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英语优等生的培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中英语尖子生培养的必要性及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尖子生培养的现状,提出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尖子生培养的目标和原则,并采取了切合实际的对策,即:合理利用教师的期望效应扩大英语学科尖子阵容、利用“成长记录袋”逐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笔试能力)、教师要学会放手,利用各级别口语大赛为尖子生搭建平台。
关键词:高中英语;英语优等生;培养策略
新课标下的英语是使各个阶层的学生都能得以充分的发展,而如何使一些优秀学生能更好地发展进步是优质高中英语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英语优等生不仅要在成绩方面突出,更重要是怎样将英语运用到生活中去。如何培养英语优等生也是重中之重。
一、为“英语优等生”正名
什么是英语优等生?英语优等生是一个动态的,广泛的概念,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英语优等生除了在卷面成绩上能考出高分,但总的来说,英语优等生应具有对问题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善于概括,思考和判断,有优秀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英语优等生还应具有对学科知识有强烈的渴求,学风踏实,个性质朴的优良品德。那么针对英语这门学科来说,结合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结构,英语优等生应该是具有哪些素质呢?我认为:英语学科的英语优等生应具有良好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优秀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扎实的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浓厚的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具有个性的高效的学习策略(认知,调控,交际,资源策略)和健全的情感态度(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和估计视野)。
二、英语优等生培养的必要性
高中英语课程是普通高中的一门主要课程。高中学生学习英语,一方面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外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英语作为世界第一通用语言,培养其拔尖人才尤为重要,意义非凡。那么,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若能给社会输送更多的精通英语的拔尖人才,这会更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更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在我国,有报道表明真正专业的英语杰出人才还很匮乏,例如,同声翻译的专业人才,能用英语打国际官司的律师,专业的笔译人才等等。很多人会认为,培养专业的英语人才是外语大专院校的事,而我认为,大专院校能否出更多的优秀英语人才与我们中学教师能否在中学阶段育出更多的好苗子息息相关。我们都知道,語言学习有它自身的特点,“乡音未改鬓毛衰”这一诗句从语言学的角度讲说明语言的发音等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以改变。那么,在高中阶段学生能否打下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坚实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中英语优等生培养的策略
(一)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英语是当今国际通用的语言之一,也是最广泛使用的语言。学好英语不仅能提高自己口语能力,也能了解外国文化,外国文学,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素养。英语优等生不仅是在成绩上有所突破,而且要在英语语言使用上运用自如。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英语,学习英语的好处,让他们带着目的去学。能够进行对话,用自己的语言写作,将英语完全融人生活,把它作为母语一样对待,这样不仅在学校,甚至在以后的工作中都能受用终身。
(二)培养优等生英语交流能力。第一,鼓励他们多与老师和学生交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无完人,不是所有的问题你都能自己解决,只有在与别人的讨论与辩论中你才会进步,逻辑思维才能提高。第二,注重口语表达能力。学好英语就要要开口说,不要做英语哑巴,英语成绩好,不意味着你的英语素质就高,“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唯物主义观尚且提倡这一点,英语学习更甚。
(三)鼓励优等生多阅读和写作。英语优等生的提高还在于读跟写。课本上的阅读固然要学好,掌握。但这对于优等生远远不够,学生还应注重课外阅读,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教师可以挑选一些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读物,趣味性较强的童话故事,或者是富有哲理性的寓言故事。还可以让学生用简短的英语来表达他们所看的内容,哪怕是一句话。课外阅读不仅能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而且还能扩大他们的词汇量,这样他们在做英语阅读理解中也能占用一定的优势。
总之,英语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其最原始、最基本的积累都主要是在中学实现,而关键转折阶段也就是在高中。至于英语优等生培养的具体策略,应该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办法总比困难多,但是,我们作为教师必须得先自己想明白,过了自己心理这一关,明白我们培养英语优等生的初衷和目标是什么,我们教育的目标又是什么,才能做好。
[参考文献]
[1]张苏.中学英语优等生认知方式特点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1):23.
[2]杨笑沛.高中英语成绩英语优等生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现状调查.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04):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289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