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虚假不礼貌的功能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虚假不礼貌行为,表面是不礼貌的,但实际是礼貌的,是一种“容许的冒犯”。随着社会变得更加自由化、包容化、多元化,调侃、打趣等虚假不礼貌行为越来越常见。就虚假不礼貌的功能来说,主要包含增进感情,缓和威压及娱乐的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虚假不礼貌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对虚假不礼貌进行考察研究的时候,要基于一定的情景,充分考虑交际参与者的社会距离,人际关系等因素。聚焦虚假不礼貌行为,分析影视剧《家有儿女》中的虚假不礼貌现象,探索虚假不礼貌行为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主要针对虚假不礼貌行为的功能进行论述。
  关键词:虚假不礼貌 礼貌 不礼貌 东方文化背景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2—0091—03
  礼貌是一个常见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研究的重点话题。近年来,国内和国际上对礼貌的研究越来越多,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语用学对于礼貌的研究实际上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初,Lakoff试探性地提出了礼貌的三原则,随后Brown、Levinson、Leech等人对礼貌进行了全新的定义。然而与礼貌相比,针对不礼貌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是因为在早期的相关研究中,人们通常将不礼貌视为礼貌的反面,从而忽视了对不礼貌的相关研究。而事实是,不礼貌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礼貌的反面,这种局面直到Culpeper、Bousfield对不礼貌进行了新的界定之后得到的缓解,人们不再将不礼貌视为礼貌的反面,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问题。
  对虚假不礼貌(mock impoliteness)行为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早期学者普遍将虚假不礼貌归于礼貌的框架之下,而后来部分学者将这种表面的不礼貌、实际的礼貌归在不礼貌的框架之下。近年来,部分学者还认为虚假不礼貌既不应该归属于礼貌的框架,又不应该属于不礼貌的框架。针对虚假不礼貌的研究是存在很大争议的,需要深入思考、探索。另外,虚假不礼貌行为主要包括玩笑、调侃、戏弄等,这在相对开放自由的当今社会都是非常常见的,是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的语用学问题。因此,聚焦虚假不礼貌行为,对虚假不礼貌的三个作用进行细说,探索社会距离和人际关系对虚假不礼貌行为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
  (一)礼貌
  礼貌研究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起源于西方,经过了近五十年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完善的礼貌研究系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礼貌路径,第二阶段是后现代礼貌路径,第三阶段是交互路径,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沈星辰,2018)。
  传统礼貌路径主要是采用分析者视角,对礼貌原则的形式、原则和策略进行探讨(钱永红,2014)。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有Lakoff、Brown、Levinson和Leech,其中以Leech的礼貌原则最具代表性。然而,Leech的礼貌原则虽然弥补了会话原则的一些缺陷,但也不是完美的。因其主要是以西方文化为研究的基础,因此诸多学者批评该原则是建立在西方种族中心论的基础上的(周凌、张绍杰,2016)。另外,Leech的礼貌原则也忽视了语言使用中的一些现象,比如忽视了语境对礼貌界定的影响,忽视了礼貌的得体性,等等(王建华,1998;李成团、冉永平,2014;何兆熊,2000)。
  后现代礼貌路径采用参与者视角,认为对礼貌的讨论不应该采取旁观者的视角,而应该关注交际参与者在交际时的礼貌表现和对礼貌的评判。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有Ellen、Watts、Mills等。他们普遍认为,传统礼貌路径的观察者视角是脱离了交际本身的,从旁观者的视角不能对会话中的礼貌进行完善正确的分析,正确的方式是从参与者本身出发,将自己“投身”于交际之中(Eelen,2001)。其优点是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语料,但是也不乏缺陷,因而被研究者所诟病(沈星辰,2018)。在这种条件下,交际路径应运而生。总的来说,交际路径是综合前两者之所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从各个维度对礼貌分析研究,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多维视角。
  (二)不礼貌
  同礼貌相比,不礼貌在研究初期和中期一直被人们所忽视。早期人们通常将不礼貌视为礼貌的反面,因而只注重了礼貌相关研究,认为只要把礼貌研究透彻了,那么不礼貌就可以从礼貌的反面得到解释了。然而,事实比这复杂得多,不礼貌并非简单地是礼貌的反面。学者在对不礼貌研究的时候,应该重新以一个新的视角分析不礼貌,尽量摆脱礼貌相关研究对不礼貌研究的束缚。而学界对不礼貌的关注,实际是从2000年左右才开始的。
  Culpeper(1996)在Brown和Levinson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不礼貌原则,并为不礼貌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随后Bousfield(2008)又对不礼貌现象作了新的探究,开启了不礼貌研究的新篇章。随后,学界开始关注不礼貌现象,对不礼貌现象的研究也与日俱增。但相较于礼貌相关研究,不礼貌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虚假不礼貌
  学界对不礼貌行为开始关注的同时,虚假不礼貌行为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同以往相比,今天的社会更加自由、开放、多元化,因此人们的思想、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当今社会的人在交流的时候,不再是一直保持拘谨、尊敬与疏远状态;相反,人们有时会对交际另一方进行调侃或者开玩笑。而这种玩笑或者调侃表面上虽然是不礼貌的,但实际上确是礼貌的,这就叫作虚假不礼貌。因此虚假不礼貌也是当今社会形态下的一个重要议题。
  虚假不礼貌(mock impoliteness)最早是由Leech提出的。Leech(1983)基于礼貌对虛假不礼貌进行了界定,认为虚假不礼貌实质上是一种缺乏礼貌的表现,同时将虚假不礼貌归为礼貌的框架下。但这种界定其实是过于片面的,同时也没有揭示虚假不礼貌的本质。在这之后,虽偶有学者对虚假不礼貌现象有过关注,但仍然没有针对其本质进行系统的论述。在此期间,还有学者提出由于虚假不礼貌的形式是不礼貌的,因此应该归属于不礼貌的框架。Culpeper(2011)认为虚假不礼貌是一种表面上的不礼貌行为,实际上却是礼貌的,这种无意的冒犯,不仅不会拉远交际参与者的距离,反而会促进双方的关系。但Culpeper强调,说话人在进行玩笑,调侃等虚假不礼貌行为的时候,需要注意说话双方的社会距离,以及亲疏关系等;否则虚假不礼貌就有可能演变为真正的不礼貌。另外,Haugh和Bousfield(2012)提出虚假不礼貌是一种“容许的冒犯”,而这种容许的冒犯既不属于不礼貌的范畴,也不属于礼貌的范畴,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虚假不礼貌应该被视为一种无关不礼貌。但是对于虚假不礼貌应该类属于礼貌,不礼貌或者无关不礼貌这个争议,直到今天还没有定论,因此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虽说虚假不礼貌应该类属于哪个范畴尚不明确,但是Culpeper(2011)对于虚假不礼貌的功能已经作了详细的论述。简要地说,虚假不礼貌主要有三个功能:增进感情,緩和威压及娱乐。另外,虚假不礼貌不是绝对的,它同礼貌、不礼貌行为一样,需要在一定的情境当中予以考虑,在一个情景中是虚假不礼貌的行为,在另外一个情景中有可能演变为真正的不礼貌。同时,也不能忽视了交际双方或者多方的亲疏关系,当交际双方或者多方关系比较亲密时,玩笑、调侃等话语更倾向于产生虚假不礼貌的效果。而当交际参与者的关系比较疏远的时候,有的玩笑、调侃就有可能演变成为真正的不礼貌,从而拉开交际参与者之间的距离。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的开放化、自由化、包容化,虚假不礼貌现象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见,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针对虚假不礼貌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西方,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研究,我国对于虚假不礼貌的研究是相对较少的。同时,国内对虚假不礼貌的研究大多比较笼统,没有限定的交际对象和交际范围。因此,依托家庭语境,家人关系,对虚假不礼貌的三个作用进行细说,简要探索社会距离和人际关系对虚假不礼貌现象的影响。
  (一)虚假不礼貌的作用
  Culpeper(2011)将虚假不礼貌定义为表面上的不礼貌,认为是一种无意的冒犯。另外,Culpeper还系统地将虚假不礼貌的作用进行了分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增进感情,二是缓和威压,三是娱乐。本部分将借助《家有儿女》对虚假不礼貌的以上三个功能进行分析。
  1.增进感情
  虚假不礼貌的第一个功能是增进感情。古语有云,不学礼,无以立。这里的“礼”虽然不仅仅指礼貌,却包含了礼貌。说明了礼貌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受到国人的重视。但是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交流的时候不一定一直要彬彬有礼,有时候过于礼貌反而会拉开交际参与者之间的距离。虽然虚假不礼貌的表面形式是不礼貌的,但是这种有意的不礼貌,实际上是可以促进交际双方或多方关系的。同时虚假不礼貌发生时,也是交际参与者关系拉近的一个标志。
  (情境:刘梅让三个孩子介绍自己的名字)
  夏雪:我叫夏雪。
  夏雨:我叫夏雨。
  刘星:我叫下冰雹。
  (选自《家有儿女》)
  在上述语料中,刘梅让三个孩子对自己的名字进行介绍。夏雪和夏雨都如实地介绍了自己的名字,但是刘星却开玩笑地说自己的名字叫下冰雹。从表面上来说,刘星说的话是故意违背质量准则,也就是没有说明真实情况,是不礼貌的;但是实际上,刘星这个恰到好处的玩笑反而会拉近双方的距离,让初次见面的人不再感到陌生和尴尬,快速地增进了交际参与者之间的感情。
  2.缓和威压
  虚假不礼貌的第二个作用是缓和威压。这指的是当领导或是上级在对下级施予威压的时候,下级用玩笑似的看似不礼貌的话语回答,而这种看似不礼貌的话语不会冒犯上级;相反,可以缓和上级施予下级的压力。
  (语境:夏雨把夏东海收集的足球材料剪了)
  夏东海:我好不容易收集的足球材料,怎么都成废纸了?
  夏雨:爸,你没看这是我剪的小老鼠和大脸猫吗?
  (选自《家有儿女》)
  在上述语境中,夏雨将夏东海收集的足球报纸材料剪成了小碎片。夏东海见此状非常生气,责问夏雨为什么他辛辛苦苦手机的足球材料变成了废纸。这个时候,夏雨的回答显然和夏东海的问题是不相关的,违背了Grice的关联理论,从表面上来看是不礼貌的;但是实际上,夏雨是在以开玩笑、转移话题的方式来对夏东海的问题进行回应。这里的虚假不礼貌可以缓和夏东海施予夏雨的威压,从而调节双方的关系。
  3.娱乐
  虚假不礼貌的第三个功能是娱乐,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交际参与者在交际时进行调侃、玩笑等活动,但是这种表现上的不礼貌不会危害到交际参与者的面子,只是达到一个娱乐的效果。
  (语境:刘星考试考差了,想问问夏雨和夏雪,夏东海在孩子考差的时候会不会很严厉地惩罚孩子。)
  刘星:老爸生气是什么样儿啊?
  夏雪:问这个干嘛?
  刘星:我不是不了解他嘛?他当我老爸才两月,当你们老爸都好久了吧!你们肯定知道。
  夏雨:我可没惹过老爸生气。
  夏雪:我也是。我呢,只会让老爸感到自豪,尤其是在开家长会的时候。
  (选自《家有儿女》)
  在上述语境中,刘星因为考试考差了害怕被继父批评,于是询问夏雨和夏雪爸爸会不会生气。这个时候夏雨和夏雪没有对这个问题直接回答,而是说他们从来没有惹过爸爸生气,夏雪还强调她只会让爸爸感到自豪,特别是在开家长会的时候。这种有意的调侃从字面上来看是不礼貌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到不礼貌的程度。鉴于刘星与夏雨、夏雪关系的亲疏程度,这只能算是虚假不礼貌,也就是表面上是不礼貌的,实际上却是礼貌的。而这里的调侃主要是用于打趣、娱乐,具有娱乐功能。
  总的来说,虚假不礼貌的功能主要有这三个,即增进感情、缓和威压和娱乐,但是不仅限于这三个功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虚假不礼貌的功能及程度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对虚假不礼貌探索研究的时候,应该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另外,虚假不礼貌同礼貌、不礼貌相同,是一个连续体,没有绝对的虚假不礼貌,任何虚假不礼貌都是基于一定的语境情境的(王建华,1998;李成团、冉永平,2014)。
  (二)社会距离、人际关系对虚假不礼貌的影响
  虚假不礼貌的判断需要有一定的语境,也就是说虚假不礼貌的本质之一是其相对性。而社会距离和人际关系则是影响这种相对性的重要因素。若交际参与者社会距离较近,关系比较亲密,虚假不礼貌现象则更容易发生。若交际参与者的社会距离比较远,关系比较疏远,那么虚假不礼貌就有可能变成真正的不礼貌。没有绝对的虚假不礼貌,任何虚假不礼貌都是相对的,都需要有一定的语境。同样的对话,在交际参与者社会距离比较近、关系比较亲密的时候,可以是虚假不礼貌的;但是在交际参与者社会距离远、关系疏远的时候,就有可能演变成为真正的不礼貌。礼貌相关研究应该有一定的动态语境,需要将人际关系作为考量的因素(Locher、Watts,2005)。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自由度、开放度、包容度越来越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在一點点拉近。在现今社会中,玩笑、打趣、调侃已经成了常见的现象,社会现象预示和推动着人类的发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是针对虚假不礼貌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学者以西方文化为背景对虚假不礼貌进行研究,在此转换视角,以中国社会为背景,对虚假不礼貌进行研究。
  总的来说,虚假不礼貌指的是表面的不礼貌,但是实际是礼貌的。这和虚假礼貌形成了对比。虚假不礼貌主要包含增进感情、缓和威压以及娱乐功能,这不仅适用于西方文化为背景的语境,同时也适用于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语境。另外,虚假不礼貌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研究虚假不礼貌现象的时候,应该基于一定的情景,同时社会距离、人际关系等因素也会对虚假不礼貌现象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人们在进行交际的时候,应该巧用虚假不礼貌,避免把虚假不礼貌变成真正的不礼貌。
  参考文献:
  [1]Bousfield,D.Impoliteness in Interaction[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8.
  [2]Culpeper,J.Towards an anatomy of impolitenes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6,25(3):349-367.
  [3]Culpeper,J.Impoliteness:Using Language to Cause Offe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4]Eelen,G.A Critique of Politeness Theories[M].Manchester,UK:St.Jerome,2001.
  [5]Haugh,M.,& Bousfield,D.Mock impoliteness,jocular mockery and jocular abuse in Australian and British English[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2(44):1099-1114.
  [6]Leech,G.Principle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Locher,M.,& Watts,R.Politeness theory and ralational word[J].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2005,1(1):249-267.
  [7]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李成团,冉永平.虚假礼貌的实现方式及语用特征分析[J].外国语,2014,37(2):42-51.
  [9]钱永红.《礼貌新解》述评[J].现代外语,2014,37(5):725-728.
  [10]沈星辰.人际语用学研究的社会认知路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8(3):27-33.
  [11]王建华.礼貌的相对性[J].外国语,1998(3):19-23.
  [12]周凌,张绍杰.国际语用学热点话题:面子、礼貌、不礼貌的研究走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8(6):106-112.
  责任编辑:于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771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