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儿童文学视域中的小学作文教学路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作文教学是指导学生从写话到短文的渐进过程,科学引导学生自由写作、热爱写作,是新课改标准下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儿童文学,是作家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使用技巧、知识、能力、情感对儿童生活实施文学表现与写作教学目标,形成良好契合。将儿童作品的阅读与小学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创建以儿童文学为范式的作文训练体系,对于小学作文教学作用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儿童文学视域;小学作文教学;路径;课程标准
  随着儿童文学阅读活动的之间深入,儿童文学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为后续语文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是,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渗透,主要是通过渗透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实现文学阅读活动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但如今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所以,儿童文学的阅读活动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儿童文学与小学作文教学目标的契合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要求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开展相应的小学作文教学活动。优秀的儿童文化作品,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使用科学的语言艺术,使儿童生活在作品中呈现。儿童文学与学生的发展能力、技巧等相一致,符合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标准[1]。
  小学语文作文写作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其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侧重学生情感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写作训练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爱。儿童文学作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同,充分尊重了儿童的主体作用
  [2]。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天性,突出表现学生的童趣,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童真美。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强化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调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机,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具有深远影响[3]。
  小学语文写作的重要教学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力,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儿童文学作品形式比较特殊,极具文学表现力,对写作特点控制得很好。儿童文学作品,是在有趣的故事中,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其中具有很强的文学表现力[4]。小学作文教學目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写作手段进行科学把握。所以,要按照具体的目标要求,深化文学作品的具体特点,分类指导文学作品的习作,通过创建科学的模板,制定科学的习作训练方案,加强作文教学、儿童文学阅读的契合发展[5]。
  就幻想类作品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结合来讲,体现了想象力的效果,不论是科学想象、还是童话想象,都是通过生动、丰富的想象,是对现实世界的的反映,是对世界实施再度创作的过程。由于特殊的想象力构造,对于作品赋予巨大的艺术冲击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6]。所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指导学生阅读此类文学作品,在学生品读这类儿童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作品的范式,发展学生的想象作文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在《穿条纹衣服的男孩》描写中,一个9岁的男孩布鲁诺从生活舒适的柏林来到波兰。他的父亲接受了一项重要的新工作,从此成为了一位纳粹军官。他感到特别烦躁,他的家人还警告他不要访问一些被称作“篱笆”另一边的地方,那里其实是德国人的集中营。然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穿着好朋友希姆尔(一个生活在集中营的犹太男孩)给他带的集中营的一件带条纹的囚衣,混进了“篱笆”里,想一探究竟;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正赶上集中营转移杀害集中营中的犯人,他从此再也没有从集中营中走出来。这本书透过一个孩子的眼睛来讲述二战中德国集中营中的情景,以一个纳粹军官的孩子的视角来审视那个特殊的年代。《飞行魔毯》中描写了哈尔和苏珊以及他们的孩子,逗比的哈尔一家以及毛病一堆的阿拉丁,十分有趣,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具有深远影响。
  二、以儿童文学为范式的小学作文训练
  小学阶段作文训练,主要是引导学生从不会写到会写的过程,要求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升写作素养,要引导学生“热爱写作”、鼓励学生“自由写作”,指导学生“学会写作”,这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相契合,学生在写作之初,要建立科学的写作范式。因此,要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写作范式。与儿童生长有密切联系,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符合,为不同阶段的儿童提供重要的精神食粮,为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8]。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小学阶段的写作训练可能形成以儿童文学为样本的训练系列。要使实现教学目的,就要牢牢抓住教学目标,以文学范式为重要依托,进行相应的小学作文教学,实现儿童阅读与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机转化。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相应的教学目标,通过儿童文学阅读活动,创建科学的写作范式,注重学生书面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
  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口头表达与书写训练的结合、局部训练与整体训练的结合。教师要抓住学生写作的兴趣点,开展相应的阅读指导活动,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指引学生“热爱阅读”;通过组织讨论、点评,让学生领悟具体的写作特点,激发学生的写作想象力。“口头表达与书写训练的结合”,是在特定的作文教学目标下,使用口头表述、书面与写作相结合的训练手段,实现双重训练,引导学生将心中的想法表述清楚,有利于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从内部想象转化为外在表现。不管是什么内同,要想清楚,然后才能写明白。因此,口头表达为书面表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按照具体的写作需求,引导学生进行构思,将学生想表达的话说出来,这是口头表达训练,要求学生将想说出来的话用文字写出来,这是书写训练。小学初级阶段的学生因为识字数量的局限性,主要是通过儿童文学展开相关的写作训练活动,要从儿童作品的具体特点出发,明确写作中的训练特点,根据先想后写的原则,进行相关的训练活动。例如《小象欧利找弟弟》,这是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的作品。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这样的话题:小象欧利为什么找不到弟弟,你们能告诉老师么?这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组织“学生自我介绍”的说话训练,然后以这个为话题进行写作训练。   三、儿童文学写作范式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
  通过儿童文学加强小组练习,在小学语文写作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传承发展传统作文教学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学素养的渗透。鉴于此,要实施“五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儿童文化的阅读活动,为学生的后续阅读活动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以阅读作为重要导向,通过“读”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作文写作的具体目标,对阅读文本进行科学选择,实现写作训练点与作品的契合,为学生的写作作品,提供重要的前提条件。
  “说”是写作的重要基础,是教学讨论中的重点,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速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建构写作范式的重要基础上,将学生构思的文章使用口语表达出来,对学生实施科学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口语情况,实施有针对性地指导[9]。
  在小学写作过程中,“写”的环主要是教会学生应用科学语言,对实际情感的表达,这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评”主要是教师讲评学生的写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与教师的点评具有直接影响。通过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手段,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作文训练与材料选择、想象力、写作技巧等写作基本素养具有重要关联,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技巧。儿童视域下的小学作文教学,要创建以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基本范式,要求学生在文学阅读的基础上,揣摩作者的写作特点,在潜移默化的训练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够成熟,缺少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难以对作品实施深层次理解,要对作品中蕴含的写作技巧进行科学概括。因此,教师在作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对作品中的写作特点进行讨论,按照教学具体目标,科学介绍相关的写作技巧。在小学祖文教学中,不能对写作常识进行理论阐述,要通过儿童文学作文作为重要依托,对其进行具体印证。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是作家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使用技巧、知识、能力、情感对儿童生活实施文学表现与写作教学目标,形成良好契合。将儿童作品的阅读与小学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茵.儿童文学视域下的小学作文教学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8,(5):49.
  [2] 张青.儿童文学视域下的小学作文教学[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7,(7):45.
  [3]王昆建.略论儿童文学视域下的小学作文教学与训练[J].昆明學院学报,2016,38(2):1-5,10.
  [4]徐辉.核心素养视域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14):51,16.
  [5]杨安楠.视域融合下儿童文学的儿童性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9,(9):58.
  [6]孙茜.跨文化视域下中国儿童文学英译中的文化因素研究[J].成才之路,2019,(18):20-21.
  [7]陈曦.儿童文学视域下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8,(2):33-34.
  [8]李莉.语文课程视域下的儿童文学教学研究——以涞源地区小学为例[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9.
  [9]赵一凡.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翻译[J].英语广场,2017,(11):28-31.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088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