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焦虑感淹没的时代:大数据背景下的传播现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信息过载与信息匮乏两个看似矛盾的状态似乎是大数据时代传播的一个悖论。随着信息过载、信息不对称与不均衡、信息“孤岛”和信息茧房、社群传播等不同传播现状的出现与盛行,把关人权利的让渡和边界模糊化,大数据时代逐渐被焦虑感淹没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文章从大数据时代的焦虑感形成原因为基点切入,分析大数据背景下的传播现状,探讨这个被焦虑感淹没的时代人们所处的处境与心理状态。
关键词:焦虑感 大数据 信息过载 把关人 边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发展,以技术为导向的信息传播迎来了新的发展趋势,硬件基础的升级和信息平台的搭建推动了大数据的积累,信息流通速度与效率的提升改变了传播现状与大环境。
大数据时代的悖论:过载还是匮乏?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出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悖论,一方面人类社会的各类信息传播呈现出了一种爆炸的趋势,人们似乎被大量的数据信息轮番轰炸和淹没;另一方面个体又很难获取需要的信息,整体的社会信息总量过剩在无形中增加了个体成员有效信息寻找的困难,无法筛选出信息的价值加大了个体成员的工作量。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传播究竟是过载状态还是匮乏状态,似乎是一种无法平衡的矛盾。
信息过载现状。凭借技术发展,不断爆炸式增长的信息内容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与变革,改变了整个传播环境与生态,同时还直接反映在人们的日常传播生活现状上。信息传播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都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媒体形态的改变、社会变革与传媒制度的革新,大数据时代下的传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连接关系,融合的概念越发凸显,信息与信息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愈发的紧密。
与此同时,大数据背景下信息传播更替交叠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一种信息传播的不均衡状态,具体的表现为传播受众对信息传播的反应速度远远低于信息本身传播的速度,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信息流通量远远高于传播受众的需求量和承受能力,“供需”之间存在一种不平衡甚至不匹配的状态。除此之外,大量无用的数据信息淹没了有效信息,筛选有用信息的过程被大量冗余且复杂的多余数据严重干扰,受众的焦虑感滋生泛滥,这些都是常见的“信息过载”现状反映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新媒体、自媒体、融媒体、社交媒体的出现为信息的传播与推送提供了平台,人工智能算法与机器学习技术的更新为信息的算法推荐与精准推送创造了可能。受众在享受信息流通便利以及越来越丰富的信息带来的满足感的同时,个体被连接在整个信息网络中,被淹没在了整个信息海洋中,陷入了被信息吞噬的强烈的焦虑感和压迫感。在信息传播渠道不断扩展的今天,受众的个人信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日趋透明,网络行为模式与心理状态被算法计算,每天都要或主动或被动的接收大量或有用或无用的信息。各类微信公众号推文、微博推送与私信、今日头条新闻推送、知乎信息推送、各类APP软件推送等,数字化时代的受众生活也开始融合进各类数字信息,过量加载信息增加了受众读取信息的负担。
信息不对称与不均衡——信息控制权争夺战。从理论上来说,大众传播媒介普及带来了信息的普及与扩散,传播媒介的普及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知识传播和教育条件,甚至带来整体社会文化水平和素养的提升,从而推动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之间差距的缩小,然而现实却与之相反,从“知沟”到“数字鸿沟”,信息的不对称与不均衡现状越发凸显,数字化记忆加深了信息富民与信息贫民之间已经存在的鸿沟,进一步增强了权力的倾斜。信息富民与信息贫民之间的信息控制权争夺趋势日益显现。
一篇名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曾刷爆了微信朋友圈,通过媒体技术缩小信息不对称差距与教育不均衡痛点的话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热烈的讨论。通过这一事件可以看到,信息快速流通的当今社会,信息不对称与不均衡的现状已然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信息传播现象,在不同的行业领域,由于信息传播不对称与不均衡造成了不同的行业问题和社会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似乎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大数据时代的数据资源共享,这究竟是不是一个解决知识无阶层流动的方式,科技带来的恩赐是否能够缓和信息分配不均的现状,这些都是现今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
信息“孤岛”与信息茧房。每一个受众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集合体,人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会潜意识的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被自己的兴趣与习惯所引导,从而导致获取的信息趋于一种相对来说单一甚至同质化的状态,将自己置身于一座信息的孤岛之上,又或者是一种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信息传播更替速度越发加速,信息接收与反应的时间越来越短,信息技术为受众提供了更加自我与独立的思想空间,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量积累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内容,这些都为受众选择封闭式信息孤岛与信息茧房提供了土壤。与此同时,信息茧房效应会强化个人意识而导致群体极化和社会分化的后果。
传统把关人的延伸——价值守门人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传统媒体转型的逐步深化,信息传播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借助于新兴技术的推动,大数据时代下传统把关人的理论也随之延伸,“价值守门人”“数字守门人”等角色概念应运而生。媒介融合、学科交叉、全产业链营销等是融合这一概念不断发展和应用的结果,信息与信息之间、人与人之间、信息与信息之间的界限不断模糊,传播壁垒逐步被打破,把关人权利与义务的重要性再一次进入大众视野并引发激烈讨论。
例如近年来备受推崇的算法推荐,它在带来信息传播个性化与精准化的同时,也将把关人的权利从传统编辑让渡给了技术为导向的算法工程师与程序员,这一转变造成了信息真实性认知的偏差、价值观异化、公共性缺位、算法偏见与歧视等问题。在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是对传统把关人的挑战与考验,在信息过载且不对称的大数据时代下,把关人该如何衡量价值与标准,信息传播与流通的界限是否还有重新塑造的必要性,这一系列该如何得到妥善的解决。 受众与媒体媒介素养的提升。当把关人权利出现让渡趋势后,传播主体与信息受众在选择主观性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如何让受众、媒体与信息传播流通的界限相适应,在信息边界逐渐模糊化的传播环境下如何维持信息传播秩序。笔者认为,媒介素养的提升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无论信息传播界限模糊化带来的究竟是利还是弊,提升媒介素养以跟进和适应传播大环境的变化总是一种可取的方式。
在传播学发展的过程中,大众传播技术的不断普及,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升级,一切的发展速度都成为了传播这一行为本身的门槛不断降低,传播效率的发展速度和传播门槛的降低速度之间完全成反比,传播行为的随意性大大提升,门槛降低必然使得传播者的媒介素养成为问题,便捷性的传播让人们无法再去改变传播行为的准入门槛。毕竟传播门槛降低的可取之处不容忽视,然而对传播行为进行规范和传播群体媒介素养进行普及性提升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认为,随着传播门槛的降低和传播效率的提升,将媒介素养列入常识性教育应该尽快提上日程。
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差异化的认同教育。人们常说人活一辈子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的人是从哲学方面来理解的,有的人是从社会学方面来理解的,还有些人是从心理学去理解的。关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是这个传播伦理越来越受到挑战的大数据时代下,让人们倍感焦虑与困惑的命题。专业的新闻从业者在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报道的创作过程中,时常面临关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问题,而传播行为日益低门槛的今天,关于传播者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相关教育却是基本空白的。
毫无疑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具有时代局限性的产物。简单来说,“90后”的父母辈接受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教育与“90后”有很大的差异,而“90后”这一代和千禧年后的新一代也有着巨大的差别。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的父母永远无法理解你在互联网上的一些行为,例如你可以为了揭露一些你想揭露或者表达你想要表达的观点在互联网上与别人争论不休,甚至可以收集大量的资料,写出一篇10万+的推文去据理力争,而你的父母却不会因此夸奖你。他们只会困惑你在做考试习题时为何没有这样的逻辑性,写高考作文时为何没有这样出口成章、有理有据。受众这一代的表达欲和参与感,是父辈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里没有的部分。受众是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孩子,“连接”的概念在“90后”身上彰显,而缺乏互联网连接的父辈们,他们的圈子很小,做好分内的事是他们的价值选择。
由于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差异性导致信息传播隔阂,两代人之间的价值取向不同,对信息传播边界的把控也有很大的差异。作为传播主力军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一代制定和把控着互联网传播的规则和界限,可是随着越来越多年长一代人开始接触互联网,他们对于互联网传播边界有自己的观点,二者之间的求同存异相互制衡或许才是最好的组合式解决方法。
当受众成为大数据时代的一部分。在传播学不断发展过程中,受众一直都充当着传播过程的一环,而随着信息数据化时代的来临,受众也开始逐步成为大数据时代的一部分。个性化的信息推送与算法推荐,数据成为刻画人物肖像的画笔,行为习惯、心理状态、甚至是个人隐私在大数据时代开始变得透明,变得没有边界,变得无所遁形。人们在享受着信息全公开化带来的信息轰炸时,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开始受生理精力与心理状态的约束逐步下降,成为大数据的一部分意味着边界开始模糊和弱化。受众开始不问数据和信息的来源,仿佛海量的数据已经成为理所当然和必不可少的存在,计算机程序和算法成为唯一的信息筛选原则。根据信息数据的使用痕迹形成的个人推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使用者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笔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受众已经成为被数据养成的对象,在算法推荐日积月累的影响下,受众在数据和信息中迷失自我,焦虑感和压抑感大概就是由此而来。
被焦虑感淹没的大数据时代
当今时代的人类个体置身于各种各样的信息之中,大数据时代的人類个体已经逐步进入了信息与数据本身,成为了大数据时代的构成部分之一。信息的流通速度在以无法控制的速度极度膨胀,信息传播正处在快要“失控”的一个临界边缘,把关人在大数据时代中地位的转变与模糊就是最显著的征兆。
在信息过载与信息不均衡的大数据时代,焦虑感趋势开始逐步显现。笔者通过对大学生群体阅读微信公众号文章具体情况与焦虑状态进行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其中有较大一部分样本个体对于过度的信息接收已经有了明确而自知的焦虑感与压抑感。笔者认为还有一部分个体还处在一种潜在的焦虑和压抑但却不自知的状态,随着信息接收的累积与时间的推移演变,有极大的可能激发焦虑与压抑。这是一种推测,但也是不无可能的一种演变趋势,毕竟在大数据时代来临前的传播环境下,人们追求的只是更多的信息与更快的传播效率,而现在,人们开始反思获取的信息是否有效与有用。被焦虑感淹没的大数据时代,对于信息的“来者不拒”和“全盘接收”已经不再是绝对的信仰,信息的质和量究竟孰轻孰重开始被关注。
大数据时代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拓宽了这个世界的广度和深度,人们接触和认识到了更多的精彩,却失去了自我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精力与能力。当你被信息的洪流卷入而不知如何选择的时候,无奈、困惑、害怕、难过、无力,种种复杂的情绪最终成为困扰你的焦虑感,这就是这个飞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下特别的产物,人们无法拒绝。因为它为我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价值,人们唯一能做的是寻求适合个体的适应方式。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参考文献:
1.邓线平:《手机依赖背后是信息过载》,《江南论坛》,2018(11)。
2.蒋媛媛:《新媒体的“信息茧房”现象及应对措施——以今日头条为例》,《新媒体研究》,2018 (8)。
3.陈 莉:《全景监狱模式下的算法推送——以今日头条为例》,《新媒体研究》,2018 (7)。
4.刘雪琪,廖秉宜:《我国大陆地区新浪微博用户信息过载感知程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7(3)。
5.崔梦珊:《信息过载背景下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提升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6.郝 雨,李林霞:《算法推送:信息私人定制的“个性化”圈套》,《新闻记者》,2017(2)。
7.蔡 骐,李 玲:《信息过载时代的新媒介素养》,《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 (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50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