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琵琶教学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富有浓郁韵味的琵琶是我国古典的民族弹拨乐器,它的音色古朴、典雅、优美,表现丰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族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之瑰宝。
  琵琶教学目前在幼儿中是一个新课题,在近几年的琵琶教学中我本着“艺术”类活动指导要求:“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经过大胆尝试,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幼儿琵琶教学大纲。促进了幼儿音乐素质的提高和智力水平的发展。
  
  一、创设意境,寓教于乐,激发幼儿学琴的兴趣。
  
  学习琵琶对幼儿来说并非易事,而激发幼儿对琵琶乐器的兴趣,则是学习的关键。学习琵琶对幼儿益处很多,不仅有利于智力开发,还能使他们手指灵巧、胆大心细。幼儿学习琵琶可不是那么简单,没有任何的基础知识,要使他们持之以恒就更不容易了。因此先给幼儿灌输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和一定词汇量是很有必要的,引发幼儿学琴的欲望,每次上课前我演奏一段幼儿熟悉的富有情趣的曲目让他们欣赏,从中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其不知不觉地融入到乐曲的意境中,如每次给新生上第一课我会演奏幼儿耳熟能详的歌曲,如,《小星星》、《生日歌声》、《找朋友》等,小朋友听到熟悉的曲调后,会和着拍子轻轻哼唱产生好奇感,这时我会讲述关于琵琶的起源和历史发展,从而使他们知道乐器名称,启发他们:这么古老的乐器演奏的美妙乐曲,假设是自己的小手弹出来是什么样的感受呢?在这样的意境铺垫中,孩子们对琵琶产生了浓厚兴趣有了迫切想学的愿望!趁热打铁在孩子们的好奇中观看有关琵琶的光碟资料片认识琵琶的基本外形与音色,体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聆听大学里音乐系教授的演出,实际感受琵琶音乐的优美动听……引发了幼儿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就这样从玩到学,意境铺垫中寓教于乐,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学琴于嬉,情感交融,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音乐感受力,是指幼儿在听音时不仅能感受声音的高低长短还能体验到音乐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情感,并由此产生共鸣的一种能力,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情感交融培养幼儿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幼儿在感受音乐时,从而掌握相应的音乐知识和琵琶弹奏技能。我带着幼儿从玩开始,琵琶由几部分组成如:轸子、相、品、缚弦(复手)、弦,开始教他们认识四根弦。如:弹一弦时,模仿鸟鸣。幼儿会说:“声音细细的,高高的”:弹四弦时,模仿牛哞,幼儿会说:“声音粗粗的,沉沉的”。如:“品”像细长的楼梯,美妙的音符都在这长长的楼梯中,左手在楼梯上爬上爬下时等着你们的右手去敲响它。在乐于接受的游戏中让他们掌握了左右手的分工不同、音的高低不同……就这样,通过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中,幼儿学习了基本的演奏技能。又如:我在示范演奏《摘草莓》这首曲子时,描写了小朋友心灵美德,上山摘了许多草莓,自己舍不得吃。给老人吃。以示对老人的尊敬。演奏完后,把乐曲编成小故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从演奏中了解音乐,我还因势利导,启发幼儿要拥有一颗孝敬老人的爱心,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发扬和继承它。
  
  三、因人而宜制定不同目标,培养幼儿舞台实践。
  
  幼儿在学习琵琶的过程中,由于各自的天赋不同,对琵琶技能的掌握也很快出现了明显差异。这时,“持之以恒”的精神最为关键,而在“永不放弃”的前题下就需要老师的因人而宜、关注个别差异细致入微的引导,从而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美的熏陶与培养。为了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幼儿的学习,教师针对每位幼儿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认真地对他们的水平做不同层次的辅导并加以记录,把学习情况分组,因人施教并与家长密切配合,给每个幼儿分别制定了总的培养目标和各阶段具体训练计划,再根据幼儿的特点编配一些难易程度不同的小曲目,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坚持学琴、练琴、弹好琴。
  注重培养幼儿的舞台实践经验,也是我的教学内容之一,定期举办一些小型汇报演出,为每位幼儿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创造了一展多能机会,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表演意识,不但能使幼儿对学习琵琶更感兴趣,还能从中给自己找差距,从而学有方向,赶有目标。
  通过学习琵琶,提高了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音乐素养,陶冶了情操,发展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培养哺育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帮助。从而有效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得到和谐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281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