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艺术的径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2015年第一届中德艺术交流展“艺术的两种状态”在昆明启动,除了两国艺术家之间的交往之外,德国高校与中国主办方云南艺术学院已经开始持续的学术交流合作,并在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和云南艺术学院举办了多场学术演讲和教学活动。以期从理论层面深化“中德艺术交流展”,并为教学提供一种国际化和具有前沿意义的教学资源。这里要特别回顾的,是在“异位的振幅——第二届中德艺术交流展”框架下运作的新一轮学术交流。
  2018年3月,德国艺术史学家卡尔 莫森伊德教授 (Prof. Dr. Karl Moeseneder)访昆,在云南艺术学院举行了多场学术演讲和以教学为主的学术活动。2018年9月,德国方面的克丽斯汀娜 斯特隆克教授(Prof. Dr. Christina Strunck)、戈塔 普劳穆博士(Dr. Goda Plaum)和克丽斯汀娜 托韦(Christina Toewe)女士在云南艺术学院举行了四场不同研究领域的学术演讲。他们的身份和所从事的行业尽管同属艺术领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走向。他们中有的是艺术史学家,有的是艺术家和艺术哲学家双重身份,还有的是纯粹的艺术家。这种身份差异不仅仅为此次展览附加了不同的学术属性和厚度,更利用学术讲座和教学的方式,从图像学、艺术哲学和创作经验的角度列举了艺术的三种不同径向。
  图像学的视界
  卡尔 莫森伊德教授和克丽斯汀娜 斯特隆克教授是德国重要艺术史学家。卡尔 莫森伊德曾任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艺术史学院院长,并担任过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第一哲学系系主任。中德两国大学的院系划分有着很大的区别,国内大学的系大多隶属于二级学院,而德国综合大学的院部隶属于系。德国综合大学哲学系一般包括哲学、艺术史、心理学、历史、考古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人文学科,从中也不难看出莫森伊德在德国人文学界的巨大影响力。另外一位艺术史学家克丽斯汀娜 斯特隆克教授是卡尔 莫森伊德的接任者,现任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艺术史学院院长。两位教授均是德国艺术史图像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这里要强调的是,当代德国艺术史学界的图像学研究并非等同于潘诺夫斯基所设立的研究模板,因为潘诺夫斯基和瓦尔堡图像学的最大贡献,并非是他们所创造的体系,而是在严谨求证和逻辑推导的学术根基上,打开了一种解读图像的广袤视野。在史料关联的基础上,链接图像的路径可以深入宗教、政治、神学、考古学、医学和心理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在此层面上也可以感知,艺术史可以成为一道通行于各个人文学科的桥架。两位学者在云南艺术学院的学术活动,也展示了图像学视野中不同的艺术观看和解读方式。
  莫森伊德教授在云南艺术学院的演讲分别为“艾克利西亚学说与巴洛克建筑构架”和“西班牙垂直与达利穹顶画的文艺复兴样式”。“艾克利西亚”(Ecclesia)是有多重意义指向的基督教神学概念,可以代表圣母玛利亚、教堂和信徒等。而这一概念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结构的演变而变,在巴洛克时期塑造了一种教廷权威的图像样式,并成为推动巴洛克教堂建筑结构形成和演变的一种重要力量。从莫森伊德教授的研究中不仅仅可以了解特定建筑风格形成的根源,也可以感知图像学研究中神学与建筑、雕塑、绘画和装饰的关联路径。而他另一场关于达利的演讲,则是一种心理学视角之下的图像解构案例。
  演讲从位于西班牙达利博物馆中的一幅穹顶画展开。在史料的基础上,教授以达利的生平及其精神状态为路径,在演讲中开启了一条进入达利世界的通道。这个世界的一半填充着梦幻、虚妄或一种凌驾于世俗的狂想;另一半在惊骇、不安或沉沦于世俗的卑微中坍塌。直到遇上了妻子加拉之后,达利的世界才变得完整。所以这场演讲所解读的达利图像,是一种极端精神图式。从中或许可以想象,达利在艺术史所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种超现实图式,更是种交织着个人生活和历史的极端精神烙印。
  和卡尔 莫森伊德的研究领域完全不一样的是,克丽斯汀娜 斯特隆克教授从事于一个全新的艺术研究领域。在2018年9月造访昆明期间,云南艺术学院院长郭浩教授与斯特隆克教授举行了会谈,推进和深化了云南艺术学院与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斯特隆克这次给云南艺术学院学子所带来的演讲“欧洲近代宫廷画家的境遇”,包含着其研究领域中一个最重要和最为前沿的发现。她在宫廷领主意志与藝术家的自我个性、在历史演变中的共性与艺术家的自主期待、在宫廷艺术合约与宫廷画家的取舍之间,也在女性与男性艺术家的职场境遇中,开辟了一条解读欧洲近代艺术演变的新路径。
  沿着这条路径我们惊讶地发现,有众多女性艺术家被欧洲性别取向的传统屏蔽。斯特隆克教授的研究至今不仅仅让四十多位欧洲女性宫廷艺术家从历史云烟中现世,也从性别层面详细分析了男性和女性宫廷画家的艺术策略、职能与意志,从中还能够探触到流行于当代的特定艺术风向或思潮的源头。斯特隆克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介入艺术史研究的新视角,也可以让到场的学子们从欧洲古代画家的职业策略及境遇中深度体会到艺术创作及发展并不仅仅局限在艺术本身,而是一种长久的生活和工作规划,还需要各种艺术之外的知识和经验。就知识和经验而言,接下来的学者和艺术家的讲座,也会带来一些非常独特而奇妙的案例。
  哲思与经验
  此次画展的参展画家之一戈塔 普劳穆博士是一位非常独特且具有哲学思维的画家。她在德国纽伦堡艺术学院学习绘画的同时,也在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学习哲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奥地利莫扎特大学,从事于艺术教学理论研究。从其受教状况中不难看出,她的哲学研究方向与艺术图像有关。但在她的哲学思考中,塑造图像的方式和图像所呈现的主题并非重点,她在乎的是图像的属性,并把其置入图像科学的研究领域。图像科学是一个跨学科的新兴研究领域,可以把艺术、科学、心理学、神经学及哲学等学科整合于其中。哲学视野下的图像研究也被称之为“图像理论”。戈塔 普劳穆在云南艺术学院所做的学术演讲“符号与感知:20世纪欧洲绘画理论思潮”,正是其现阶段研究成果的一个浓缩。   这个演讲的主要内容是图像观察方式。哲学化图像解读是一个非常宽广的研究领域,既可以从多种层面构建图像与语言的关联路径,也可以把图像视为各种理解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图像以不同的方式,异于或等同于语言、现象和符号,从而进入语言学、现象学与符号学理论研究领域。在学术层面,戈塔 普劳穆的研究不仅仅深入到了图像所呈现的世界样式,或许也会启发画家在创作图像时,能够换种角度来审视自己的图像。就经验层面而言,瓷器装置艺术家克里斯汀娜 托韦在她的演讲中表述了她的艺术创作经验,还有她与中国密不可分的经历。
  托韦曾经作为艺术家参加了2015年在昆明举行的第一届中德艺术展“艺术的两种状态”。通过这次展览所举行的学术活动,她不仅获邀参加景德镇“2016北欧艺术节国际艺术展”,也于2018年底得到一个赴景德镇成为驻地艺术家的机会。她到昆明和景德镇也非偶然,因为在她的孩童时代,就因为阅读《马可 波罗游记》而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向往。
  正因如此,对中文一无所知的年轻的托韦于1990年孤身来到中国,在第一次触摸蛋壳一样薄的中国瓷器之后,她感受到了一种呼吸般轻盈、奇妙的透光媒介。这种感知改变了她的生活和艺术创作,她选用瓷材制作胎壁非常薄的瓷器作品,却创造出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瓷器的形态和功能。托韦把她的瓷器视为一种光的容器,既可以作为与光电结合的单体,也能组合为装置,与传感器等高科技设备结合在一起,感应作品周围人群的动静而释放不同强弱的光亮,形成一个光度变化不定,明暗交织并与其周围环境和人群相连的独特世界。
  2018年,作为景德镇驻地艺术家,托韦不仅仅着迷于当地的生活,更着迷于景德镇各种瓷器制作工坊。她在青花和各種传统与现代瓷器制作工艺中流转,创作出了《阿米巴虫》和《病毒》两件装置作品,通过与光、电和多媒体传感器等媒介的结合,散射着奇特光亮和质感。托韦用从中国古老的瓷器艺术中所提取的创作媒介,营造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瓷器的个性化艺术形态,是一种瓷器、光影、高科技多媒体和奇思妙想并联的综合体。
  在这两次名为“瓷光影 科技 我的世界”和“瓷花,文化共振与艺术创新”的演讲中,克里斯汀娜 托韦不仅仅细致讲述了其艺术创作方法和目的,也为云南艺术学院学子们介绍了她在景德镇的经历和从不同文化碰撞中提取知识的经验。其中所产生的教学意义一方面在于借助艺术家的亲身经历和实践,了解一种新艺术样式的缘起。通过托韦的感知体会,有着古老历史的中国瓷材质、光影和现代多媒体科技在艺术家的转换下,蜕变出让人惊异的形态。另一方面,托韦的创作无疑是从传统中提取新元素来创作个性化艺术的一个典型案例。从中不难看出,传统并不仅仅是一种发生于过去的文化烙印,而是一颗文明的种子,只要遇上适应的土壤和机遇,就能生根发芽,盛开出新的传统之花。
  从2018年5月份开始,随着“中德艺术交流展”在德国展区的启动,云南艺术学院艺术家和艺术史学家也将造访德国,在与德国艺术家进行深度交流的同时,也将在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进行学术演讲等学术活动,来厚重和深化文化艺术共振的振幅。
  (马宁/云南艺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47930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