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太平洋》: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自然类纪录片叙事的新突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伴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生态环境问题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自然纪录片创作中对生态哲学的思考也逐渐深入。文章以《大太平洋》为例,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切入,结合叙事学理论,分析该纪录片在自然类纪录片创作中的新突破。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自然类纪录 叙事  《大太平洋》
   《大太平洋》是一部蕴含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纪录片,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透视这部纪录片,可以发现其对于自然类纪录片叙事的新突破。
  叙事视角:全知视角构建内在联系,限知视角勾勒未知结局
   《大太平洋》一片的叙事视角体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主体部分以零聚焦的全知视角构建了全片的内在联系,细节部分采用限知视角勾勒出未知的神秘,留下悬念。全知视角的优势在于视野较为广阔,有利于进行全方位的叙述,《大太平洋》以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的海域作为拍摄对象,呈现了壮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复杂的生态系统。
   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共同体。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不同生命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在浩瀚无垠的太平洋中,所有动物都在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完成繁育后代的使命,其中有些动物也会像人类一样实行一夫一妻制,在生存竞争中也会上演弱肉强食的激烈场面。无论是瓜达卢佩岛的大白鲨,还是新西兰最南端的黄眼企鹅,亦或是美国加州大苏尔海岸的海獭,旁白解说都将这些动物生活习性、繁育方式等详细地介绍给观众。
   同时人类对自然、对人类本身也并非全知全能,纪录片在以全知视角展现太平洋丰富物种的同时,对于不同物种个体生命历程的展示采用了限知视角。限知视角的优势在于将叙述者与观众放置在同一地位,拉近了纪录片本身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人类花了近20年时间才解开了奄美大岛海底圆形图案的谜團,发现了新物种窄额鲀的求偶秘密,而马来西亚沙巴州海底洞穴中大量海龟尸骸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米尔恩湾丛林洞穴中数百人的头骨仍然是未解之谜。动物们学会了适应不同条件的环境,人类也需要学习如何应对变幻莫测的海洋。人们修建海堤以抵挡海潮的侵袭,与此同时人们又举办冲浪竞赛以享受海浪的激情。人类为了城市建设致使鲎的栖息地面积减少,核试验造成马绍尔群岛长期存在核辐射,诸如此类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面对雄心勃勃的人类,屡经波澜的太平洋已经伤痕累累,但它凭借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在暴力的废墟上又孕育出一代代新生命。
   通过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大太平洋》一片揭示了人与自然命运休戚相关、彼此依存的内在联系。全片既有对海洋中未知生命的探索,也有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这种人类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思想为这部纪录片赋予超越一般自然类纪录片的品格。
  叙事结构:多线索、情节化叙事紧扣主题
   在结构设计上,《大太平洋》一片摆脱了一般自然类纪录片的单一的线性叙事,作品整体采用了多线索交织的情节化叙事手段。《大太平洋》全片共有四集,每一集都有一个主题,分别展现太平洋的不同特点,但在故事推进中始终紧扣纪录片核心的叙事主题,即生命的繁衍与物种的生存。
   第一集“激情”篇聚焦于太平洋不同物种的生殖繁衍过程,从繁殖风险、性别转换、繁殖速度与繁殖规模这几个角度呈现了生命的激情与活力。在完成繁育后代使命过程中,所有动物都充满激情,也存在共性。加拿大海域的狼鳗与新西兰最南端的黄眼企鹅在繁衍后代的过程中都遵循着一夫一妻制,海獭与某种章鱼在各自交配的过程中都会面临死亡的风险。大腹海马与小丑鱼在繁殖过程中性别角色会发生转化。楔齿蜥来自恐龙时代,一直坚持缓慢而稳定的繁殖方式,儒艮在繁育后代时亲子时光也相当漫长。相反的是,萨摩亚鸟波卢岛的矶沙蚕产卵只需一夜,且规模巨大,与之同样具有激情的是在白天的浪潮中产卵的银汉鱼。
   第二集“神秘”篇从哥斯达黎加奥斯蒂纳奥纳尔海滩丽龟集体产卵引入,以日本奄美大岛窄额鲀海底筑圆形巢穴求偶、海湾地区鲎的繁殖与保护、豪勋爵岛竹节虫物种命运逆转等为叙事主线,其间穿插荧光乌贼、中华白海豚、海龟墓等故事作为叙事支线,突出不同物种生命历程的神秘。结尾以孵化出的幼龟爬向海面开启生命历程的画面结束,首尾形成呼应。
   第三集“狂暴”篇讲述了动物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残酷竞争的现实,以夏威夷为争夺交配权进行水下角逐的座头鲸为开篇的动物主角,随后视角逐渐转向菲律宾的湾鳄、中国蛇岛的蝮蛇等动物。大自然虽然充满激情与神秘,也有性格狂暴的一面,板块运动带来的火山喷发、钱塘江奔涌的潮水等都是具体表现。即便如此,太平洋海域最大的危险仍出自人类之手,例如上世纪的核试验造成马绍尔群岛长达几十年的核辐射现象便是人类对自然造成的残忍破坏。整集纪录片先从讲述动物的残酷竞争入手,逐渐转向大自然性格暴躁的一面,最后将视角转向人类对自然和动物的破坏,令人深思。不过人与自然并非一味对抗,当曾经废弃的战斗机残骸化身海底人工礁石,成为无数新生命的安居之所时,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有了新的诠释。
   第四集“饕餮”篇将镜头对准了太平洋中各种动物的捕食过程,无论是体型庞大的蓝鲸、鲸鲨,还是貌不惊人的黄海葵,在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面前无一例外,而这其中大与小、强与弱的对比也体现出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蓝鲸却以微小的磷虾为食,贪婪的巨型蝠鲼和越前水母也均以浮游生物为生;蓑鲉利用外表迷惑猎物进食,却又避免不了被裂唇鱼所迷惑;加拉帕戈斯象龟改变了饮食结构以适应人类活动带来的变化,作为红海胆食物来源的海藻林也会有海獭守护。无论是贪婪的、高明的还是适应能力强的捕食者,在生物链中都是重要的一环,正是环环相扣的生物链维持着太平洋整体的生态系统平衡。
   生命是神秘而充满激情的,也有贪婪残暴的一面,太平洋作为生命的家园,用它的包容与强大的恢复能力实现了各种生物的共生共荣。四集纪录片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围绕着动物的繁衍与生存这一核心主题进行了多线索交织的叙事。   叙事原则: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大太平洋》作为一部中外合拍的自然类纪录片,在叙事上坚持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原则,既丰富了纪录片的中国元素,也凸显了中国话语权的强化。
   故事选择契合主题,穿插自然。在《大太平洋》的叙事中,中国故事占据了重要比重,无论是深圳湾海域青少年放生幼鲎,还是蛇岛上蝮蛇捕食候鸟,亦或是杭州湾壮观的浪潮,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外,将中国台湾龟山岛、垦丁等地区的乌龟怪方蟹、狮子鱼等动物作为细节补充,也宣示了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领土主权。这些故事是由点及面被自然穿插进全片的叙事之中的,每一个故事的呈现都与分集主题密切相关。例如第三集中蛇岛上蝮蛇捕食候鸟的画面体现出物种间生存挑战的残酷,而杭州钱塘江大潮的自然盛况与极限冲浪比赛也与“狂暴”的主题十分契合。
   反思深刻,行動高于一切。人类为了发展导致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受到压缩,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与此同时人类也进行了深刻反思,积极开展相关物种的保护工作。在《大太平洋》一片中活跃着多国科学家的身影,其中中国科学家的工作呈现出当下中国政府正在为动物保护所做的努力。在中华鲎的故事里,现代城市的发展对鲎的繁衍造成了威胁,中国开展了积极的救护工作,并组织青少年在海滩放生幼鲎,这种培养下一代保护自然的意识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华白海豚因被渔民视为不祥之物遭到大肆捕杀而数量急剧下降,中国已将中华白海豚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十分重视对它们的保护。在这些中国故事的讲述中,一个物种丰富、负责任、有担当的中国形象被塑造出来。
   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首要挑战,各国必须共同参与治理。然而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或者组织都无法单独引领如此大型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行动,生态环境危机必须且只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组织载体来解决。中国作为太平洋地区的世界性大国,正在积极参与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工作,也在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主张。
  结语
   《大太平洋》这部纪录片在向观众呈现壮丽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传递出这样的生态思想:在命运共同体面前,人类只有与自然共生共存,保持敬畏,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才能推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建设美好地球家园的愿景。该片通过全知与限知的组合叙事视角,将自然界不同生命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勾连,用多线索交织的叙事结构,将太平洋中物种的繁衍与生存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在叙事原则坚持国际化的表达,强调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上的能动作用。《大太平洋》这种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影像表达对于当下中国自然类纪录片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075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