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消费社会中的大城市青年自我认知架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受大众流行文化、时尚消费风潮和现代传播媒介的深入影响,部分消费者开始表现出非理性的消费势态,这种消费社会下非理性的消费势态对大城市青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城市青年经常因为过度或超前消费而陷入焦虑当中。本研究将基于自我认知的相关理论,通过对8位“隐形贫困人口”的深度访谈,针对大城市青年在消费社会中的行为、态度进行访谈分析,探讨青年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现状。
   关键词:消费社会;大城市青年群体;自我认知;“隐形贫困人口”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7-0080-02
   大城市青年群体生存现状、财政消费状况、生活压力等都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此前,“隐形贫困人口”一词在互联网上受到了青年群体的追捧,“隐形贫困人口”一词描述了大城市青年群体外在生活光鲜亮丽,私下负债累累的消费方式。本研究将基于自我认知的相关理论,遴选出8位“隐形贫困人口”,结合我国社会转型中具体的消费环境对大城市青年身边存在的消费社会进行探究,为自我认知丰富新的研究领域,同时也能探讨青年群体的现状与发展,有助于抛开媒体或者社会标签,更全面地认识消费社会中的大城市青年。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1.研究方法
   本文试图通过传播学质化研究中的深度访谈法来探索消费社会视域下大城市青年对自我认知的架构,并试图探讨他们此种自我认知与当下所处社会现实环境之间的联系。本研究拟根据潜在被访者在实际生活与日常线上线下社交活动中是否将自己视为“隐形贫困人口”进行甄别。正式访谈采用一对一深度访谈的方式,为了克服地域限制、降低成本,深度访谈主要通过线上渠道进行,主要有微信语言及文字、QQ语音及文字等方式对8位受访者进行访谈。所有访谈数据均在访谈完成后及时整理记录,并通过电子邮件发至受访者进行二次校对,以确保访谈数据的内容效度和解释效度。
   2.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三个大城市的8名青年,男性4名、女性4名,年龄分布在23至28岁,对“隐形贫困人口”出现频率较高的年龄段进行研究, 大致是在个体毕业后至结婚前这一时期。受访者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现居住地为大城市;二是认同并接受“隐形贫困人口”身份。本文主要从朋友圈和微博平台中遴选,在地域、性别、年龄、职业,尤其是社会阶层等人口统计学特征上,也尽量选择了差异化样本进行收集。
   二、消费社会视域下大城市青年自我认知为“隐形贫困人口”的原因分析
   1.“隐形贫困人口”消费方式与大城市青年群体新型消费观念相契合
   笔者在访谈中发现,多数被访者都有过通过互联网平台、移动终端上的应用进行小额借贷的经历,被访者在谈及“隐形贫困人口”时通常与新兴的移动支付手段联系在一起。受访者中,他们每月的主要消费集中在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上,包括配备数码产品、化妆品、养宠物等。传统舆论场中出现的“爱储蓄不爱消费”的理念被扭转,尤其体现在年轻一代,正如受访者所提及的那样,他们已然把消费视为一种乐趣,将消费值作为衡定自己生活质量的手段,必须达到一定的消费值才能获得自我满足。同时,消费开放也已作为社会开放的一部分,现今社会消费观已经转变为鼓励、支持消费,青年新型消费观念的形成也是促成“隐形贫困人口”这一群体出现的重要原因。
   2.“隐形贫困人口”是大城市青年群体的一种“自嘲”方式
   网络热词的频频出现,可以看作是网友在社交平台的“自嘲狂欢”。“隐形贫困人口”这一标签热词也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除了“隐形贫困人口”这一网络热词,还出现了诸如“隐形单身人口”“隐形肥胖人口”“隐形美貌人口”等一系列相关“隐形”热词。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自嘲”俨然已经成为年轻人互动的重要方式。网络大众的“自嘲娱乐”一方面可以被认为是对文化的消解,另一方面却也意味着找到文化的归属。 消费社会视域下青年作为其中最具变动性的群体,他们的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他们渴望未来,渴望上升,“自嘲”则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在话语空间中的资本流动,成为青年群体建构自我认知的重要原因。
   3.“隐形贫困人口”一词反映出大城市青年群体的经济压力
   通过深度访谈发现,8位受访者都在自我提升方面花费比重较大。消费社会视域下,伴随着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的觉醒,对自我内在价值的重视和培养不仅能够为青年一代实现层次飞跃奠定基础,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除了物质上的满足,更加重视精神文明的体现。拥有超强可塑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青年则更重视自我的精神文明建设。除了旅游、学习,多数受访者都提到了对自己外在形象的重视,这也符合上文提及的“隐形贫困人口”的定义内涵中的外在形象光鲜亮丽。全方位提升自己也是消费社会视域下大城市青年建构自我认知的重要原因。
   三、消费社会视域下大城市青年自我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1.工作、学习场域的直接影响
   青年作为步入社会的初学者,根据学习、工作环境关系会结成不同的交际圈,同时个人的交往也很难突破其地域生活范围。 如受访者在访谈中提及的,身处特定的工作环境,为了维护与同事之间的友好互动, 群体的消费理念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消费行为,尽管有时候并非出于个体自愿。 受访者的行为体现出青年个体通常会为了寻求群体归属的安全感而选择从众消费。当然,这种消费行为实际上是为了构建良好的人际工作关系网络,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方便青年群体与老员工之间在日常工作中的互动,是维持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对于青年群体来说,作为群体中的新人,更需要与群体保持一致来寻求某种依附。这也是工作学习环境对青年个体建构自我认知的直接影响。
   2.社交媒体潜移默化的影响
   伴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普及,社交媒体的营销传播由传统的单向传播沟通方式转变为消费者积极参与的多向传播的网状传播结构,而青年群体正是推动网络消费的主力军。除了社交媒体上企业品牌的营销推广,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以视频或者撰文的方式推销商家产品,以青年消费者群体为主要对象。受访者在访谈中指出,微信、微博、小红书等移动应用都在潜移默化地促进青年群体的购买行为。朋友圈中的“晒客” 、小红书上的“博主”在一定程度上都充当着意见领袖的角色,引导着青年群体的消费。同时,朋友圈从某些程度上来说还提供了圈子内隐形攀比的平台,让人们将不必要的东西视为自己归属为这个圈子阶层的必需品。
   四、结 语
   消费社会中,大城市青年架构自我认知除了态度、观念等内在驱动力外, 还会受到社会环境、互动场域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从“佛系青年”到“隐形贫困人口”,媒体消费网络热词聚集流量,大城市青年群体则通过不断将自己归属于热词群体以寻求群体认同。访谈中我们发现,“隐形贫困人口”消费行为的产生更多是源于消费观念的转变,而不是基于虚荣心盲目追求精致外表。同时在消费社会中,大城市青年群体逐渐上升为促进消费的主力军,除了媒体对大城市青年群体的标签化解读,大城市青年群体自身也在架构自我认知的同时不断提升、完善自我。因此,在谈及大城市中的青年群体时,我们应该转变传统舆论场中对青年群体的消极态度,而应以更包容的姿态看待他们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鸿业.社交媒体对青年价值观的解构与重构——以网络话语抗争为视角[J].当代传播,2017(2):79-83.
   [2] 方芳.微信“曬客”的呈现行为与自我认知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5.
  [责任编辑:杨楚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47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