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药毒性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临床在运用中药治病时,常会发生一系列毒副作用,影响到中药的用药安全及疗效,究其毒性发生的原因,大致存在有:品种混用、炮制方法不当、服用过量或长期用药、药物配伍不当、辩证不准等因素。
【关键词】 中药;毒性;发生的原因
人们对中药的毒性概念的认识,古今有很大的差异,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方面:1、“毒”即谓药,古代,“毒”与“药”不分,认为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2、“毒”即指药物的编性,药物之所以能够祛邪疗疾,是因为具有某种编性,这种编性就是它的毒性。正如明代的张景岳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张氏之论述,进一步解释了毒药的广义含意,并阐明了毒性作为药物性能之一,是一种编性,以偏治偏也就是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3、“毒”指药物的毒副作用。魏晋以后“毒”的含义逐渐专指那些药性强烈、服后容易出现毒副作用,甚至致人死亡者[1]。所以正确认识中药及全面了解所谓“毒”的概念的涵义,才能灵活驾驭中药的应用,减少或避免中药毒性所致毒副作用对人体的伤害。
近年来,中药毒副作用发生频率日渐增高,中药的毒性反应也成为目前国内外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公众对中药的应用和其安全性的质疑也随之而来,因此,为避免或减少中药毒副反应的发生,合理用药特别是有毒中药尤为重要。探究以下几点中药毒性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以飨患者。
1 品种混用
中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成分复杂、产地有别、家种或野生成分迥异等都是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原因。有些中药的基源往往有数种之多,其基源不同所含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和毒性也不同;同时中药还存在地区性不同用药习惯,同物异名,同名异物普遍存在,造成了中药混用、滥用而导致中毒。如北豆根的毒性大于山豆根,调剂时误把广豆根调剂成北豆根入药,导致不可逆性肌肉坏死。又如毛科植物小木通调剂为马兜铃科植物关木通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2]。
2 炮制方法不当
中药炮制是我国传统的一项制药技术,炮制的目的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增强药物疗效,确保用药安全。临床应根据病情需要,或制或炙或炒或蒸或煮或其他炮制方法,使之达到用药目的。正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云:“炮制失其体性,筛罗粗恶、分剂差殊,虽有疗疾之名、亦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必经殷勤注意。”[3]如忽视中药炮制,该制不制,生熟不分,则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如马钱子生用或炒得轻可使药物毒性增加,LD50由1.2g/kg降至0.5g/kg。
3 服用过量或长期用药
药物都有二重性,使用恰当、剂量准确、起治疗作用;反之,则损害机体。在《中国药典》中不属于有毒中药的药物,如肉桂过量会发生尿血、细辛过量会发生眩晕、肾损害。此外对服用蓄积性很强的毒性中药,若长期持续或多次重复使用,易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或改变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导致蓄积中毒等不良反应。如久服雷公藤片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长期大量服用甘草可引起小肿、高血压等。[4]
4 中药配伍不当
临床用药应遵循中医药传统理论之辩证论治和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药物的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饮食禁忌等的配伍关系,尤应该注意与化学药物的配伍,如山楂、乌梅、生脉饮、五味子丸、保和丸等不宣与磺胺类药物合用,因这些中药能酸化尿液、使尿中磺胺类药物折出结晶引起泌尿道出血。
5 辩证不准
中药治病的特点是辩证施治,若临床使用不当、辩证失准、寒热错投、功补倒置,不但影响疗效,还会产生不良反应。如明为脾胃虚弱泄泻,反而用黄连,致使泄泻加重;又如龙胆泻肝丸是治疗肝胆湿热症的,而用治其他证候则易于出现毒性反应[5]。
6 煎煮不当
中药汤剂的煎煮质量与器具、水质、煎法、火候、时间、药物的先、后入煎剂等因素有关,不同的药物要求不同、煎煮时间适宜可以消除或减缓中药的毒性,而煎煮不当则可导致中毒。如乌头类药,入汤剂时应先煎久煎,则所含剧毒的双酯型生物碱水煎时易被水解,生成毒性较弱的单酯型乌头次碱,使其毒性大减或消除,但临床常见附子、乌头煎煮不当而发生中毒的报道。
7 个体差异不同
不同个体其年龄、性别、体质、生理、病理状态不同,对药物的耐受程度也不一样,尤其是婴幼儿、孕妇和老年人这一特殊人群。统计显示,耐受性差者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较无过敏史的患者高出4―10倍,属于不良反应高危人群,用药时应特别注意。
8 药物滥用、误用
有一部分患者存在着中药无毒的错误观念,擅自用药,崇尚广告用药或过分迷信偏方、验方、秘方;天天饮用人参茶、顿顿冲服蜂蜜水或胖大海,随意滥用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甚至中毒实属难免。如有人误信马钱子能避孕,取七粒碎服,遂致中毒死亡。
综上所述,掌握上述中药毒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因素,增强对中药及毒性理论的全面认识,因人、因地、因人辩证施治,合理用药,增进药物疗效,避免或降低中药的毒副作用,使人更好更安全地造福于大众。
参考文献
[1]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培训中心编写2010执(从)药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
[2]康廷国 中药鉴定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2
[3]龚千锋 中药炮制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
[4]陆丽珠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4
[5]李慧颖 论中药的安全性及合理应用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杂志201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557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