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闻框架理论下的美朝峰会事件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019年2月27日至28日,特朗普与金正恩在越南河内举行第二次“美朝峰会”,这是继2018年美朝新加坡峰会后,美国、朝鲜两国领导人再次就半島核问题进行讨论。此次事件对我国的外交政策有着重大意义,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应。因此,本文基于新闻框架理论,分别对新华网和联合早报网在第二次美朝峰会期间的新闻报道文本进行分析,通过文本分析和归纳总结,探究两家媒体在报道此事件时所使用的新闻框架,以期对我国媒体新闻报道的实践工作有所贡献。
  关键词:美朝峰会; 新闻框架; 半岛核问题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1-0016-05
  框架理论最早由“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提出,20世纪后期被引入社会学,成为大众传播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我国新闻学者黄旦认为,“框架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媒介的生产,即媒介怎样反映现实并规范人们对其的理解”。
  新闻框架的存在能够帮助采编人员按照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来组织和撰写报道,塑造受众对于新闻事实的理解,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它能够相对隐蔽地建构“媒介现实”,并体现出媒体的态度和立场,在事件进入公共议程之后影响社会舆论的走向。因此,新闻框架一直被认为是新闻传播学中的重要实践,以往许多案例都表明,若应用得当,新闻框架将成为媒体的一大“利器”,反之,则会对媒体产生毁灭性的影响。
  对于媒体而言,每天发生着成千上万个新闻,但新闻报道所使用的框架却比较有限,因为框架的建构始终是受某些特定要素影响的,如社会主流文化、媒体定位、事件本身的特征等,在国际性议题中,还包括了国家的立场、整体的舆论导向等要素,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媒体报道的框架。而不同的媒体框架背后体现出的差异也往往是解决矛盾与冲突的关键,因此,本文试图利用新闻框架理论,对新华网与联合早报网在美朝峰会期间的报道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对相关国际问题的理解,增进受众对媒体报道的认识。
  一、研究背景
  “美朝峰会”特指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之间举行的会晤,媒体在报道中也将其称为“美朝首脑会晤”“金特会”等,该会议以“半岛去核化”和“美国对朝政策”为主要议题展开讨论。自2018年起,两国领导人之间共举行过两次会晤,分别是2018年6月12日的新加坡峰会和2019年2月27日至28日的越南峰会。本文以第一次会谈为背景,重点探究第二次会谈举行前后的新闻报道框架。
  从国际各大媒体关于第一次美朝峰会的报道便可以看出,国际社会对于半岛无核化的问题十分关切。首先,纵观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惨痛的历史教训,地区性的矛盾一旦升级,将会带来不可预估的后果;其次,朝鲜核问题的产生最早起源于美苏冷战,在近几十年里一度成为国际舆论的热点问题;最后,有关朝鲜核问题引发的国际对于朝鲜向伊朗、叙利亚、缅甸等国出口核技术和导弹技术的猜测,使其由地区性的问题逐步扩大成了世界性的问题。
  正因如此,第二次美朝峰会自金正恩在2019年的新年贺词中表示愿与特朗普进行会谈开始,便引起了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美朝峰会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将全面改变朝鲜半岛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冷战格局,并且也会推动东北亚和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秩序重组,其意义是划时代的。
  近年来,随着中美之间结构性矛盾的加剧,美朝关系的走向直接关乎我国在政治、经济、安全上的切实利益。因此,我国一直致力于维护半岛的和平稳定,并不断推动美朝会谈的举行。而从国际舆论来看,基于美朝多年来根深蒂固的矛盾,西方世界始终对美朝关系的缓和持怀疑态度。
  综上,本文在对美朝峰会期间的相关报道进行整理之后,选取新华网与新加坡联合早报网两家媒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新闻框架理论对其进行文本分析,从新闻消息和评论两种角度切入,探究两家媒体在报道中所使用的新闻框架和社论框架。在新闻框架中,本文主要从报道数量、报道篇幅、消息来源、报道主题等方面考察了媒体框架的建构;在社论框架中,本文主要利用了关键词和推理模式对其进行了分析。
  二、 文本分析
  新华网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文网站,其用户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网站重大新闻首发率和转载率遥遥领先国内其他网络媒体。海外知名华文网络媒体新加坡联合早报网自1995年以来,一直以报道及时、客观、言论公正的特点著称,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华人世界与西方媒体的信息交流。这两家媒体均在华人群体中具有普遍的公信力,且基本上代表着中国与西方两种声音,通过对比可明显看出在美朝峰会事件上华文媒体所建构起来的两种框架。
  (一) 新闻框架
  1.报道总量及时间分布情况
  在新华网交叉检索“金正恩”“特朗普”“美朝峰会”“朝鲜半岛”等关键词,选取时间段为2019年1月1日至3月31日,共得到293条相关报道,由于新华网对重大事件的新闻常采用滚动形式报道,且同一篇文章会根据其性质投放到不同频道,因此,实际符合要求的文本数量为67篇。从时间的分布来看,一月、二月、三月分别为16篇、37篇、14篇;对联合早报网进行同样的检索步骤,共得到89条相关报道,其中一月、二月、三月分别为22篇、42篇、25篇。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两家网站在二月份的报道总量明显高于其他两月,而会谈举行过程中的报道量占二月份报道总量的一半以上。
  2.报道体裁及报道篇幅
  在新闻报道中,不同的文章体裁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传播效果,而报道篇幅则体现着一家媒体对于某事件的重视程度。
  在新华网的67篇报道中,对峰会举行期间的报道主要以短篇消息为主,重点关注美朝两国领导人在会晤过程中的动态,文章的字数大概在300~500字之间;而峰会举行前、后的报道多以评论性文章为主,就会谈的意义、失败原因等议题展开探讨,主题明确,字数均在千字以上。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则整体上偏重于消息报道,篇幅较长,平均每篇文章的字数在800字左右。其特色在于内容的开阔性,报道从欧美、亚洲等多个国家的视角出发,将不同的态度和观点展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擅长在消息报道中穿插各方意见,达到引导舆论的作用,且议题丰富多样,具有大局观。
  3.消息来源和报道主题
  两家媒体在报道此次峰会的新闻中,原创性都非常高。
  (1)新华网的报道内容主要来自新华社的稿件,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拥有着遍布全球的采编网络。因此,在新华网的新闻文本中,原创性达到90%以上,其余报道内容则来自于朝中社等相关国家通讯社发出的通稿。
  报道主题用关键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积极”,这是在新闻文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如“期待朝美领导人第二次会晤取得积极成果”[1]“美朝定下二次‘金特会’释放积极信号”[2]“金正恩新年贺词释放一系列积极信号”[3]等,在67篇新闻文本中,“积极”仅在标题中就出现了8次。
  “希望”,以及同义词“期待”等在新闻文本中也多次出现,如“希望朝美领导人河内会晤取得成功”[4]“期待朝美对话之路走稳走实”[5]等。
  除此之外,诸如“友好”“建设性”“理解”等词语出现频率也较高。由此可见,新华网在报道中侧重传播第二次“美朝峰会”的积极影响,肯定了此次峰会的作用,在措辞中表明了中国政府在此事件中的立场,即坚定不移地支持和推动美朝两国进行对话。
  (2)新加坡联合早报网一向以原创性的优质内容著称,在此次事件的报道中,其新闻文本的原创性也非常高,89篇相关文章中仅4篇来自其他媒体。其报道内容可以从谈判的前、中、后在报道中所使用的关键词来进行概括。
  谈判前:“存疑”“施压”“玩弄”。在2019年1月1日至谈判开始前的2月26日,联合早报网在对第二次美朝峰会的报道中使用到了这样几个关键词,对谈判结果提出“存疑”、美国利用经济制裁对朝鲜“施压”、金正恩如何“玩弄”特朗普,较为明显地体现出了西方媒体对于此次峰会的悲观态度。
  谈判中:“收场”“为时过早”。谈判过程中,联合早报网接连推送了20余篇相关报道,除新闻消息外,在提及对于谈判的态度时,表示要“提前收场”、目前来讲达成协议还“为时尚早”等措词。
  谈判后:“破局”“停滞”“决裂”。2019年3月以来,联合早报网持续关注此次事件,多次引用朝、美、日、韩及中国媒体的报道,新闻标题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为“破局”。此外,还多次发布文章分析美国对朝鲜的经济制裁,使用到了“侮辱性”“崩裂”“决裂”这种强烈程度较高的词语。
  4.两家媒体新闻框架的特点
  (1)相同点:在报道体裁上,谈判前期及过程中以消息报道为主,谈判后以评论文章为主;原创性均较高;报道数量的时间分布情况类似。
   (2)不同点:报道数量上有一定差异,新华网不仅注重报道的量,还注重文章的覆盖范围,同样的文章从多个不同的渠道滚动推送,确保该议题能被更多的受众关注到。联合早报网善于整合多方观点,利用分解、组合形成新的报道,其原创文章的数量比新华网多出20余篇;从报道篇幅来看,新华网的时效性强,消息类文章短而精悍,从几十字到几百字不等,而联合早报网的文章篇幅较长,消息类新闻的字数也基本都在500字以上,内容较为丰富;从报道主题来看,新华网站在中国政府的立场上,倾向于正面报道,而联合早报网在文章中多引用西方国家的观点,措辞激烈,引人注目。
  5.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是通过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等对文章进行剖析,从中可以看出媒体在此次事件中的舆论导向。
  (1)新华网在对此事件谈判失败后的报道中使用的语句多为“中立”性质,从语义上透露出了中国对此事件的积极态度。例如,“朝鲜对朝美磋商前景存疑,韩国表示将积极推动重启磋商”[6],朝鲜—存疑、韩国—推动,这样的“主动关系”明确表达了两方的立场,将其放在同一条新闻里并且先表示“存疑”后“推动”,隐蔽地表明了中方亦赞成“推动”的立场。若将两个短句调换顺序,语义上将明显发生变化。
  “中方真诚地呼吁有关各方秉持建设性态度看待这一问题”[7],此句包含了两个语义指向,第一,表明了中方持有的观点,即积极解决问题;第二,在此基础上,中方呼吁“各方”秉持“建设性”态度看待问题,这里的各方除了当事国朝鲜和美国以外,还包括日、韩等相关国家以及联合国安理会。这样的表态性话语不仅能够引导舆论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还有利于塑造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形象。
  (2)联合早报网在报道内容中有着明显的倾向性,从话语中隐约地表达了立场。例如,“安倍称赞特朗普‘没轻易做出让步’”[8],此篇报道提及了日本对于美朝峰会谈判失败的回应,安倍—称赞,这样的词组关系具有强烈的意义指向,表明了日本方面对谈判结果的态度;特朗普—让步,又明显地将美国放在了“主动”的地位。从整体可以看出,联合早报网是倾向于美方立场的。
  “解除制裁谈不拢 特金二会提前收场”[9],联合早报网使用“谈不拢”“收場”等词来形容此次美朝峰会,显然是“不太看好”此次谈判,对比新华网所使用的“提前结束”“收场”一词有明显的表态性质。
  (二)社论框架分析
  1.关键词分析
  在新华网发布的评论文章中,以“利益”为关键词构成的词组有“国家利益”“共同利益”“双方利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是19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一句话,如今已成为在国际问题中一再被重申的词,这句话应用在美朝关系中最合适不过。
  在联合早报网的评论文章中,以“信任”为关键词,构成的词组有“互不信任”“缺乏信任”“政治互信”等。从历史角度出发,认为美朝两国多年来的对抗导致双方难以建立互信机制,这成为谈判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家媒体在对此事件的分析过程中,侧重点完全不同。新华网站在中国立场上,对谈判的必要性展开了一系列分析,主张即使谈判失败,双方从各自国家的利益出发也应在未来继续保持沟通,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联合早报网则更为关注此次谈判失败的原因,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2.推理模式分析
  新華网评论文章的推理模式可以概括为“问题定性——抛出观点——再现会场情况——提出建议”,将报道的重点放在了整理各方态度上,以此来证明谈判“时机”的重要性及双方继续进行谈判的必要性。
  联合早报网评论文章的推理模式可以概括为“抛出观点——剖析原因——问题定性——提出建议”,报道的重点部分在于剖析谈判失败的原因,从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等多个角度出发做了详细的分析。
  3.语义分析
  新华网针对此事件发布的评论文章总量要少于联合早报网,侧重于此次会谈的正面影响,例如,“朝美领导人河内会晤加深了相互了解”[10]“双方就结束两国之间的战争状态、互设联络处等实质性措施,进行了颇具建设性的探讨”[10]等,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此次美朝峰会。
  联合早报网则在谈判失败后连续发表了多篇评论文章,与新华网的论调正相反,例如,“美朝第二峰会迎来最糟结局,特金韩越均成输家”[11]“这种殷切的期待却因会谈中途戛然而止而顷刻间破灭,两人连原本已经安排好的午餐也不吃,便各自匆匆离开会场,戏剧性的结局令人愕然”[12]。
  由此可以看出,新华网与联合早报网对于谈判结果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将舆论引向了不同的方向。
  三、讨论与结论
  在对新闻文本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得出,新华网和联合早报网针对此事件的新闻框架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各自的角度和立场不同。
  就新华网而言,站在中国立场上,“美朝峰会”是一次历史性的会晤,谈判结果将直接关系到中朝、中美、中日、中韩等多方的外交关系,促成和谈利大于弊。中国既要在谈判过程中促进双方达到预期的成果,还要体现出中国在其中起到的建设性作用,这不仅关乎我国未来在外交过程中的利益,也关乎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和实施安全战略的出发点,也是国家之间相处的重要原则。美朝峰会的谈判实质就是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交换,因此,以利益来推动美朝关系的进展是问题的关键,这也最符合我国安全与发展的根本策略。
  就联合早报网而言,新加坡政府的态度是其重要的参考因素。新加坡的开国领导人李光耀认为,一份报纸能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他表示:“报章自由和新闻媒体的自由必须服从新加坡的首要需求,也须服从民选政府的首要职责。”因此,新加坡的媒体都和政府保持着紧密合作,政府的声音能够通过媒体得到充分反映。新加坡虽然并非此事件的当事国,但作为美国在东南亚的重要合作伙伴,新加坡媒体的立场十分具有代表性。一方面,美朝关系的变化极有可能破坏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从而威胁到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多个国家的安全与利益;另一方面,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现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体系中的重要一极,而新加坡作为其中唯一一个发达国家,几十年来,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外交上都十分依赖美国,美国对朝政策的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到新加坡、日本、韩国的外交政策。
  “信任”一词不仅是美朝关系中的重要因素,也是美国与新加坡等合作伙伴之间的重要联系,站在新加坡、日本等国的角度来说,“信任”框架具有很强的文化共鸣性。长久以来,在报道美国的相关新闻中,由“信任”一词建构起来的新闻框架是联合早报网一贯的选择。
  综上,在此事件当中,新华网在其社论中所建立的“利益”框架显然更为深入,因为“国家利益”更加具有共鸣性,也更直接明了,无论是对事件双方而言,还是对其他国家而言,都能直接从中看到利弊,做出最佳抉择。相比较而言,联合早报网所建立起来的“信任”框架则较为模糊和感性,尤其是在国际外交事务中,“信任”度的高低往往很难界定,也不具有稳固性,从深层次来说,“信任”其实也是由利益交换过程中的诚信原则来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利益”框架总是优于“信任”框架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例如,从新加坡角度来说,“信任”框架虽然无法在国际上引发共鸣,但对于新加坡和美国的关系而言,反复强调“信任”可以进一步增强其与美国的情感联系,符合新加坡国内的社会主流思想,能够有效地调动和引导社会舆论。
  在国际事务中,框架反映的不仅是国家与媒体的态度,更反映了深刻的社会文化渊源,框架的建构并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媒体可以单方面凭自己意志建构起来的,特定事件的框架受到国家立场、事件本身的性质、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四、启 示
  利用框架理论对媒体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可以透过“表象”看到“本质”,隐藏在新闻报道中的深层次社会文化往往就是决定舆论的最根本要素。这启示我们,媒体在对事件进行框架建构时,不仅要考虑到国家的政策导向和媒体的立场,也要从深层去挖掘事件本身的特质、国家及民族情感倾向以及社会文化等。只有全面细致地分析才能够建立起有效的新闻框架,增强媒体的传播力建设。
  参考文献:
  [1] 侯晓晨.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期待朝美领导人第二次会晤取得积极成果[OL].新华社,2019-02-20.
  [2] 刘晨,邓仙来.美朝定下二次“金特会”释放积极信号[OL].新华网,2019-01-19.
  [3] 江亚平,程大雨.金正恩新年贺词释放一系列积极信号[OL].新华网,2019-01-01.
  [4] 侯晓晨.希望朝美领导人河内会晤取得成功[OL].新华网,2019-02-26.
  [5] 杜白羽,陶军,刘天.期待朝美对话之路走稳走实[OL].新华网,2019-02-28.   [6] 江亚平,刘艳霞.朝鲜对朝美磋商前景存疑韩国表示将积极推动重启磋商[OL].新华网,2019-03-15.
  [7] 侯晓晨.外交部谈朝美在解除对朝制裁上存分歧:望双方抓住公约数[OL].新华网,2019-03-01.
  [8] 符祝慧.安倍称赞特朗普“没轻易做出让步”[OL].联合早报网,2019-03-02.
  [9] 河内综合电.解除制裁谈不拢特金二会提前收场[OL].联合早报网,2019-03-01.
  [10] 杨希雨.朝美领导人河内会晤加深了相互了解[OL].人民日报,2019-03-04.
  [11] 佚名.美朝弃核谈崩了元首外交有风险[OL].明报,2019-03-01.
  [12] 社论.特金会大门似未完全关上[OL].联合早报网,2019-03-01.
  [13] 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4]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5] 高芳.简析框架理论[J].青年记者,2008(17).
  [16] 张晓雨,牛嘉宇.新闻框架理论下博鳌亚洲论坛报道研究 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例[J].传媒论坛,2018(2).
  [17] 黄敏.“冷战”與“主权”中美南海对峙的媒体框架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4).
  [18] 陈伟鑫.“框架理论”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8(24).
  [19] 王思晴,杜仕勇.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报道框架研究[J].青年记者,2019(2).
  [20] 胡岸,陈斌.国家议题的对外传播效果分析——以“一带一路”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的框架分析为例[J].编辑之友,2018(12).
  [21] 孙兴杰.美朝河内峰会,一个美丽的误会?[N].中国经营报,2019-03-04.
  [22] 杨赞.“美朝峰会”与朝鲜半岛核问题[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7).
  [23] 李枏.打开破局?第二次“特金会”展望[N].中国经营报,2019-02-25.
  [24] 初晓波.“特金会”的破冰意义与后续难题[N].北京日报,2018-06-15.
  [25] 田凯,李畅然.论美朝首脑会晤后日本对朝政策的困境与走向[J].东北亚学刊,2019(1).
  [26] 凌胜利.朝鲜半岛战略自主性的提升及其影响[J].当代韩国,2018(4).
  [27] 王浩.金特会与特朗普政府对朝政策调整[J]. 当代韩国,2018(2).
  [28] 马原.新加坡主流媒体视野下“一带一路”的报道框架及身份建构——以《联合早报》与《海峡时报》为例[J].巢湖学院学报,2018(5).
  [29] 严春宝.李光耀的文化认同及其政治取向[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30] 马思源,王铟.新加坡华文报纸中的中国国家形象[J].新闻研究导刊,2015.
  [31] 赵瑞琦,李明娜.新加坡媒体政策评析[J].中国出版,2010.
  [责任编辑:张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14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