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幸福感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的影响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凌 霞
摘要:本研究基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特性和人口统计学因素,研究其心理幸福感与工作倦怠的关系,并发现二者之间有负相关,通过对二者各个维度之间关系的分析,提出了缓解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心理幸福感 工作倦怠
一、 引言
幸福感(Well-Being)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话题,亚里士多德最早将希腊人文主义的幸福观作为德性论的基本主题。Andrews和Withey(1976)认为幸福感是对生活满意程度和所感受的正负情绪整体评价的一种感受。幸福感的研究具有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两种研究取向(Ryan & Deci,2001),PWB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在国外,Ryff(1989)编制了心理幸福感量表,主要测量自治、掌握环境、个人成长,积极关系、生活目的和自我接受六个维度。随着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在美国诞生,PWB的研究取向主要指向探索人类发展的法则和存在的生命挑战等(严标宾等,2003),PWB的研究在国内近几年才刚刚兴起,并引起研究者的日益重视。
近年来, 对工作倦怠的研究已经成为西方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工作倦怠也被称为“工作耗竭”、“职业枯竭” 、“职业倦怠”等。Freudenberger(1974)发表的名为“人事倦怠”一文,标志着工作倦怠研究的开始。后来,工作倦怠被定义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Maslach等,1986)。工作倦怠在国内的研究刚刚起步,偏重于工作倦怠的测量与结构验证,相关量表的编制最早见于教育领域的教师倦怠量表(王国香等,2003);MBI-GS(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 第一次在在国内使用和修订,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了较好的构想效度,证实了MBI-GS的三因素结构(李超平等,2003)。
本研究经文献检索,未发现相关研究,只找到主观幸福感或总体幸福感与工作倦怠关系的研究,因此,本研究试图以高校辅导员为被试,来探讨心理幸福感和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的时间是09年5月,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北京联合大学16所学院的专职及兼职辅导员作为被试,发放问卷110份,收回有效问卷102份。
(二)研究工具
1、 心理幸福感量表。该量表是Ryff和Keyes(1995)编制的简版,包括自治、掌握环境、个人成长,积极关系、生活目的和自我接受6个维度,每个维度的3个条目的总分与原版的20条目的总分的相关在0.70到0.89之间,具有良好的效度,在研究中被广泛使用。该量表采用7点记分的方式,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幸福感越强。在本研究中,量表总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32。
2、 工作倦怠量表。2002年,李超平获得该问卷开发者Michael Leiter教授的授权,在国内修订,得到了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包括三部分:情绪衰竭(5道题)、玩世不恭(4道题)和成就感低落(6道题),共15道题,采用利克特7分等级量表,0代表“从不”,6代表“非常频繁”。量表总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2。
3、 统计工具。本研究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三、 研究结果
表1:辅导员的人口统计学信息与幸福感和工作倦怠的关系
(一)表1显示出学历与工作倦怠呈显著正相关。这一现象反应出辅导员学历越高,工作倦怠水平越高。蒋丽萍和覃干超(2008)研究显示,具有硕士学历的辅导员在情感枯竭上的平均分明显高于本科和专科学历的辅导员。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与其相一致,因为辅导员日常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它不需要很高的学历,就能够胜任的工作,高学历的辅导员的专业优势和个人能力无法得到更好的发挥,而且对薪酬的高预期也无法实现,因此导致工作倦怠产生。
表2:心理幸福感与工作倦怠相关分析
(二)表2显示,心理幸福感与工作倦怠及其各个子维度之间均成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心理幸福感降低可以导致工作倦怠的产生;同时工作倦怠与心理幸福感及其子维度之间也均呈显著负相关。同样说明工作倦怠加强,又会致使心理幸福感的降低,他们之间的负相关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相符:阳红等(2008)研究发现工作倦怠直接影响教师幸福感。
四、 分析与建议
高校辅导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他们虽身处高校,但与专业教师和其他的行政人员在工作性质上有很大区别,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即“坐班”又授课,还要搞科研,这种工作的特殊性,一方面把辅导员培养成了无所不能的多面手,另一方面使辅导员“样样通,样样松”,很难集中精力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这样的工作性质给辅导员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疲惫,会严重降低辅导员的心理幸福感,从而导致工作倦怠的产生。依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 提高辅导员在工作中的自主地位
在工作中,如果高校辅导员自主地位丧失,将会导致其成就感低落,由此会产生工作倦怠。因此应该提高辅导员在工作中的自主地位,进行必要的工作授权,使其能够掌控本职工作,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所创新,提升其成就感。
(二) 提升辅导员掌握环境的能力
能够熟悉并掌握工作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对辅导员的工作有重要意义。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对辅导员的入职培训,使其尽快熟悉校园内的建筑设施、融入到高校的文化氛围,从而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能够顺应高校要求,顺利完成各项任务,提高其个人成就感。
(三) 为辅导员的个人成长提供机会
个人成长是每一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都非常关注的问题,高校辅导员也不例外,但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具有一定的发展不确定性,因此高校应该为其明确发展方向,创造晋升通道或转岗途径。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培训,这样才能为其创造发展的空间,减少其工作倦怠的情绪。
(四) 注重培养辅导员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积极的人际关系体现在与人沟通和交往的方方面面,高校辅导员应该避免性格中的弱点,注意培养自身相应的素质,同时高校也应注意为辅导员提供与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机会,为其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拓宽道路,这将更有利于辅导员与各个部门间的工作交往和成功合作,对缓解其工作倦怠会有很大帮助。
(五) 帮助辅导员设立长期目标,明确生活目的
高校应该督促辅导员树立人生目标,并帮助其设计未来,让辅导员看到发展和晋升的希望,否则,辅导员只能盲目地混日子,这将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衰竭的情绪和玩世不恭的态度将毁掉辅导员的一生,也会给工作带来巨大的损失。
(六) 培养辅导员自信心和自我接受的意识
能否接受和悦纳自我,是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的基础,如果辅导员缺乏自信,就不会有创新思想和挑战自我的精神,不愿意去接受压力大的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将导致其消极怠工,应付了事,容易产生工作上的疏忽和漏洞,有可能酿成大错。
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与学生打交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重要辅导者,他们的工作倦怠,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各方面发展和高校的社会形象,因此及时解决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倦怠问题必须提上重要日程,具有积极乐业的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获得良好社会声誉的重要依靠力量。
参考文献:
[1]蒋丽萍,覃干超.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32:62-64.
[2]李超平,时勘.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3,35(3):677-684.
[3]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修编[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82-86
[4]刑占军.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2,25(3):336-338.
[5]严标宾,郑雪,邱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报告[J].心理科学,2003,26(5):851-855.
[6]阳红,胡韬,郭成.贵州省高校教师幸福感与组织气氛、工作倦怠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6):530-532.
[7]Freudenberger,H.J. .Staff 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159-165.
[8]Maslach,C.,& Jackson,S.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anual(2nd Ed)Palo Alto[M].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1986.
[9]Ryan,R.M.,& Deci,E.L.On happiness and humanpotential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A].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52,141-166.
[10] Ryff,C.D.,& Keyes,C.L.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visited[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9,719-727.
[作者简介]凌霞(1975―),女,黑龙江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讲师,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749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