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小品的人物出场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海龙
耳熟能详的经典文艺作品,在塑造其中人物形象之时,无不讲求人物的出场艺术。京剧中角色亮相,讲究有个“碰头好儿”,一声“好”字破嗓而出,观众情绪亦随之高昂。小说更是如此,《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回,府中各色人物次第登场,其方式各有特色,各有不同。或先闻其声,或欲扬先抑,或分门别序;后文中主要人物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人,一登场即性格百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人物出场艺术,电视小品经过多年发展,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也逐渐形成。
第一,自报家门。自报家门是目前电视小品创作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方式。人物一出场,便念出几句诗白、韵文,或是顺口溜,自报家门,道出姓字名谁、职业特征、行动目的、心理活动及其命运处境等。虽是寥寥数句,却简要精妙地概括出人物性格的主要方面,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角色的脸谱,让观众一目了然。小品《钟点工》中,宋丹丹扮演的钟点工出场念道:“有人花钱吃喝,有人花钱点歌,有人花钱美容,有人花钱按摩。今儿我雇个好活,有人花钱雇我陪人唠嗑儿。”几句话道出人物职业特征,陪人说话挣钱的钟点工。
小品《装修》中,巩汉林饰演的角色出场念道:“鸡年大吉我买了新房,买了新房我装修忙;装修的程序都一样,家家户户先砸墙。”几句韵文念完,观众马上知晓人物的内外部行动,他正欢天喜地,准备装修砸墙。随后出场的民工黄大锤念道:“东风吹,战鼓擂,装修离不开黄大锤;砸了那家砸这家,让我砸谁我砸谁。”黄大锤强壮、淳朴、莽撞的性格特点一览无余。
第二,旁人指引。大将压后阵,主要人物经常在次要人物之后出场,为使主要人物出场的顺其自然,可借由次要人物的台词或动作指引铺垫,接引其登场。如《牛大叔提干》中,女服务员一声惊呼:“咦?那不是马经理吗?”观众目光顺其手指方向集中,赵本山饰演的牛大叔夹包随即拾阶而上。《装修》中,巩汉林自家钥匙打不开门,无奈之下冲台后大呼:“黄大锤!”黄大锤肩扛大锤,应声而出。上述例子中,上场人物是旁人“叫”出来的,自然也有旁人“请”出来的,如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主持人崔永元首先出场:“各位朋友,春节好!各位现在看到的,是我实话实说的春节特别节目,节目的特别之处呀,就在于我们请到了两位特殊的嘉宾,他们是来自东北农村的一对饱经沧桑的农民夫妇,现在就让我们用掌声有请二位嘉宾!”崔永元话音未落,轻松的乐曲中,白云黑土手挽手登台,因为有了事先的引见铺垫,二人出场就要比“叫”出来自然得多。
不管是由旁人“叫”还是“请”出来,难免留下生硬做作痕迹,而要做到入情入理,可以采用由旁人把主要人物“拘”出来的办法,如小品《策划》中:
牛群:大妈不把大叔请出来呀?
白云:不用,我个人儿行。
牛群:不不不,老两口儿在一块儿,那……
白云:要不人家以为俺俩人儿离婚了呢。考虑得很全面!老黑――
牛群以为没大叔不合适,老两口儿就得在一块儿,哪能缺一半呢?白云也开始担心自己一个人出镜,万一闹出两人离婚的绯闻可怎么收拾?此时,于情于理,牛大叔就不得不出场亮相了。
第三,单刀直入。人物出场直截了当,没有任何铺垫和对观众的引导,大大方方走向舞台,直接展开情节。赵本山小品中人物多采取此类方式出场,如小品《策划》人物出场:
(宋丹丹饰演的白云大摇大摆在前,手拎摄像机的牛群跟上)
白云:牛儿哇,进来。
牛群:哎。
白云:儿媳妇儿,整俩硬菜!家来戚了啊!呆会儿搁这儿喝酒。
牛群:(架好摄像机)哎呀,大妈麻烦您了!
白云:(手指摄像机)我太想这玩意儿了!你这录完搁哪儿播?
人物出场自然大方,一问一答中,白云的好摆谱、讲面子的性格,牛记者亦步亦趋、暗藏心眼的特点,已经在表演中确立起来,完全不需要像上述自报家门的方式,加上几句顺口溜,概括出人物性格,提示观众。人物也没有因自报家门直接和观众交流,而跳脱出故事情节,作品浑然天成,自成一体。
第四,对举互衬。红花也需绿叶扶鲁迅曾指出,优良的人物,有时候是要靠别的人物来比较衬托的。小品中人物如果成双结对出场,可互相映衬,互相照应,各自充分展示自己性格。这种互衬,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可突出主要人物,烘云托月;反衬可强调双方并重,瑕瑜互见。小品《相亲》即采用正衬方式,安排老蔫和马丫的出场。虽然同样对代替儿女相亲这种事儿有些牢骚,大发抱怨之词,但是,老蔫的出场多了些幽默狡黠开通,代表了小品的主题,老年人也有追求婚姻幸福的权利;马丫的出场则多了稳重落寞顾虑,代表了当下老年人的现实处境;两个人物的结对出场,既交代了主题,又衬托出了老蔫这一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五,矛盾中心。人物一登场就把他置于矛盾冲突的中心,这种矛盾冲突可以是人与人、人与环境,或者是人物内心的激烈冲突。这种方式可以避免以上方式静态开场的缺点,实现了动态开场,迅速抓住观众注意力,故事情节紧凑。人物性格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能更突出地得到揭示。《带着小偷见老婆》中,巩汉林饰演的角色跟老婆最后谈判,想挽救婚姻,却不得不带上个不断捣乱的小偷。人物出场即被置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在肆意捣乱的小偷和不依不饶的妻子之间不可开交,在家庭和事业不得兼顾的矛盾中煎熬,而这种冲突越激烈,警察行业高尚的职业品质就越突出。小品《钟点工》中,赵本山一出场念道:“睡地腰生疼,吃地只反胃,脑袋直迷糊,瞅啥啥不对;追求一辈子幸福,追到手明白了,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遭罪!”人物出场直接道出自己烦心事儿,自己患上城市综合症,何处是幸福?难道遭罪就是幸福?一个不满足于物质需求,迫切追求精神幸福的孤独老人鲜明起来。
第六,欲扬先抑。编导想要褒扬某个人物,却从贬抑处入手,人物出场时成为贬低的对象,埋下伏笔;而情节高潮时发生陡转,人物成为褒扬对象,观众恍然大悟,经过前后鲜明的对比,人物形象高大起来。这种方法也是屡见不鲜,如《拜年》中的乡长、《三鞭子》中的县长、《打工幼儿园》中的两位老师等人物,皆是如此。
《打工幼儿园》中的两位老师一出场,就不断丢怪露丑,不会说普通话、健康没检查、满嘴错别字,简直误人子弟。正待街道主任要查封这个幼儿园时,忽然发现这两个老师是真心实意为了孩子,自己吃馒头咸菜,让孩子吃鱼和炒菜。她们,原来是甘于奉献的好老师,和人物刚出场时已是判若云泥。
综上所述六种出场方式,并无优劣高下之分,根据不同主题、不同情节、不同人物,选择其适合的出场方式,必能塑造出那些体现时代特征、大受观众欢迎的人物形象,促进电视小品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殊一.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出场艺术[J].陇东学院学报,2008,(6).
[2]蒋晓兰.小说人物出场艺术方式杂谈[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9,(6).
[3]王建高.人物出场与戏剧结构[J].当代戏剧,1986,(5).
(作者简介:王海龙,保定学院中文系助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151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