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质料”所构建的雕塑表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艺术作品面前,不管是作者还是观众都是观赏它的人,不断地找寻作品所表达的意义本身与我们自身情感的契合点以产生共鸣。洞悉的是质料建构的雕塑艺术在作品表面产生的不同形式、所表达的直接和间接性情感、雕塑和质料(形式与内容)之间呈现的不同情感表达。
   关键词:雕塑艺术;质料;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J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2-0150-02
  雕塑艺术在当今社会的影响,不仅仅是美化空间而已。从广义方面讲,艺术与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的发展息息相关,亦可以说是密切关联。艺术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即记录时代的辉煌,或体现其时代的文化个性(如风格、气息、文化等),又可以是引领当下人民群众的一项文化教育。
   一、 “质料”的探讨
   “质料”一词是柏拉图关于事物原因的观点:事物在质料方面的原因,既事物的质料因。质料因是就事物的载体角度而言,简单地说是材料的最高表达方式,包含材料的全部与物质本身的特性;现今我们单独将雕塑艺术这个部分从整个艺术范畴之中提取出来。雕塑艺术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形式;二是内容。笔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脑内思辨“形式与内容”二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将其二者画上等号。福西永在《形式的生命》中写到“内容即形式,形式是反映内容的介质”[1]。简单来说,形式是内容表达的符号, 组成一件雕塑作品,最重要的介质是“质料”。而质料依笔者看来分为两种,其一,品质或质量;其二,指物品所用的材料,二者贯通起来就是显示品质(质量)的材质,“质料”一词在某个程度上正完美地体现了作品形式组成的含义,依生活的阅历,往往每一单件质料都会让我们对其产生感受,这亦是对事物的独特理解。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物的追问》中提及:“第一,物是其属性的实体和承担者;第二,物是感知多样性的统一;第三,物是赋形的质料”[2]。 我们仅仅假设将一件雕塑作品看作是一件物品,那么它就是其物质属性的承担者与承载着情感和质料的共同体。物与质料二者对比,物大于质料,质料属于物的一个部分。在物的面前“质料”一词更加贴合地显现质料之中的品质与材料的内容,倾向于分析品质与材料所表达的在大众普遍认知阶段的感性认识。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形而上学》中提及了柏拉图的讨论——质料因是就事物的载体角度而言的,形式因则是以质料因为依托,描述感性事物[3]。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在某个程度观看雕塑的前提下)间接证明“物”即是质料所组成,质料是物的单件结构,雕塑即是通过质料来描述感性事实。
   二、 “质料” 作用于雕塑的情感
   于一件雕塑创作作品面前,作者亦是一名观众,又是该件作品的第一位观众。作者在利用质料组建雕塑作品的同时亦是在“陈述”或者说是赋予其某种意义,也就是上文所提及的“符号”(形式对于内容的表达)。
   福尔克尔· 哈兰在《什么是艺术?—博伊斯和学生的对话》这本书中,描述了德国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Beuys)和舍尔曼、克吕泽的谈话:“大多数人认为博伊斯偏爱单一和偏灰色的材料用于其作品的表达”[4]。如在博伊斯的作品中频繁出现毛毡,观众在观赏其作品时往往会先入为主地认为,他想表现的是与集中营相关的内容。也许这个想法有些肤浅,但这是观众在欣赏作品时的主观感受。同样,每个人的经历都相当不同,那么即产生了不同的性格、思维、情绪、理解能力等区别。然而观众与作者的想法大相径庭,认为作者想表达的是一个色彩“反像”。什么是色彩“反像”?在 《什么事艺术?—博伊斯和学生的对话》中所提及的内容,“毛毡(灰色单色)不可能为温暖表现出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这里存在着众所周知的补偿现象,例如,当我长时间地看着一盏红色的灯,然后把眼睛闭上,会产生一个绿色的残像;相反,看绿灯会得到一个红色的残像”[4]。博伊斯通过利用毛毡这种色彩偏暗的质料,核心目的是想要将那些五彩绚丽的世界看作人们眼中所产生的一个反像。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质料所组成的雕塑作品所共生出的情感,在不同观赏者那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以建立不同的表情(表达的情感)传达。1790年歌德在《光学论文》中把这个现象称为“感性——道德的色彩效应”。
   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之时,往往会挑选尽可能贴近表述其创作宗旨的质料,以获得对作品精准的解释。《油脂椅》是博伊斯作品当中比较突出的一件,于1943年博伊斯驾驶飞机轰炸敌营地不料被敌方击落,舱内战友当场毙命,幸存的博伊斯深受重伤,当时靠着油脂、奶制品和毛毯恢复了健康。因此作者对这几项材料产生了不同的情感,《油脂椅》就选用了动物油脂和椅子作为构成作品的主要质料。动物油脂虽不具有生命,但能转换和供给能量;动物油脂象征着死亡与再生,给人一种脆弱的感觉,似乎能使人感受到或是回忆起二战时期情绪悲怆的灰色可怖气氛。另一个主要构成物是椅子,破落不堪的椅子具有人躯体的隐喻。作者将满满当当的动物油脂倾斜着堆积在椅子上,似乎在訴说着博伊斯曾经那段悲怆的经历。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油脂在温度低的时候会结块反之会变成流动性的油脂,融化的油脂一滴一滴地跌落在地上,似乎有一种慢慢逝去(失去)的感觉;如果处于温度较低的环境下,油脂只是暂时凝固,照这么看来质料使此件作品运动起来具有流动的性能,这不是一件静态的雕塑。《油脂椅》不断处在“变”的过程,正如博伊斯所说:“我的雕塑并不是固定的和完美的……雕塑是一个变化的过程……”。由此,产生的情感也跟随雕塑同步“运动”,温度变化使油脂产生变化,生产出的意义亦得到加持,从而利用这种情感去触及观者内心,然后以艺术的力量去感化当时的环境。
   随着科学时代的发展,塑造雕塑的质料不再单一匮乏,慢慢向多元化发展。白南准的《电视佛》就是以一种新的质料元素进行创作的,一电视、一摄像仪、一尊坐佛组成了这件作品。坐佛与架着摄像机的电视相视而坐,电视的显像是摄像机拍下对面坐佛的影形,恰巧电视机里的坐佛与真实的坐佛相觑。古今判谈(传统与当代),真实与拟像对望,表达对自身认识的一种反思。我们不妨做个大胆的假设,将电视和摄像机换做是一面镜子,照此同样可以出现相觑的效果,但因质料的更替,蕴含的意思也随着改变,即体现不出现代设备(电视机和摄像机)与传统古物(坐佛)的显著对比,使其作品怀揣的意蕴大打折扣,失去了作者最初想要表达的含义,导致作品意蕴上质的变化。
   所以质料于雕塑创作乃至艺术创作都是一项很值得关注的问题点,所表现的内容需要寻找到相契合的质料来形容表现,乃至所反应的情感更加有力,亦具有更加贴切的对创作者内心的表达。
   三、 结 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群众对于艺术的审美也发生了巨变。艺术家的任务更多的是“追求什么样的和谐”,不仅只拘泥于色彩的多样变幻。在物的层面上看,雕塑艺术家更多追求质料与表达内容的和谐。笔者认为,一件好的雕塑作品,在质料将它呈像之前,艺术家往往已然开始寻找最适合表现其意志的质料,寻找能让质料与雕塑创作的内在意义完美融合的质料,而不是先利用质料做出一件存在于空间之中的“物”,再凭空将自己的意志浇铸于其“物”之中。时代巨变,艺术也变得不再墨守成规,或是说艺术就是引领潮流的文化。对于质料的研究运用也摆脱了桎梏,充分发挥质料的感性语言,阐述具有理论性的感性事实,摸索前行。在质料的映衬下不仅是作品的“好看”与否,还侧面显示了艺术家与时代的眼光;不仅记录时间段的艺术方式,还记录着大时代的艺术发展趋势;不再是艺术初始时期纯粹有明确用途的东西,而是探赜索隐的挖掘艺术精神层面的本质——真实。
   参考文献:
   [1] 福西永.形式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德)马丁·海德格尔著.赵卫国译.物的追问[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 (德)福尔克尔·哈兰著.韩子仲译.什么是艺术?—博伊斯和学生的对话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责任编辑:张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27431.htm