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头戏,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戰略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天津市武清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依托现有基础,探索建立一种有效机制,建设好“美丽乡村”。2013年以来,武清区“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面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新要求,仍需进一步提质升级。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要坚持规划引领,提升乡村文化内涵;要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要倾听农民心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城乡统筹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0-0043-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建设中,“美丽乡村”是重头戏。十九大报告同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这为新时期美丽乡村建设定了基调,指明了方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武清作为天津市农业大区,如何依托现有基础,探索建立一种有效机制,把美丽乡村建设好、运营好,把上级政策发挥好,推动更多的村美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不仅是市委市政府交给武清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振兴、打造新时代“美丽武清”升级版的落脚点。
  一、天津市武清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天津市武清区一共622个行政村,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区,也是天津的农业强区。五年来,“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截至2018年8月,武清区按照市委、市农委要求,622个行政村中,已建成144个“美丽乡村”,力争到2020年,武清区内的一半以上村,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都可以达标,20%村建成美丽村庄示范村。主要做法和经验如下:
  1.建立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各种制度政策。根据武清乡村实际,因地制宜,出台了村庄基础建设资金统筹使用的方案,出台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设标准规范,从资金使用、建设标准到考核都建立了一套规范的流程,确立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六化”标准:道路硬化、街道量化、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能源清洁化、村庄的绿化美化以及生活的健康化。
  2.加大力度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武清区启动撤村建居,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了安居乐业有保障,经过多年努力武清乡村水、电、路、网络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实施煤改清洁能源工程,政府投入巨资,对区内现有行政村全部实施煤改电、改燃工程,农村也使上了清洁能源,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空气环境质量。村内实现了硬化、亮化、美化,生活垃圾村收、镇运集中处理,村容村貌发生很大变化。武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综合分析村庄的区域特点、交通条件、种植习惯、文化资源、历史传统,找准村庄优势,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打造出灰锅口、南辛庄等80余个“一村一品一特色” 的特色村庄。
  3.坚持文化引领,提升美丽建设内涵,开展多样化的文明宣传。武清注重建设农民的精神家园,在建设文明镇区、文明村过程中,根据农村需求,依托区委讲师团、区委党校以及2 500多名基层义务宣讲员的作用,开展形势任务、文明家风、孝道传承、乡村礼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宣传教育。同时,征集“好村风好家训”,举办几十场次的“最美家风故事会”,并组织开展武清区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的评选活动,宣讲加上各种评选活动铺天盖地的展开,营造了乡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4.发挥新乡贤的作用。通过深入调研找、上门真诚请、干部慎重推、热心群众荐等方式,成立了武清覆盖全部村街的新乡贤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新乡贤德高望重、率先垂范作用,推进乡村善治。
  5.完善制度规范。通过制定武清区村民文明公约、文明家庭公约等14项规范,并注意规范的落实,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不良社会风气的专项整治,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从而促进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让乡村风气为之一振。
  6.注重文化惠民。武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始终坚守文化惠民理念,开展了“百戏下基层,唱响新农村”“2131”免费电影放映和全民健身等活动,农家书屋、文体广场在武清区内实现了全覆盖。
  7.加强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文化冲击着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好乡土文化,是乡村文化发展的一大重要任务,永良飞叉、李氏太极拳、寺各庄竹马会等是武清特色民俗文化,武清不断发掘其特色,对其保护和传承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同时,加大投入力度,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提升新生代农民传承乡土文化的积极性。
  二、天津市武清区“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现阶段,武清“美丽乡村”建设虽有一定成绩,但面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要求,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科学规划指导。武清区内各镇虽然都有建设规划,但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谋划深入调研,科学性持续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在与上位规划的衔接上,仍有欠缺。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指导性、前瞻性、科学性仍有待提升。
  2.思想上未达成共识。部分干部认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国家的决定,只要政府的各项政策和配套扶持资金都落实到位,“美丽乡村”也就建成了。但村街一般经济实力较弱,只能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村庄保洁、道路维修等环境整治和急需的农田水利上。如果“美丽乡村”建设只靠政府投资,恐怕难以承受。如果单靠村集体自行建设,难度更大。相关部门对“美丽乡村”建设在目标、途径、模式、办法等方面未达成共识和合力,在推动上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3.缺少支柱产业支撑。“美丽乡村”需要一定的产业支撑,武清区不少乡村仍然保留传统的生产模式,产业组织化实施程度低。有的乡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合”實“散”,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有些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经营小,产业链条缺乏延伸,产业带动效果不明显。
  4.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武清区部分村没有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集体经济薄弱,想干事没资金,只能维持现状。再加上粮食效益比较低,多数农民选择种植蔬果,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赚钱,造成大量年轻劳动外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农村“老年人无力种地,中年人不愿意种地,青年人不会种地,将来谁来种地”的现象。再加上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比较严重,部分村级组织领导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和能力素质难以跟上形势发展,这些无疑大大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
  5.村一级道德教育缺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乡村社会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纷呈,而村一级的道德教育普遍存在着依靠经济手段取代思想教育来推动农村工作的做法,致使农村大喇叭、星级文明户、党员联系户、五好家庭等一些有效的教育载体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熟人社会”渐行渐远,乡村民间朴素的信任,醇厚的道德风尚不可避免的日益式微,与现代乡风文明的要求相距甚远,亟须找寻有效乡村道德教育机制,寻求新时代乡风文明的涵养路径。
  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武清“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投入多、难度大、见效慢的工程,要实现乡村美丽、农民富裕、生态文明,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形成合力,下功夫推进才能见效。针对目前武清区农村发展现状,美丽乡村建设应本着尊重农民意愿,政府指导、村为主体、上下联动、政策扶持的思路,采取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办法,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1.注重顶层设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切实完善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教育、医疗、法律服务、交通等公共服务差距逐渐减小,让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2.强化规划引领,提升乡村文化内涵。既要用大手笔,又要下绣花针,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不能搞“一刀切”、模式化。要着眼于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要求,整合资源力量,确定发展定位和发展模式;要尊重生态美,注重特色美,打造整体美,注重细节美,在乡村生产、农民生活、社会服务等功能区块的定位布局上下足功夫,在深挖“美丽乡村”的内涵与特色上下足功夫,从“美丽乡村”的不同之处做文章,加强与上级规划的对接,确保村街规划可实施、能落地,切实尊重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千年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宝贵资源和依托,要加大对运河沿岸名木古屋等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丰富乡村文化底蕴。
  3.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模式,难以形成规模经营,难以突出特色,难以形成差异优势。政府应加大土地流转方式的探索,突破用地瓶颈,帮助农民将土地资源向种植大户、种植专业公司流转,挖掘地域优势,着力培育奶牛、蔬菜种植、生态养殖等特色农业,推进农产品的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加大扶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将美丽“姿本”变为“资本”,兴起美丽产业,逐步使农民变成土地持股农民和产业农民。面对资金不足问题,可千方百计拓宽农业的融资途径,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乡村产业经营,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4.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挖掘和释放各镇街资源优势,利用森林景观、田园风光、乡土文化,大力发展农产品采摘、农家乐等集吃、喝、游、购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打造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烈的乡村旅游产业,真正做到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
  5.以农民为本,增加农民获得感。“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特别是要选准、选好一个村级带头人,带领全体村民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做到有声有影,在电视上、广播传颂、在报纸上展示,善于利用新媒体,如微博、微信加大宣传,让党的惠民好政策真正的为群众知悉,激发他们的建设热情,发动村民投身于“美丽乡村”建设中。
  6.加强村庄整治,提高生活质量。“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增强“生态就是财富”“生态就是民生”生态事关每一个村民幸福的意识,做好生态建设大文章。一是村庄景区化,厚植村庄绿色优势,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绿化美化活动,尤其是重要交通路线、河道沟渠、村级活动场所以及村民的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大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要以生产生活垃圾、排污水和养殖畜禽污染的预防和整治为重点,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乡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636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