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古村落民居建筑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庐陵现有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近二十个,它们个性鲜明,蕴藏着丰厚的民间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保存、保护与发展古村落建筑景观,不仅是为了让人们去认识历史,追忆历史,从中得到感悟与新的启发,而且是为了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并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审美功能,使之成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与场所,这符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
  关键词:民居;景观;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1―0109―04
  古村落,既蕴藏着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又蕴藏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种形态的传统文化遗产构成了古村落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作为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古老村落,虽历经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动荡,以及现当代各种文化思潮、运动的冲击,使得古村落民居建筑景观及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冲击与影响。但庐陵的古村落依然宏伟壮观,向人们展示着丰富的民俗风情,诉说着这里的历史沧桑与兴衰。
  一、庐陵古村落的构景特点
  “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哲学思维观,人们将它看做是人生的理想境界,并力图在现实生活中融入这种理念。庐陵古村落在选址、规划和空间布局及造景上,寻找与追求的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这种天、地、人三者合一思想,并业已成为古庐陵人营构村落建筑景观的一种自觉意识和理想境界。如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镁陂在村落选址、规划和空间布局及造景上就是依地势而建,依山傍水而居,村落中居住的人、建筑景观与自然和谐相处。“芗峰东立,象岭西护,瑶山南耸,富水北流”为族谱对古村景观的最初记载。目前,富水河仍沿溪陂左侧而过,右有长道,后有丘陵,前有污池,村落中散布着大大小小池塘二十八口,寓意二十八星宿。这种相互串通、匠心独运的设计,既调节了气候环境,又创造出一种“人人塘边忙浣洗,家家门前流清泉州的纯朴淡然的乡村生活意境,突出了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氛围,并构成了一个防守严密、趋吉避凶的村落环境,这样的环境被认为是吉祥的宝地。而具有千年历史的钓源古村,在整体布局上巧隐太极八卦,阴阳五行。明清建筑群东西、南北向,村落巷道前窄后宽、宛若迷宫,“歪门斜道”是其亮点之一。村中央一字排列东高西低相连的七口水塘,取“七星伴月”之意。
  风水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的一种反映,是与自然和谐均衡的环境观念。风水观念源于阴阳学说,并结合五行、八卦、干支等综合因素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风水堪舆”行为。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一部分,也是民间环境信仰观念的体现。钓源古村在风水观念引导下的民居选址都会结合景观、宗族、趋吉避凶、自然环境等意识进行规划和空间布局。这种空间布局是庐陵人遵循自然环境,并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的结果,充分展现了庐陵人的聪明才智与祈吉避邪的美好愿望。
  距今约800余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燕坊,为典型的背山面水,负阴抱阳,与环境相和谐的古村落。它建构在后龙山的缓坡上,村前不远处有低矮的小山朝拱,踏上古商道,翻过小山梁就是赣江。整个村落背山面水(赣江),坐西朝东,寓意紫气东来。该村主要以清代建筑为主,牌坊式门楼是其特色。民居大门内上方分别被设计成干、湿两类天井,而北方式的天井被置于房外,形成庭院,这是庐陵建筑所特有的营构方式。村首有宗祠,村内有书院、茶坊、药店、糟坊、店铺,民居建筑――水木清华、字水萦涸、青阳绚彩、秀毓山川、水绕山环等牌坊式门楼点缀其间,村中池塘密布,小路随山体而自然起伏、错落曲折,院落、门前绿化、古樟树林、室内外石雕、木雕、灰塑、彩绘等装饰又为自然环境增添了情趣和美感,从而完整地构成了一个人文景观和生态特征明显的人聚环境与空间。总体上说,庐陵村落及其建筑景观无论怎样的布局与安排,都是在追求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调,充分反映了庐陵人的艺术情趣和美好向往。
  二、保护古村落民居建筑景观的意义
  在赣江中部的庐陵大地上散布着数以千计的古老村落,它是人们聚族而居,从事生产活动和生息繁衍的聚居地。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庐陵古村落在物质、文化等方面达到了空前的发展与繁荣,孕育出以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解缙等为代表的庐陵文化,它是赣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
  庐陵古民居都系土木结构,抗风霜雪雨侵蚀的能力较弱,加之战火兵燹的损毁,许多建筑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有倾覆的危险。抢救性地发掘和开展古村落的研究,保护民间历史文化遗产,是时代与形势的迫切需要。因为,这些历经数百年的古老村落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有生命活力的细胞,是联系人文环境与地理环境的纽带,是传统文化、庐陵民间文化的物质载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空间”。
  庐陵古村落依山势而建,尊重自然,与自然相协调,因此在空间布局、造像、构景等方面独具风格,并形成了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以及开发乡村特色旅游,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精神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从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注重对庐陵古村落及其民间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提高人们对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认知与保护,大力弘扬祖国优秀民间文化,并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审美功能意义则更为深远。
  三、庐陵古村落建筑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其历史文化发展道路上走过了艰辛与曲折。后朝破坏前朝,这种社会组织系统化的破坏比战火兵燹和不可预测的天灾人祸更加的危险。如极“左”思潮时期的“扫四旧”和近30年来的大拆大建,使得建筑景观及民间文化遭受到了灭顶之灾而无法挽回,这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永远之疼。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在围绕保护与破坏的矛盾运动中始终未曾停止过。从建筑大师梁思成等前辈对单体文物的调查以及北京历史风貌的较完好保护,到历史文化名城、名村等的保护与申查,无不体现着保护工作开展的不断深入。虽然如此,广大乡村的建筑、人文景观及自然环境的保存与保护,开发与利用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任重而道远。
  
  1.古村落的保护
  庐陵古村落主要以明清建筑为主,由于年代久远,缺乏修葺或修葺不利,加之村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和保护意识淡薄,使得古村落建筑景观风貌与自然环境正在逐年失去其往日的神采。被民族英雄文天祥誉为“文献名宗”、“衣冠望族”的漠陂,明清建筑遗存367栋,祠堂,书院,义仓、店铺、商道、码头、八卦街巷一应俱全。万寿宫则失火烧毁,而只剩下断壁残垣。贞节坊、文昌阁、敬德书院以及古店铺由于年久失修或常年无人居住而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由于历史上封官受爵和获得荣誉、奖赏的人才多而获此村名的爵誉,则因缺乏古建筑的修缮知识,使得祠堂、相国坊、国师大夫第等建筑面目全非而失去昔日的风采。亚魁第由于重建而失去古建筑的凝重与雅致,报育祠则不复存在,只留下

勾起人们记忆的建筑残件和报育祠碑,依稀感知到爵誉先人对象山教谕王效先先生的养育之情与爵誉先人的竭力报答之情。
  另外像古坪村的节孝坊、忠义坊和石壁龙洲的贞节坊也都损毁严重而岌岌可危。卢家洲的古塔也成了“比萨斜塔”,倒成了古村一景。钓源古村在村庄的维护上虽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仍有村民不顾村落景观的整体性而在明清建筑群中新建住宅楼,从而对古村整体风貌和谐造成新一轮的破坏。因此,保存、保护古村落建筑景观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保存、保护古村落,在国内外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但仍应结合当地实际状况制定切实有效、合理的保护措施。首先应确定保护内容,制定保护措施,并参照成功经验进行古村落建筑景观的保护。其次,庐陵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与措施,加强保护与监管力度,从而更好地保护庐陵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
  为了让保护措施能够更好地贯彻执行,应加强科学的规划与管理。在不违背保护原则和不以损毁灭真性古村落建筑景观及人文历史环境、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鼓励各古村落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开发。这将有助于以文物养文物,并对古村落民居建筑景观的保护与发展起到支持和补充作用。总之,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不仅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树立牢固、自觉的保护意识,还能让乡民从中获利,从而使历史文化名村寻找到一条生存的良性发展轨道,继续为社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古村落保护性发展的前景与设想
  庐陵古村落数量众多,个性鲜明,民居建筑样式独特,文化内涵深厚,古风犹在,美丽的自然山水和乡村景色与纯朴的民俗民风交相辉映,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空气清新,景色旖旎,人文历史深厚,蕴藏着丰富文化遗产的村落,对于人们了解历史、了解庐陵文化、了解社会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和血缘亲情连接的家族群落都是极好的场所。当然,也是修身养性、和缓城市压力的理想旅游地。
  保护庐陵的历史文化古村落,应避免片面单一的保护,这会使我们的传承工作变得简单而被动,不利于文化景观对社会效应的发挥。注重历史文化保护性的拓展与利用,充分发挥古村落建筑景观的社会经济作用,使之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开发与保护古村落的主要发展前景。目前,庐陵的古村落漠陂、燕坊、陂下、钓源、卢家洲等进行了各自单一的旅游开发。我们知道,古村落旅游的产品模式是历史人文景观,而最好的景观产品就是这种具有本土特征的历史文化景观产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土民俗文化是古村落旅游景观的灵魂、是庐陵古村落发展旅游业的根本。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开发古村落建筑景观等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游览观光业,应积极谋划,锐意进取,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1)对古村落的重要古迹进行调查、造册登记,并制定出古村落建筑景观的保护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区域范围。在古村落历史风貌的保护规划上,应确保本真性地保护古村风貌,对之前违反古村风貌的现代民居予以拆除,只允许少部分民居的内部(厅堂除外)做适当处理或修缮改建,不做内部布局上的根本性变动。建筑外观、古村落景观修葺改建必须原汁原味地保持不变,新增改建建筑或景观必须服从古村总体控制性规划,防止钓源古村在传统古民居中建新居事情的再次发生。
  (2)在既要保护古村落人文历史、田园风光、自然山水等景观的原始风貌,又要满足部分人群对新住宅的需求与对现代生活追求的状况下,古村落在总体规划上应另辟新区进行住宅建设。新建的住宅区也必须注意与古村落的历史环境相融洽,而不违反古村落的整体风貌。
  (3)古村落的旅游开发除了原生态的历史环境与自然环境外,还应充分发掘人文活动景观,使之成为旅游文化景观的特色。人文活动是古村落的一种生活文化,具有民俗的性质。人们的美好愿望、欲求、理想及情感大多通过这种民俗活动与民俗象征来表达。庐陵古村落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与本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相联系而逐渐形成的。庐陵人重视感性与情趣的生活,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在表达内心祈盼与美好愿望时,往往采取仪式或象征的方式。这种仪式或象征的方式最终形成形式各样的活动项目与心理模式。如具有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陂下民俗――喊船,谈陂下元宵的游彩擎,钓源等地的戏龙、舞狮,永丰陶塘的傩舞――接钟馗,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吉安鲤鱼灯彩、永新小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新盾牌舞、新干剪纸民俗以及遍布庐陵各地的中秋烧塔等民俗活动。这些庐陵民俗风情节庆活动、表演,都应纳入有意识的旅游和保护活动中,从而成为具有典型地方特色、极具魅力的旅游景观。因为,一座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往往就是一个社会和一段浓缩的历史,它承载着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价值。因此,对古村落的双重保护与开发,将更加有利于庐陵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建立与开发庐陵古村落的民风民俗文化风情的展览,使之成为传播与弘扬庐陵文化的窗口。建立民俗博物馆,开发旅游特色产品和土特产商品街、集市、传统手工艺坊。让庐陵的婚嫁习俗、岁时习俗、信仰习俗等风土民情通过不同方式的演示、展览推介给旅游观光者,希望有更多的人会欣赏,真正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与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5)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城乡交通状况,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使庐陵散落的历史文化名村联结成线状、片状与块状的旅游网络关系,并成为井冈山红色旅游圈中的一部分,最终形成红、绿、古交相辉映的庐陵特色旅游观光产业。
  总之,庐陵古村落建筑景观的保存与保护是人类文化多样化的显现,它有利于文化生态平衡,有利于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保护与开发庐陵古村落建筑景观,不仅是为了让人们去认识历史,追忆历史,从中得到感悟与新的启发;而且是为了弘扬祖国传统优秀文化,并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审美功能,使之成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与场所,这符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2]张世英,天人之际[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张会安,庐陵古民居建筑的艺术文化内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
  [4]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5]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6213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