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孤独的微博时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素材运用:人大都惧怕孤独,渴望被理解、被关注、被爱,但技术倾向于简化生活中一切复杂的事物,因此我们不能对网络的期许过高。抽出时间,放下微博、放下iphone或者ipad,从一切的科技中解脱出来,回归自然及现实中人类最质朴的情感,才是应对孤独的良方。
  话题拓展:孤独、科技的缺陷
  伊薇特·威克斯,《花花公子》的前模特、好莱坞女明星,在加州的家里孤零零地死去。一年后,老太太风干的尸体才被邻居发现。她没有孩子,没有宗教小组,没有任何直接的社交圈。在她死之前,没有给任何家人或朋友打过电话,而是在与通过网络找来的“粉丝”通信。
  老太太年轻时经常演恐怖电影。现在她的死成了新时代的恐惧符号:对孤独的恐惧。
  3月18日,一个叫“走饭”的女孩儿在新浪上发了一条微博:“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有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翻阅她过去的博客,你会发现,她一直在微博上求救,只是我们没有“听到”而已。
  我们当然不能为她的死而指责互联网,但至少我们应该警惕,就情感慰藉而言,我们对于网络的期许也许太高——在她的微博里,不是没有人安慰她、鼓励她,只不过一句话所能给予的情感支持,对一个严重抑郁症的女孩儿来说太轻薄了。人类的关系丰富、复杂,需耍技巧、精力和耐心才能处理。但在网络时代,我们最缺乏的是耐心,而最吝于付出的是注意力。
  当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的时候,独处与冥思是对自我的探索,以获得自我的完整性。现在,我们如此习惯于连接状态,以至于独处变成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只有几秒钟,人们也会变得焦虑、恐慌、坐立难安,随时准备掏出手机,分享关于自己的想法与情感。但一旦断开连接,切断分享,自我也随之消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46575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