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苗慧
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一线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更新已成当务之急。 一堂优秀的生物课,教师必须在正确的教学观念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
从教学的过程和要达到的目标来看,处于主体地位的只能是学生,他们决定着学、影响着教。要使教学取得高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教师的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
要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爱好入手,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造成一定的心理氛围。第一堂生物课应像一出优秀的戏剧的序幕那样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上课开始,教师应富有激情地应用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激励语言开课,对绪论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补充,主要讲述生物学发展的热点问题,给学生以形象的启迪。如:器官移植,基因工程,试管婴儿,仿生学,转基因食品等等,使学生们充分熟悉到生命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从而意识到生物学的重要性与科学性。其次,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生物学领域中取得的飞速发展与重大成就,给学生以切身的激励。如:克隆大熊猫胚胎的成功,杂交水稻的培育等生物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励学生学好生物,为国家、人类做出贡献。
二、利用教具,增强教学直观性,优化课堂教学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回答、不愿回答、不敢质疑的情况比较普遍,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创新意识被抹杀。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及创造思维的能力可以在质疑、解疑、释疑过程中培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或提出问题时,不仅要让学生把握知识,还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检验知识、拓展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积极利用各种教具,增强教学直观性,为探究活动创设情境。
生物直观教具主要有标本,实物,模型,挂图,录音,录像,幻灯和照片等。其中,前四种直观教具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后几种教具,如幻灯、投影、录像、电视、电脑等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也为学生们更好的学习生物课程提供了更大的便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穿“针”引“线”,立“形”架“桥”,不但可以活跃气氛、激活思维,还可以增强记忆、提高效率。因此,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听课的注重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求知识。如鸟类这一课主要是以“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为主线展开的,首先交流调查收集到的鸟类图片资料,使学生有个整体的感性熟悉,继而呈现家鸽的活体,骨骼标本及模型或巡回下去让学生观察,满足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欲。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思考,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加强直观教学效果。
三、质疑问难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学习是一个熟悉过程,学生是熟悉的主体,熟悉活动只能通过实践和感知在本人的头脑中进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改变单纯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抽象的、不变的教育对象,而把它们看成是主动的、活泼的、发展的主体。教学中假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较为密切,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复习课可以采用讲演法、问答法,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在师生共同释疑中获取新知。通过验证性实验可以巩固课堂知识,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加强实验不仅使学生把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以致用,是优化教学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目的
教材包括“生命”、“生活”、“生产”几个部分,“生命”中有生命的现象、本质、意义,让学生懂得熟悉生命、善待生命、珍爱生命;“生活”中通过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现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生物;“生产”中对生物的利用让学生感悟用生物创造生活。合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用生物知识创造经济价值的意识。比如:用“合理密植”、“混合放养”等教会学生如何用较少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用“影响植物开花的因素”等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生物知识种植反季节的蔬菜、瓜果等,让教材内容在生活中“活”起来,同时又能创造很好的经济价值。
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习动机密切相关,作为生物教师,为了能使所讲的知识被学生乐于接受,应从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着手,教学必须让学生明白现在的学习是为适应和改造未来的世界作预备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乐而为之,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动脑筋去思考,去探究新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6346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