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社交媒体在当代美国政治极化加剧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美国的“政治极化”是近几十年来美国政治的一个突出现象。随着近年来美国政治极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学者希望通过分析极化发生的种种诱因,加深对这一现象的认知。本文在研究社交媒体特点和传播学意义的基础上,认为社交媒体为基于互联网的交往选择和信息选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不仅为虚拟世界“群体极化”现象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更为美国公众层面政治极化过程的加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社交媒体;美国政治;政治极化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6-0041-02
  如果说美国政坛一直存在着党派间冲突、彼此缺乏政治妥协意愿、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等现象,那么像如今这般极端激烈的情形却属罕见。导致当前美国政治极化加剧的原因复杂而深刻,既有经济不平等导致的贫富差距加大,也有政治平权运动引发的政党力量的地域性重组,甚至还有国会改革、选举制度变化等制度性原因。除此之外,在如今新媒体政治发展方兴未艾的时代背景下,社交媒体以其特有的参与性、开放性、自我性和社区性等特征,极大地改变了普通美国人的政治参与方式。本文以社交媒体为视角,试图揭示社交媒体在激化美国公众层面政治极化过程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
  一、社交媒体及其突出的传播学特性
   社交媒体是借助可接触性和可扩展性极高的通讯科技實现社交互动的新兴媒体。它可以借助网络和手机技术,将通讯信息转换成互动式交流的形式。近年来,社交媒体在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受众多样需求的影响下实现了迅速发展。从最早形式的社交媒体——论坛,到现在基于各种平台、面向各类人群、综合各种形式的各色社交媒体,其强大的媒体传播意义正在日益凸显。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的新型媒体,社交媒体在实现信息发布和信息接收方面更为便宜、省时和便捷。具体而言,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交媒体具有突出的参与性、开放性、自我性、交流性和社区性,并具有较为突出的传播学意义。
   首先,社交媒体参与性、交流性的特征,使得社交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向用户灌输信息的单向沟通形式,用户成为网站内容的创造者和交换者;其次,社交媒体革命性地提高了传播的高效性,使得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能接触到很大范围的受众。在美国陆军2010年发布的《陆军社交媒体》宣传手册中,这一影响被比作“涟漪效应”[1];最后,社交媒体突出的社区性特征强调一个“融”字,即通过高效、便捷的通讯科技,将同一群体或具有同样兴趣爱好的人连接起来。
  二、社交媒体激化政治极化现象的方式
   1961年,传播学者詹姆斯·斯托纳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首次提出“群体极化”的概念,即群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互相作用而得到加强,从而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原先保守的观点会更趋于保守,而原先激进的观点会更为冒险。后来许多学者陆续研究该理论,并借助实验研究表明,群体观点往往比个人观点更加极端。芝加哥大学的法学教授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指出,在互联网中也存在着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领域里,志同道合的群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加极端了。
   近年来,以Twitter、Facebook、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开始蓬勃发展,且爆发出巨大的媒体传播能力。凭借其自身强大的参与性、交流性、自我性和社区性,社交媒体为基于互联网的交往选择、信息选择和党派色彩渲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极大地促进了虚拟世界中“群体极化”现象的发展。
  (一)交往的选择
   社交媒体作为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其基本功能在于构建人数众多、互动多样的用户关系网络。因此,用户的交互性聚集成为社交媒体最为核心的内涵。以Facebook为例,为帮助志同道合、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提供交流机会的地方,Facebook于2010年推出了“群组”功能。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群组已成为Facebook使用率较高的独立产品之一。
   针对用户在互联网中与志同道合者相连接这一现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两名教授马歇尔·范阿尔泰和埃里克·布林约尔松提出了“网络巴尔干化”这一概念,专指互联网分裂成有特定利益的不同子群,一个子群的成员几乎总是利用网络传播或阅读,仅吸引本子群其他成员的材料[2]。社交媒体的出现无疑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网络社群型社交推向了新的高度。
  (二)信息的选择过滤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增加了个人与信息接触的机会,更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了信息过滤——即主动选择信息的便利。用户可以更便捷地寻找自己所关心的信息,并与政治偏好相近的人进行交流。2010年,美国最大的公民组织之一——MoveOn.org的总裁艾利·帕雷瑟,首次将这种现象形象地总结为“过滤器泡泡”,专指为迎合用户兴趣而加以过滤的搜索结果、建议和其他网络数据,从而防止用户看到这些兴趣之外的数据[3]。
   2016年11月7日,就在美国总统大选的前一天,一名希拉里的支持者、软件公司的市场总监穆斯塔法发现了一个令他吃惊的事实。他在阅读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的统计数字时发现,Facebook上特朗普的支持者数量远远超乎了他的想象。而且,有一篇被分享了150万次的名为《我为什么要投票给唐纳德·特朗普》的文章他竟从未听说过。这就是社交媒体“回声室效应”的一个典型案例。“回声室效应”原本指“录音时为制造回声效果而建立的回声室”,但在当今网络媒体传播语境中,该效应指意见相近的信息不断重复,意见相左的信息逐渐被隔离,自己原本的观点得到不断的印证和强化。
  三、结 语
   政治极化是美国政治生态近几十年来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已经成为当前美国竞选、政治运作和公共政策制订的基本环境。在这一过程中,社交媒体凭借其自身强大的特性,为基于互联网的交往选择、信息选择和党派色彩渲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促进了虚拟世界“群体极化”现象的发展,为美国公众层面政治极化过程的加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交媒体与公众层面的政治极化具有十分复杂的关系,想要完全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还需要开展更多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Office of the Chief of Public Affairs. Army Social Media [EB/OL]. http://www.slideshare.net/ USArmySocialMedia/2010-army-social-media-book..
  [2] Alstyne, Marshall Van & Erik Brynjolfsson. Electronic Communities: Global Village or Cyberbalkans? [EB/OL] http://web.mit.edu/marshall/www/papers/CyberBalkans.pdf.
  [3] Pariser, Eli, The Filter Bubble: How the New Personalized Web Is Changing What We Read and How We Think [M]. New York, NY: Penguin Press, 2011.
  [责任编辑:杨楚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133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