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中河南乡村景观建筑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美丽乡村建设也逐渐兴起,乡村景观建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许多地区的乡村景观建设都存在千篇一律、特色文化难以保存等问题。为了改善乡村景观,也为了给乡村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我们有必要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乡村景观建筑的设计。文章将以河南省为例,结合实际情况对美丽乡村建设中河南乡村景观建筑展开研究,确保乡村景观建筑建设能够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河南;乡村景观;建筑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社科联及省经团调研课题“建设美丽中国河南乡村景观建筑设计研究”(SKL-2018-1892)研究成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也将生态文明建设摆至首要位置,确定了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的同步建设,力求达成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2013年中央1号文件所提出的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也再一次确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近年来,河南省积极响应号召,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生产与环境同步改善、富民与美村同步进行、农业与旅游业同步发展,从而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的高度,丰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1]。在此过程中,乡村景观建筑的设计与建设已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到乡村景观建筑当中,做好发展、传承与更新的工作,也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成败息息相关。
一、美丽乡村与乡村景观建筑的概述
(一)美丽乡村的概念
早在2008年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便提出了美丽乡村的概念,并且正式施行了“美丽乡村”计划,力求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步推进,用10年时间将县域所有自然村改建为“村村优美、人人幸福、家家创业、处处和谐”的最美中国乡村[2]。具体来讲,美丽乡村的内涵主要涵盖乡村环境景观美与乡村社会景观美两个层次。其一,乡村环境景观美。从这一层面来看,这里的“美丽”指的是乡村物质空间中的布局与设计的美感,也即意味着乡村景观的创设需要保证视觉效果的良好。因此,在对乡村景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当地地形进行合理化利用,充分凸显出乡村特色与标志性村貌景观,对乡村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绿地、休闲空间、文化空间、健身设施等进行合理布置,保证乡村公共活动空间的优美,营造出家家美景、处处相宜的美好环境。其二,乡村社会景观美。从这一层面来看,这里的“美丽”指的是能够给人和谐、美满的感觉,即乡村产业结构合理且规模适中,并且都有着良好的发展,村民收入可观。此外,在乡村生活与生产当中,邻里关系友好和睦,处处体现出和谐、融洽、文明的社会氛围。
(二)乡村景观建筑概念
乡村景观指的是乡村地域内植被、水域、固有建筑等一切自然景观,能够体现出乡村当地居民的生活态度、饮食习惯与建筑风格等文化因素[3]。其中乡村景观建筑作为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当地丰富文化内涵的直接承载,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景观价值与旅游价值,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对象。乡村景观建筑作为关键的乡村生态景观,能够从视觉方面直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促使人们找到灵魂归属感与存在感。因此,对乡村景观建筑的设计、建设展开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讲,乡村景观建筑元素主要包含其基本构成,如门窗、墙壁、地基、房梁等,同时也包含了材料、建筑形态、装饰特点及色彩布局等一系列设计因素。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景观建筑的重要意义
(一)目前现状
由于受到当前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城乡一体化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乡村景观建筑在经济建设中也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做好对具有历史人文价值的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发展则显得尤为关键。以我国传统村落为例,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时间内,我国传统村落数量由363万个降至271万个,到2012年更是锐减到230万个,可见我国传统村落面临着严重的建设性、开发性破坏,呈现出损坏与消亡的严峻态势。
(二)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在传统村落与传统民居的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诸多可行性的探索,尤其是在法律法规制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等方面,逐步提高了乡村景观建筑的规划水平,许多探索性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比如北京的菊儿胡同、湖南的凤凰古城以及河南省的郝堂村,都能够使人直观地感受到其重要意义[4]。对传统村落与民居建筑进行保护与发展,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建筑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价值,并且这些与当地自然环境高度和谐共处的乡村景观建筑有着极具特色的乡村景观艺术。因此,乡村景观建筑在如今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是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作为特定地域范围内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特色建筑,乡村景观建筑是对当地乡村景观特色的彰显,更是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底蕴的表现。
近些年来我国建设部先后推进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创建活动,目的都在于对传统村落与民居建设进行良好保护,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弘扬。那么,要如何解决现实情况中存在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呢?首先,我们要做好对乡村景观建筑空间布局的保护工作,保留与修缮改造传统建筑物,针对其内部展开保护性改造,进而确保整个乡村景观建筑群的完整性。其次,美丽乡村建设也需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乡村景观建筑的现代化改造,为当地乡村的居民提供更加宜人且利于生产的生活环境。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河南乡村景观建筑的设计与建设
(一)乡村景观建筑的传承
河南乡村景观建筑作为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的直观体现,有着形态各异的表现形式,与河南省的地域特点、气候环境等因素相互适应,同样也是河南人民辛苦劳作与知识智慧的结晶。比如,位于信阳市平桥区的郝堂村,地理位置四面环山,空气清新且环境优美,其乡村景观建筑有着浓郁的豫南山乡民居风格,存在大量狗头门牌、清水墙、木头柴扉等元素,在依水小桥下是潺潺的流水,精心修葺的土坯房与翠绿的竹子相互映衬,这便是人们口中的“画家画出来的村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水平的提升,许多新型的乡村建筑不断兴起,导致原本的乡村景观建筑难以復原,所以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下,乡村景观设计需要充分传承古老建筑形式,比如门窗可选用木质材料、屋脊选择双坡面形式、色彩方面可选择白墙黑瓦的设计,让整个乡村景观建筑充满乡村气息与地域文化特质。 (二)选择适用的乡土材料
乡土材料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等因素的特点密切相关,是当地人们长期发展积累的经验产物,更符合世代传承下来人们的审美情趣与心理需求。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下的乡村景观建筑设计中,要更多采用土、木、石、竹等具有乡土气息的材料,从而保证新建筑与老建筑的风格趋于统一,能凸显出建筑与乡村景观的和谐性,并且也能赋予乡村景观建筑地域文化特色[5]。除此之外,利用乡土材料进行乡村景观建筑建设,取材便捷且降低人工、财力等成本,避免了环境污染问题,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而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做好装饰与色彩艺术的点缀
乡村景观建筑需要各类装饰与色彩进行点缀,才能够完美凸显出地方特色,所以需要对标志性景观与部分视觉敏感的建筑物进行色彩的合理选择与控制,比如建筑立面、院墙、公交站台、路灯、花坛等等,确保给人们营造出协调统一的视觉享受,确保建筑与乡村景观、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乡村景观建筑的装饰艺术能够直接体现出地域风俗民情,更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标志,所以需要坚持以质朴、内涵的原则去凸显地域文化精髓,传承民族艺术。比如,位于洛阳孟津县的卫坡村,是保存着一片三百多年的清朝建筑的村落,村子沿着一条东西古街展开,规制相仿的16座清代庭院围绕两百米老街聚集,经过了近百年的扩建,如今形成了集祠堂、私塾、绣楼、老宅等于一体的乡村景观建筑群落,其装饰与色彩艺术完美结合了清代建筑群的特色,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开发利用价值。
(四)尊重历史遗产,保护历史建筑
乡村景观中的传统建筑蕴含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与民族文化气息,是当地民风民俗、古老传说的直观记载,有着现代化材料与色彩所无法承载的别样美感。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乡村景观建筑的设计一定要将许多历史建筑元素再生运用到修缮建设当中去,进而强化乡村景观建筑的历史价值认同感,表示对历史遗产的尊重。对历史建筑进行合理化保护,不但能够避免由于需要建设新的乡村景观建筑而导致对历史建筑造成的破坏,同时也能够节省更多人力、物力与财力[6]。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改造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加强老建筑的防火、防潮、防震性能,确保安全隐患得以降低,在保留原来设计元素的基础上,促进乡村景观建筑的美观化,赋予历史建筑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成全新趋势,乡村建设也应抓住机遇,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然而,受制于技术、交通、经济等因素,美丽乡村建设不能照搬城镇建设或沿用传统农村建设的模式,需要充分凸显出地域文化的特质与魅力,通过乡村景观的设计与营造,为乡村居民提供更为宜人的居住环境,进而全面提高乡村文化建设,让乡村景观变得更加地域、人文且完美。
参考文献:
[1]郑军德.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特色的景观营造——以浙江中部地区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47-49.
[2]刘甜田,叶喜.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乡村景观特色营造探析[J].绿色科技,2016(7):41-44.
[3]李海港,赵博文,徐耀旭.美丽乡村建设中古村落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小店河村为例[J].现代园艺,2017(7):98-99.
[4]黄靖.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特色的景观营造[J].花卉,2016(4):26-27.
[5]左小强.美丽乡村建设视野下我国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研究[J].农业经济,2018(6):31-33.
[6]邵展.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研究[J].建材与装飾,2018(22):84-85.
作者单位: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03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