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老人与海》中的生态自然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欣

  问世于1952年的《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一篇传世之作。它虽然篇幅短小,其内涵却很丰富,其思想和精神值得人们不断去揣摩和领悟。《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位古巴老渔民圣地亚哥与一条大鱼的海上斗争。整整八十四天,圣地亚哥未捕获到一条鱼,但是他毫不气馁,划船至深海,终于不负众望捕获了一条前所未见、比他的帆船还要大的马林鱼。经过三天两夜的较量,老人最终杀死了马林鱼。不料在回家途中,大马林鱼遭到了鲨鱼的围攻,疲惫不堪的老人不得不继续与鲨鱼搏斗,回到陆地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副空骨架。这个悲壮的探险故事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内涵,体现了海明威的生态意识。
  海明威的生态思想与他的个人经历不无关系。大卫・奥尔曾经说过:“幼年时期他就是一个活泼淘气的‘野小子’,经常缠着爱好野外活动的父亲带他一道去打猎、钓鱼。”童年在野外与大自然接触的经历对于人们的生态思想的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这往往能使人们在生态学方面更有想象力。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人们不太容易对自然产生深厚的感情并勇敢捍卫她。在1918年,海明威参加了美国红十字会的战地服务队,开赴意大利前线,战后他满身伤痕地回到了美国。这一段战争经历使他身心都受到了很大的创伤,并彻底成为了一名反战者,形成了人类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思想。
  首先,《老人与海》表现出了海明威对于自然的尊敬和热爱之情。生态思想家艾伯特・施韦策认为,“成为思考型动物的人感到,敬畏每个想生存下去的生命,如同敬畏他自己的生命一样。他如体验他自己的生命一样体验其他生命。”他指出,真正的伦理关怀应该“不仅仅涉及到人,而且也包括一切生命。”圣地亚哥就是一个具有这种伦理道德的人。他敬重自然中所有的生命形式,同情每一个生物的遭遇,就如同对待他自己的生命一样。主人公圣地亚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海明威的一个缩影,因此从他对自然的态度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海明威的生态意识。老人对于海洋抱有温柔的爱恋,甚至是敬畏的感情。当年轻的渔民们认为大海是男性的,他们与大海是竞争者的关系时,老人却认为大海是女性的,“她给人或者不愿给人莫大的恩惠,如果她干出了任性或缺德的事儿来,那是因为她由不得自己。月亮对她起着影响,如同对一个女人那样。”老人对于大海是十分理解并宽容的。
  在老人的心里,大海里的生物都是他的朋友。飞鱼是他最常见的动物,他也最喜欢。对于海上的飞鸟,他给予同情。他希望能与小鸟同呼吸共命运。他也为所有的海龟伤心,甚至包括那些跟小船一样长、重达一吨的大梭龟。人们大多对海龟残酷无情,因为一只海龟被剖开、杀死之后,它的心脏还要跳动好几个小时,然而老人想,我也有这样一颗心脏,我的手脚也跟它们的一样。
  小说中着墨较多的是老人对大马林鱼的感情。这是一种融合了同情与敬佩的复杂感情。一方面,老人视马林鱼为自己的兄弟,“我巴望也能喂那条大鱼,”他想,“它是我的兄弟。”对于它沦为猎物深表怜悯,“在海上过日子,弄死我们自己真正的兄弟,已经够我们受的了。”另一方面,老人又很敬重它。“它们游得那么快,那么健壮,武器齐备,以致所向无敌。”在老人与马林鱼的较量当中,尽管老人最后占了上风,他仍然觉得内疚,“这条鱼给我弄死了,我倒是过意不去”,“这是不仁不义的事儿”。其实,捕杀马林鱼对老人来说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最后,筋疲力尽的老人对马林鱼说:“你要把我害死了啦,鱼啊,”老人想。“不过你有权利这样做。……来,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作为一名渔民,老人就是以捕鱼为生,然而他对自己杀死马林鱼的行为却感到很不安,很内疚。他深知他捕鱼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尊严和荣耀,为了征服的快乐,所以他自己也觉得不那么理直气壮。在他眼里马林鱼就象征着自然,而他不能完全赞同自己与自然为敌的做法,即使他战胜了它,最终还是逃不脱良心的谴责。圣地亚哥对于马林鱼生存权的尊重恰恰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敬重,他认为人类只是自然界生物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比其他生命形式更高贵,因此人类无权破坏这个生物圈。圣地亚哥的思想颠覆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
  其次,在《老人与海》里,海明威试图阐释这样一个事实:人类的生存与自然互相依赖。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平等的朋友或是伙伴关系。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也就不是对抗性的外部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内部矛盾。这种矛盾的解决不能依靠你死我活的互相争斗,反而可以通过人类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
  圣地亚哥是一位渔民,宽广的大海养育着他。他不仅要依靠大海出产的物质来过活,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从大海中汲取营养。在老人与马林鱼搏斗时,一度疲惫不堪,这时他看到一只海鸟飞过来了。此时,他忘记了自己的疲劳,反而关心小鸟的境遇。当小鸟落到钓索上时,老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你怎么会这样疲乏啊,鸟儿都怎么啦?”“鸟儿,乐意的话就住在我家吧。”相似的遭遇使得老人觉得他们心意相通,互相依存,因此他也觉得这对他是一种心灵的安慰,并且可以借此鼓足力量应对更大的挑战和更艰难的生活。
  老人对于大海有一种独特的感情。当他劳累过度时,无助地眺望海面,他会觉得自然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使他心情开朗豁达,忘记一切苦闷与困难。因此我们可以说老人与大海之间建立了一种超脱、博大的关系。正像阿恩・奈斯说的,“在深层生态学中大多数人都有这种感觉――通常,但并不总是,在自然中他们与某种大于自我、大于他们的名字、家庭、大于他们作为个体的特殊品性的东西有联系。这是一种经常被称为海洋的感觉,因为好多人在海洋上都有此感觉。”因此,他很珍惜自然给予他的一切。
  圣地亚哥对自然的态度也是带有矛盾的复杂心情。一方面为了养活自己他要捕杀马林鱼,另一方面,他内心又很痛苦和挣扎。圣地亚哥曾经想起有一次钓到一对大马林鱼中的雌鱼时雄鱼的难舍情景,“是我生平看到的顶伤心的事了”。所以,在宰杀雌马林鱼之前,他请求它的原谅。这反映出作者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这是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人类征服、控制自然思想的内心修正。在浩瀚的大海上,尽管圣地亚哥杀死了马林鱼,但他却没能最终战胜大自然,因为在最后他只带回了一副巨大的鱼骨架,这在其他人眼里并无价值。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这样的一个故事告诉我们,永远都不要与大自然为敌,否则人类会受到更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惩罚。暂时的胜利有可能带来沉重的代价。
  最后,《老人与海》阐述了人类应该融入自然,而不应该放纵自己膨胀的欲望的想法。在这篇小说中,处处渗透着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自然是所有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应该得到人类的尊敬和热爱。人类如果切断了与自然的联系,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在生物圈中,人类的地位并不是凌驾于其他生物之上的,人与生态系统中其他成员的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所有成员相依相生,共同构建了自然的多样与美丽。每一位成员都有自身的内在价值,也有其独特的情感与尊严。作为生态体系中普通的一员,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善良且慷慨的自然。的确,人类拥有开发和应用物质的权利,但是这样的开发和应用不应该无休无止,肆意妄为,最终导致生态失衡。对于大自然,我们应该欣赏她的美好,尊重她的完整,心存感激地看待她的给予,学会融合在其中,和其他生物和睦相处。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建立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本身也才能走上持续发展之路。

  从生态哲学的角度,马林鱼、老人和鲨鱼各有象征的意义。马林鱼象征人类过度的欲望,老人代表贪婪的人类,鲨鱼则象征着大自然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还具有批判人类膨胀的欲望的生态内涵。圣地亚哥作为一名老渔民,他不满足于像其他渔夫那样,仅仅在近海捕鱼,他要去深海,要证明自己仍然很神勇和强大,要维系自己的尊严和虚荣心。然而,他的证明却失败了,大自然是不允许人类的过分的举动的。在他出海第八十五天的时候,他终于捕获了一条比他的帆船还要大的马林鱼,这满足了他的虚荣心,给他带来无限荣耀,但是也正是这条大鱼给他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回家途中,他把鱼系在船头,漂在海中,老人自问“是它在带我回家,还是我带它回家呢?”这样有悖自然的行为必然会带来恶果。人类的贪婪最终一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类的欲望如果走向极端,厄运就会降临。公正的自然界始终以她固有的方式来维系平衡。我们应该自我反省,无限的欲望与过多的生产消费把我们引向了何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欲望不断得到满足,但却给自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环境屡遭破坏,灾难时有发生。更重要的是,人们并没有因为物质的富足而更快乐,却徒增了一些新的烦扰。在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的时候,人们甚至剥夺了其他一些人的生存空间和资源,造成了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人类自诩为自然界中的最高级生物,在努力赶路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停下来想一想到底应该向哪个方向走呢?如果没有整体的生态观,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舍得”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有舍才有得,只有放弃一些虚妄的欲望,才能享受更大的,真正的幸福。少一些贪婪,多一份平淡,我们才能更好地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老人与海》体现了海明威深邃的生态思想。在强调与肯定人类能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人类本身与大自然的密切联系,切不可无视自然规律而盲目求取自身利益。海明威的生态思想为我们定位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有很大帮助,尤其在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今天,重读他的作品,有利于引起读者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从而唤起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海明威.海观译.老人与海[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60.
  [2]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3]孙娟.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思想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1).
  [4]冯雪芳,李艳.生态批评视野下的《老人与海》[J].安徽文学,2010,(4).
  [5]金多才.商标策略[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6]陈振东.浅论英语商标翻译[J].上海翻译,2005,(2).
  
  (作者简介:张欣,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14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