提供有利条件,使相关单位重视对农村地区图书市场的开发,促进更多“三农”类图书的出版和发行[5]。另外,广大农民群众也应充分认识到科学文化知识对自身生产、生活的积极影响,进而利用农家书屋的各种图书资料武装头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最终将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或致富创业当中。   3.2 积极完善农家书屋规章制度
  “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自上而下的系统工程,有关部门只有建立一整套成熟、完备、有效的管理体系,才能实现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如理顺农家书屋的管理体制、明确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和允许各农家书屋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和完善具体的管理制度等[6]。
  3.3 宣传和拓展农家书屋的服务功能
  农民对农家书屋的认知和利用程度与农家书屋开展宣传的力度有直接关系。根据我国《“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农家书屋的管理和服务主要采用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一方面,农家书屋应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吸引农民亲身体会阅读带来的满足和快乐,深入认识农家书屋,继而吸引更多社会人士参与农家书屋的建设;另一方面,各农家书屋还应不断探索自身发展方向,积极向“一屋多用”的方向发展[7]。农家书屋服务功能的拓展能够使其融入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如:相关部门不仅可在农家书屋中设立邮件代发处、电话缴费服务处、车票代售点、新农合医疗点、新农保代支点等,满足民众的多元化需求,还可将农家书屋作为农村的辅助教育中心,为中小学生提供课业辅导等服务。
  3.4 不断丰富农家书屋的文献资源
  针对目前农家书屋图书质量不高、种类结构单一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从以下三方面抓起:一是应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定期印制的《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为基础,积极组织书屋管理員、相关专家按照农村实际情况,结合不同人群的读书需求,对入藏书屋的书目进行严格筛选,确保农家书屋藏书的多元化和高质量,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8]。二是应坚持实用性、时效性、通俗性的原则,重点采购农民亟须的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手工艺品编织制作、医疗卫生等类型的图书和青少年所需的素质教育、课外辅导、文学名著等类型的图书。三是应定期深入调查掌握农村居民的真实阅读需求,将是否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列为农家书屋图书资源建设和“农家书屋”工程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并建立农家书屋图书借阅反馈机制,逐步构建以农民需求为基础的动态化图书采购机制。
  3.5 增加农家书屋的经费投入
  “农家书屋”工程是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国家对农家书屋的建设采取一次性补助投入的办法,而书屋建设的后续经费投入是农家书屋持续发展的关键。有关部门应加大支持力度,将农家书屋的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比例给予一定的专项建设资金,切实解决农家书屋图书更新慢和管理员劳动报酬低的问题[9]。农家书屋自身也应积极争取来自社会各界机构和个人的捐赠,并积极开展相关文化产品的经营活动,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6 持续加强农家书屋队伍建设
  有关部门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力度:一是严格选聘。农家书屋应建立专职管理员队伍,如择优聘用当地农村退休教师、退休乡镇干部、退休村组干部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残疾人。二是重视培训。有关部门可定期组织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或高校图书馆的资深馆员,对书屋管理人员进行书刊管理知识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三是完善考核制度。有关部门应建立并不断完善对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的考核和评价制度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贡献突出的农家书屋工作人员的优秀工作事迹,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10]。
  3.7 探索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
  “数字化”已成为农家书屋建设和发展的新方向。2015年,时任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的柳斌杰在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总结大会上表示,“农家书屋”工程要以数字化建设为手段,提高农家书屋的传播能力。有关部门应不断学习并加大对农家书屋数字化内容建设和农家书屋网络设施建设的力度,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农家书屋,依托优秀的数字图书馆平台开展延伸服务,利用微信等网络公众平台进行数字化宣传推广。
  4 结语
  “农家书屋”工程是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国情推行的一项公益性惠民利民工程,是改变农村精神文化面貌的重要举措。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农家书屋已成为丰富农村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前沿阵地,成为传播精神文化、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窗口,更是农民群众获取生产、制造知识的智慧殿堂。新时期,“农家书屋”工程已成为我国解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之间矛盾的有力武器,将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冯瑞丽.西北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分析与思考[J].社会纵横,2009(6):139-140.
  [2] 孙厚营,孙晓静.办好农家书屋 构建和谐社会[J].图书馆建设,2007(6):120-122.
  [3] 董夫才,周伟.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的“乱象”[J].出版广角,2014(2):94-95.
  [4] 李世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农家书屋的转型:湖北省Y市的调查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5(5):65-71.
  [5] 贺一博.陕西数字农家书屋建设、管理与经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6] 刘淑萍.浅谈农家书屋建设之喜忧: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5(3):57-60.
  [7] 姚芳.探索县级图书馆对农家书屋的完善与发展:以天津市静海区农家书屋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7):109-111.
  [8] 秦国伟,卫夏青,李铁铮.农家书屋选用目录视域下的农村出版物供给侧改革:以安徽省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6(5):110-115.
  [9] 黄雪丽.农家书屋政策执行:困境分析与破解之道[J].图书馆论坛,2017(3):44-50.
  [10] 张孝飞.西藏农家书屋运行中问题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5):101-105.
  (编校:冯 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507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